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我在大唐能簽到》第59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59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你是太子,也是長兄,常言道長兄如父,朕讓你去就是讓你樹立起長兄的威嚴。”李世民說道。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手下的人,大多都被清算了。

  有這前車之鑒在,現在沒人敢輕易站對。

  李承乾身為太子,可謂是非常的名不其實。

  當然了,這和李世民刻意的壓製也有關系。

  但是現在李世民想通了,自然就要加強李承乾的威勢。

  “兒臣明白了。”李承乾說道。

  李世民沒有在這上面多說,畢竟李祐也是他的兒子,心中還是非常有感情的。

  “東宮的那些老師,都是朕精挑細選的人才,平常處理奏章的時候,有什麽不懂的,可以多問問他們。”李世民頓了頓,說道:“也可以來問朕。”

  李承乾微微一怔,自從他當太子以後,剛開始李世民還對他多有誇獎。

  隨著年紀增大,李世民對他的訓斥越來越多。

  甚至有風聲傳出,李世民有易儲的想法。

  加上李世民對李泰太過寵愛,讓李承乾慢慢的把李泰當成了敵人。

  李世民如此心平氣和的和他說話,還是第一次。

  “怎麽了?”李世民見李承乾發呆,有些奇怪的問道。

  “回…回父皇,兒臣沒事。”李承乾說道。

  “那就先回去吧。”李世民也沒多想。

  李承乾猶豫了一下,小心翼翼的說道:“兒臣可以問父皇一個問題麽?”

  李世民迎著李承乾的目光,看到了他眼中的小心翼翼,有些出神。

  當初李承乾出生的時候, 他領兵在外, 收到傳信後,李世民大喜,快速的贏得了戰爭,回到了長安。

  都說百姓愛長子, 皇帝喜么兒。

  實際上這句話並不對, 大多數人對第一個兒子都是非常寵愛的。

  畢竟那是第一個兒子,初為人父的心情, 可想而知。

  李承乾小的時候可是非常粘他, 但是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李承乾眼中對他只有懼怕了。

  現在就連問他一個問題都要如此的小心翼翼。

  李世民捫心自問, 是不是對李承乾太過嚴苛了一點。

  “說吧, 什麽問題?”李世民柔聲說道。

  李承乾並沒有察覺李世民語氣的變化,說道:“父皇,兒臣處理奏章都有兩年多了,但是那些奏章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兒臣很奇怪, 難道天下的官員都如此閑麽?每天盡盯著這些小事。”

  “你覺得那些都不重要?”李世民面無表情的問道。

  李承乾看著李世民的臉色, 沒有得到什麽有用的信息, 有些底氣不足的說道:“回父皇, 兒臣並不是說都不重要,只是有一些根本沒有必要上奏。”

  “那你說說, 你覺得哪些沒有必要上奏, 原因是什麽。”李世民問道。

  “父皇,前些天, 通州有一個奏章,說的是當地有一個女子, 丈夫死了,沒有留下子嗣, 娘家想讓女子改嫁,夫家不同意, 兩家對薄公堂, 當地的官員最後判定允許女子改嫁。這樣的小時也需要上奏麽?”李承乾說道。

  “隋末天下大亂, 人口銳減,朕下旨, 女子夫死, 如沒留下子嗣,可以改嫁, 不得阻攔。當地官府這樣做,證明嚴格執行了朝廷的規定,證明是個可用之人。”李世民說道。

  後世很多人都聽過貞潔牌坊,女子不改嫁,朝廷不僅會有賞賜,還會為其立牌坊。

  很多地方以有貞潔牌坊為榮。

  對於貞潔牌坊,很多人都以為是明朝時興起的。

  其實不然,貞潔牌坊最早出現是在秦朝,只不過歷朝歷代,都沒有重視。

  眾所周知,唐朝的風氣非常開放,並不排斥改嫁。

  唐朝有記載改嫁的公主就多達二十多人,其中還有一部分是三嫁的。

  凡事物極必反,到了宋朝中期,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改變了中國的學術思想以及風俗制度,對無止盡的私欲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有人問程頤“寡婦孤苦無依, 能改嫁嗎?”程頤回答“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使婦女的貞節觀念在崇古的基礎上愈演愈烈。

  明清時期,婦人的貞操觀念得到進一步強化,而這一時期也正是貞節牌坊真正大興的時期。

  朱元璋頒布了對守節寡婦本家免除差役的法令。在那種環境下,守貞已經不只是統治者倡導那麽簡單,倘若違反三綱五常,輕則被逐出族門,重則被浸豬籠甚至凌遲。據《古令圖書集成》記載,烈女節婦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加至267人,到了明朝則暴增至36000多人,清代僅安徽休寧縣就多達2200人。

  隋末戰亂,人口銳減,李世民為了繁榮人口,雖然不能下旨鼓勵改嫁,但是也規定,女子如果沒有子嗣,願意改嫁,夫家不得阻攔。

  李承乾張了張嘴,最後還是什麽都沒說。

  他自然知道李世民頒布的這個旨意。

  但是他說的是,這樣的小事沒有必要上奏。

  不過剛才向李世民詢問已經耗光了所有勇氣。

  李世民看李承乾的樣子,就知道他的想法,說道:“你覺得大唐大麽?”

  “大唐自然大,遠超秦漢時期。”李承乾想都沒想說道。

  身為太子,自然以大唐為榮。

  李世民說道:“大唐很大,但是朕只能身在這小小的皇宮,要想了解天下,只能通過奏章。”

  “透過奏章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了解天下的動向,才不會被人蒙在鼓裡。”

  “如果各地的奏章,都是天災人禍,那麽大唐早就亂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處理起來雖然無趣,但是卻能說明大唐非常安定。”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國家要有耐心,不能因為雞毛小事就不去處理,明白麽?”

  “兒臣明白了。”李承乾恭聲說道。

  “朕的話,你回去好好想想。”李世民說道。

  李承乾雖然現在還有些浮躁,但是還年輕,可以慢慢塑造。

  要是以前,弄不好李世民就直接訓斥了。

  不得不說李世民今天的變化很大。

  ……

  自從李泰去往了皇宮,韓文就在大殿焦急的等待。

  一旦前往封地,皇位和李泰就無緣了,世家在李泰身上消耗的心血就全白費了。

  歷史上以藩王造反成功的,到目前為止一個都沒有。

  李世民雖然是親王,但是並沒有就藩。

  李世民能成功,也是因為留在長安。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