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歷史岔路
十二月初,鷹揚將軍府正式發布檄文宣告天下,董卓談殘暴虐,天人共誅。
鷹揚將軍奉天子詔令,靖難勤王,清君之側。號召天下英雄共同起兵討伐董卓,匡扶社稷。
檄文所到之處,天下雲集響應。
數日之內,太原太守蓋勳、西河太守崔鈞、河內太守王匡、雁門太守郭縕、河南尹朱儁、護匈奴中郎將王柔、黑山校尉楊鳳、南匈奴單於欒提於夫羅紛紛布告天下,將響應義舉,匯聚盟師。合眾二十萬,陳兵河內,劍指洛陽。
二十萬大軍,旌旗招展,長矛如林,甲光映日,乃至大河對岸洛陽一日三驚,天下震動。
有此威名在先,十日之後,渤海太守袁紹宣告起兵,冀州牧韓馥隨即響應,冀州大軍雲集匯合,揚旗南下。
次日,兗州刺史劉岱宣告全州,兗州軍兵將合聚義師,奮命西顧。東郡太守橋瑁、濟南相鮑信、山陽太守袁遺、陳留太守張邈宣告響應。
同日青州刺史焦和宣告起兵討伐董卓,北海太守孔融親自請文壇泰鬥鄭玄為此正名,鄭玄乃定論義師:北起燕趙,東至東海,全境軍民,共討奸臣。
豫州刺史孔伷聯合陳國相許瑒宣告天下,將響應皇命,清君之側。陳王劉寵正式起兵,號召天下宗室勤王討賊。
益州牧劉焉、大司馬劉虞響應陳王劉寵號召,宣告起兵,討伐董卓。劉虞麾下幽州全境高舉義旗,哪怕與劉虞不合的奮武將軍公孫瓚亦宣告會盟。這位歷史上不曾討伐董卓的白馬將軍此番也派出了麾下最精銳的白馬騎兵。
跨過司隸,南陽郡後將軍袁術昭告天下,將興兵討伐董卓,號召袁氏故吏共赴國難。荊州刺史王睿,宣布將匯聚義師,南陽太守張谘、長沙太守孫堅立即響應。
直至此刻,除了大司馬劉虞、奮武將軍公孫瓚的加入外,討董聯軍與歷史上的諸侯並沒有多少差距。這些諸侯全是歷史上曾經起兵討伐董卓的英豪,只是有些人並未參與酸棗、河內會盟。
但數日之後,歷史卻進入了一條岔路。徐州刺史陶謙、揚州刺史周乾,宣布響應鷹揚將軍號召,靖難勤王。徹底將漢室領土全部卷入了此次討董之戰。
因為張瑞的出現,導致並州、幽州、徐州、揚州也加入了此次的會盟。與歷史上的部分諸侯討董不同,此次討董真的變成了舉國靖難勤王。
大漢十三州,除了涼州失守、交州偏遠、司隸被董卓把持以外。剩下的並州、幽州、冀州、青州、徐州、兗州、豫州、荊州、揚州、益州全部宣告天下,將會起兵靖難,清君之側,討伐董卓。
意味著董卓將以司隸一州之地而抗衡天下。
但遺憾的是,這一州之地當中,絕大部分人也是對董卓怨憤不已。
司隸境內,河東、河內郡皆已宣告將起兵討伐董卓,京師洛陽所在的河南郡,河南尹朱儁亦爰舉義旗,率軍駐扎在中牟縣,準備參與酸棗會盟。
大漢鼎鼎有名的三河五校中,三河騎士全部站在了董卓的對立面。
而俊傑名士幾乎全與董卓為敵,洛陽的官員紛紛棄官出逃。
而與之相反,各地的義師卻皆得天下豪傑相助,豪傑俊邁,紛紛領部曲投軍。
作為靖難的發起者,張瑞短時間內便得到了極大的聲望。
天下人都視其為英雄,為社稷中流砥柱,是扶大廈於將傾的擎天重將。這方面幾乎全歸功於清流們厚顏無恥的誇獎,想通過誇讚義師來提升自身名望。
但誇讚義師,便繞不開首倡義兵的鷹揚將軍。如今百姓不信任官府,偏偏就相信這些空談清流的話。導致張瑞聲望以誇張的態勢急速上升。
聲望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影響很多人抉擇。
