第723章 按死呂布於糞坑
建康二年,亂世的黑暗氣象正在逐漸從中原大地消弭。
春季陽光明媚,沐浴在陽光下,更讓人有種劫後重生的感覺。
無數百姓從豪強堅硬黑暗的塢堡裡走了出來,感受著久違的和平與安寧。
隨著河北決戰以孟國大軍獲勝而告終,所有人都知道孟國一統天下再無任何阻礙。
河北除了幾座仍在堅守的城池外,大片大片郡國直接降孟。
尤其是從渤海登陸的李典、鄭寶所部,直接插入了冀州與青州的接壤處。攔腰將兩州從薄弱處切開。
這導致青州的大量官員與冀州袁紹失去了聯絡。
投降關西的許多官員,與袁紹麾下大量官員同為袁氏的門生故吏,紛紛寫信勸降河北的親朋好友。
這其中也包括了袁氏的族人,袁紹的兄弟袁遺、袁渙等人。
二月,關西十五萬大軍包圍了袁紹治所信都。
袁紹竭力抵抗,強征城中壯丁數萬人守城,拆房屋、壁壘以為落石、滾木。
但正如袁紹所想,自己非誤國之君,而臣下卻皆為誤國之臣。
被圍攻十余天后,關西內應荀諶為大軍打開了城池北門,大軍雲湧而入,輕松拿下了信都城,俘虜袁紹及其妻女。
荀諶為孟國內應,田豐、逢紀皆已有所察覺。
決戰前的數次關鍵會議,荀諶都在混淆視聽。尤其最終一戰,其力主離開城池,正面迎擊孟國大軍。這才導致河北主力六萬人盡歿於廣宗平原。
只是袁紹內心高傲,不肯承認是自己決斷失誤,才導致形勢崩潰。所以格外維護荀諶,堅決不認同部下所指責,荀諶獻計有誤。否則不就是直接證明了,他采用荀諶建議的袁紹昏聵無能,遭人恥笑?
但袁紹也依稀察覺到荀諶有問題,便明升暗降,剝奪了荀諶的實權。
袁紹的優柔寡斷再次坑害了他自己。如果是曹操猜忌一個人,必然會果斷的舉起屠刀,不留後患。
袁紹隻剝奪了荀諶的實權,卻沒有殺戮荀諶,從而為信都的淪陷埋下了禍根。
荀諶為了保命,不得不更將進一步配合孟國大軍。因而其主動遊說了大權在握的許攸。
袁紹手下如今的三大謀主,分別是荀諶、田豐、許攸。
荀諶被猜忌,田豐因剛愎而被厭惡。所以許攸便獨攬大權。
但這位貪而無義的謀臣,已經看出信都淪陷只是早晚之事。無論自己開不開城門,孟國大軍都會攻破城池。
於是許攸果斷同意了荀諶的遊說,以信都為自己投效關西的籌碼。配合荀諶打開了信都大門,迎接孟國大軍入城。
孟國大軍十二月正式出兵,二月攻破了信都,三月河北基本平定。
歷時四個多月,徹底剿平了袁紹勢力。
四個月的時間與曹操耗時七年相比,可謂天差地別。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軍隊規模。
孟國出動四十萬大軍,著實讓大部分人失去了抵抗的勇氣。
包括袁軍的主要謀士荀諶、許攸等人都覺得孟朝一統天下是大勢所趨。河北普通官員的心態就可想而知了。
袁紹統治河北多年,並不是沒有忠貞死節之臣。比如武安長尹楷、安平主簿李孚等十數人便堅決的死守各地城池,不肯背叛變節。
但是當關西十余萬大軍開赴城下,這些官員就明白了什麽叫蒼白無力,什麽是螳臂當車。
十余萬甲光曜日,旌旗蔽野的大軍,規模比城中全體軍民還要多出數倍。
頑抗的官員也清楚的認識到了,煌煌大勢,孟朝一統,已經非人力所能阻擋。
這與曹操統一河北之戰的形勢完全不同。
部隊規模有限的曹操,論實力甚至不一定強過袁譚、袁尚。
河北官員誰在意曹操是誰?所有人都想著擊破另一位袁家公子,從而一統河北,再次南下與曹操爭雄。
曹軍開赴城下,就想讓守軍投降?完全都沒有可能。僅鄴城之戰,曹軍就打了半年。壺關之戰,曹軍打了三個月。而且這都是曹軍主力齊出,所有名將全部上陣的大戰。
如孟國一般,一路偏師就有十萬人,能輕松碾碎所有抵抗的情形,曹軍完全不敢設想。
面對孟國大軍的攻勢,名將呂布倒是一直堅守在清河國東武城,不肯也不敢投降。在數萬大軍的猛攻下堅守了三個多月,但是對整體戰事毫無影響。
只在破城之後,被大軍屠戮了三族。這位名字被張瑞親手刻在桌案上,立誓其“必不得其死”的漢末名將,最終被無數禁軍親手砍斷了四肢,削為人彘,溺死在了糞坑之中。以牙還牙,報了潼關血戰,晟武之仇。
入夏後,袁紹及親族都被押送至洛陽,在無數官員、百姓的圍觀下,當眾梟首。
這位顯赫一時的強大軍閥用性命向所有人展示了與孟國頑固作對的下場。
洛陽的漢室官員盡皆顫栗。當月上表,向張瑞請辭的官員數以百計,大量士人辭官下野。
張瑞沒有為難這些人,全部批複同意,並給予一筆財富封賞。只是大多數人都沒有接受。
這些人多數是世食漢祿,深受漢恩的公卿世家子弟。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
見到袁紹的下場,他們清醒的認識到,與孟公為敵,大概是沒什麽好結局的。
可就此變節,食孟朝俸祿,很多人又良心難安。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不為孟朝效力。
這也是內閣選擇在洛陽公開處刑袁紹的目的。
大家道不同不相為謀。
關西官員多是將門子弟,科舉新秀,與漢朝關聯不大。這些執掌孟國的新銳階層,熱切企盼著孟公進一步登臨至尊,從而實現所有文武一躍成為朝廷公卿,執掌朝堂,布政天下。
而大漢養士四百年的嫡系,既然不願投效孟國,那就趕緊下台,將位置讓出來。自此雙方,井水不犯河水。
以孟代漢,最令張瑞心安、滿意的一點就是,這次朝代更替,並不是因為張瑞一個人的野心與陰謀。
而是整個勢力的利益訴求,無論是將門子弟還是科舉士人,都強烈期盼著這種結局。
所以張瑞與那些意圖謀朝換代的權臣大不相同。這些野心勃勃的權臣一死,整個勢力就煙消雲散。
而孟國則有著強大的勢力階層,如一輛奔騰的戰車碾碎一切反抗者,最後推動著張瑞順利登基。
整個改朝換代進程堅定而又平穩,沒有任何波瀾興起,能改變這煌煌大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