便例如韓浩,作為河內鼎鼎有名的豪傑,在亂世中一直率領百姓守衛家鄉縣城,抵抗山賊,得全郡之敬重。河內太守王匡聞其大名,起兵後願征募其為郡府從事,承諾必委以重任。
但韓浩完全不予理會,帶著百姓穩坐如山。直到張瑞引軍入駐河內,腳跟都還未扎穩,承諾聘用之類的更是絲毫未有。韓浩卻馬不停蹄的領著數千百姓,倒貼錢糧、物資送到鷹揚大軍營地,請求為鷹揚將軍效勞。
乃至於張瑞都驚歎不已,打河東的時候都沒有這種待遇,百姓竟然贈送軍資,以為大軍之用。
為此,張瑞親自接見了這位河內名士,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萬歲亭侯。
萬歲亭侯指的是封邑在萬歲亭這裡的列侯,同理關羽的漢壽亭侯則是指封邑在漢壽亭那裡的列侯。
東漢的封侯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即列侯與關內侯。
關內侯是封侯中的最低一等,一般只有爵位,沒有封邑。
列侯則既有爵位也有封邑,從高到低分別是縣侯、亭侯、鄉候。呂布的溫候、公孫瓚的薊侯、孫權的吳侯都是最高級的縣候,而諸葛亮的武鄉侯則是最低級的鄉侯。
東漢名臣李固的賦文中:“聞已度伊洛,近在萬歲亭。豈即事有漸,將順王命乎?”也曾提及萬歲亭,這是京畿附近非常繁盛、出名的地方。
能被封在這裡的無一不是曹魏重臣,四位萬歲亭侯分別是荀彧、韓浩、許褚和曹茂。
曹茂是曹操最卑微的兒子。曹操二十五個兒子,除了早夭的曹昂、曹衝等人,和被過繼出去的曹均,就只有曹茂因品行極其惡劣未被封王,但作為補償也被封在了萬歲亭。
除了曹茂,其他荀彧、許褚在整個三國時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僅荀彧自己在萬歲亭的封邑就有兩千戶。
兩千戶,當初太原整整一個縣都沒有兩千戶人家。
可見萬歲亭之繁盛。
而與荀彧、許褚等並封為萬歲亭侯的韓浩,其才能顯然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認可。
陳壽對其評價為以忠勇而顯,智略足以綏邊。
其最出名的兩件事,一是解救夏侯惇,在曹操與呂布交戰時,呂布派出手下到夏侯惇營中詐降,結果抓住了夏侯惇,導致軍中大亂。
韓浩拔刀守在營門口,召集眾將安撫部曲,才穩定了局勢。然後韓浩呵斥劫持了夏侯惇的綁匪,說:“我身負討伐叛賊的使命,豈會會因為一個大將軍,而放任你們為所欲為。”
之向夏侯惇跪下,哭著說:“國法如此,不得不這樣做。”
然後揮手,下令士兵進攻劫匪。
劫匪們嚇得連忙跪地請降,只求路費,請求歸鄉。但韓浩不允,將其全部處死。
曹操對此評價為“萬世之法”。
其二則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韓浩跟隨曹操攻打漢中的張魯,張魯投降。眾人認為韓浩的智略足以防守邊疆,可以留下鎮守漢中,統率諸軍。曹操不舍得,說:“我怎麽可以沒有韓護軍(韓浩)。”帶韓浩返回都城。
結果不久之後,漢中失守,被劉備奪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