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我在大唐能簽到》第423章 意興闌珊
  第423章 意興闌珊
  李世民眉頭一皺:“你的意思是這次的生意要雇傭大量的人手?”

  林軒看到李世民的表情,微微一愣,不就是雇傭一些人手麽?

  為什麽李世民看起來很不高興的樣子。

  其實林軒不知道,古代工業不發達,和工匠商人地位低下有一些關系,最重要的是當權者的限制。

  在古代要是雇傭個幾十上百人,可能不會有什麽問題。

  敢雇傭幾千人?別開玩笑了,搞不好一個造反的帽子就扣在了頭上。

  林軒並不知道其中的緣由,說道:“大約要雇傭兩千人左右吧。”

  每個月生產兩百塊肥皂,只能滿足大唐的需求罷了。

  如果再賣到其他國家,那麽需要的就更多了。

  兩千人只是前期,等市場打開,肯定還需要增加人手,最終差不多要上萬人才能滿足生產需要。

  李世民眉頭深深的皺了起來,雇傭那麽多人,稍微一組織,就是一支軍隊。

  幸好他還不知道林軒要雇傭上萬人,不然立馬就提出反對了。

  “不行,土地才是大唐的根本,如果他們獲得了利益,肯定有很多百姓爭相效仿,以後田地誰來種植?”李世民說道。

  “陛下,你忘了貞觀犁了?有了貞觀犁,百姓能種的地,比以前更多了。把一部分百姓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這樣也讓那些種地的百姓有更多的土地可種。”林軒說道。

  “貞觀犁雖然比以前快捷了很多,但是朝廷已經阻止百姓開荒了,光今年一年,大唐增加耕地二十多萬畝,雖然現在產糧比不上那些良田,但是經過幾年種植,產量自然就會提高。”李世民說道。

  雖然李世民經常說:“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但前提是水必需在河裡,才能托著船。

  如果水不在河裡,弄不好船就要擱淺了。

  在乎水的前提,是想要船永遠在水上能一直平穩航行。

  愛民如子或許有,但肯定不是全部。

  更多的原因是因為百姓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作為一個民君,非常明白其中的聯系,所以對百姓會更加重視罷了。

  “陛下,貞觀犁只是提高百姓種地速度的其中一個工具,只要陛下加大賞賜,天下的工匠肯定能發明出更多東西,根本不需要那麽多百姓種地,就可以滿足全天下的人的用糧了。”林軒說道。

  李世民擺了擺手,臉色不愉的說道:“朕說不行就不行,你先回去吧。”

  林軒一愣,說道:“是,臣告退。”

  李世民或許覺得自己剛剛語氣有些過重,臉色緩和了幾分,說道:“你只要種好土豆,多儲存土豆種子,你得功勞,朕是不會忘記的。”

  “臣明白了。”林軒有些意興闌珊的說道。

  出了立政殿,林軒停下腳步,回頭看了一眼巍峨的大殿,臉上閃過一絲自嘲。

  李世民連他說的什麽生意都沒問,隻問雇傭多少人後,就堅決反對。

  他開始還不明白,現在已經想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什麽千古一帝,什麽愛民如子,全是扯淡的。

  古代皇帝在治國的時候,經常把愛民如子掛在嘴邊,還說自己這麽辛苦處理政事都是為了讓老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讓大家都能過上好的生活。那些大臣在奉承皇帝的時候也是誇獎皇帝愛民如子,好似這是最大的褒獎。

  可實際上這些封建統治者做起來卻是另一套,他們並不會讓老百姓真正的吃飽飯,而是吃個半飽就行。有些皇帝是真的不顧百姓的死活,只要自己享受榮華富貴就行,不過也有一些皇帝是真的想讓百姓們安居樂業,可是為什麽他們最後的做法還是一樣?
  其實說到底,這都是封建社會的必然性。這種家天下的社會,作為高層的統治者,最終的目的永遠是維護自己的利益,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儒家思想會被重用也是與這個原因有關,而且哪怕是儒家思想也還會再進行甄別,比如儒家聖人孟子的思想就不得重視,因為他提倡的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對於統治者來說不是符合他們利益的,所以他們更重視君君臣臣那一套思想。

  所以這些封建統治者在看待百姓的時候,先是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他們不會真的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因為他們還是需要這些百姓辛苦勞作為他們服務的。所以還是要講究愛民如子,讓他們不至於全部餓死,不然當老百姓沒有活路後是會起義反抗的。

  但是他們也不會讓百姓們完全解決吃穿的問題,哪怕是那些明君也是如此。因為一旦這些百姓們不愁吃穿後就會開始胡思亂想,某種意義上就是“飽暖思**”。

  就好比那些已經成為大官的世家之人,明明已經享受到了榮華富貴,卻依然要勾心鬥角,皆因是貪念作祟,得到之後就會想要更多。所以當這些百姓都想搞事的時候,就會對朝廷產生很大的威脅,一樣也會讓皇帝在內的統治階級不安穩。

  因此最後就只有一種選擇,讓這些百姓們吃個半飽,大多數不會被餓死,也不會因為吃飽而多想。這些百姓便一直在為吃飽而奮鬥,自然不會對統治階級產生威脅。這也是為什麽歷史上這麽多所謂的盛世時期,一樣還有許多人吃不飽飯。

  後世被很多人誇讚的‘貞觀之治’,但是林軒發現很多人依舊吃不飽飯。

  長安周邊都是如此,更別說其他地方了。

  《新唐書·食貨志》記載了貞觀年間米價最便宜的時候每鬥只有四五錢。乍一看上去,覺得大唐貞觀年間的生活真好,物價這麽便宜。但是,物價便宜比物價貴更“傷人”。

  一鬥換算成後世的重量大約十二斤半,換算成唐朝的重量,大約在八斤左右。

  八斤的糧食才四五錢,是什麽概念?
  大唐糧食畝產百斤左右,也就說種一畝地,一年的收入也就五六十文的收入。

  人可不是光吃飯就可以了,對於百姓來說,所有的收入,都取決於土地。

  所以所謂的盛世,百姓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幸福。

  而糧食價格的低廉,嚴重影響到了百姓的積極性。糧食的價格較低,所以讓許多百姓都不願意耕種,米價的高低嚴重影響到了百姓的積極力。

  到高宗時期,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

  要知道貞觀後期,到李治繼位之間,大唐可沒有發生什麽大的天災。

  對於市場來說,一種物品的漲價,是因為供大於需。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樣一來,百姓不就富裕了麽?

  事實上並沒有,就和後世房價暴漲是一個道理。

  因為房價暴漲,讓很多擁有房子的人資產也暴漲。

  但是那些都是虛的,畢竟房價漲了,房子還是房子,必需要留來居住的。

  真正富的是那些炒房的人。

  糧食也一樣,古代百姓除了口糧和種子,其他的都會賣了換生活物資。

  當糧食漲價的時候,百姓手裡並沒有什麽糧食,大多糧食都集中到了糧商手裡。

  而等豐收的時候,糧價就會大跌,百姓依然賺不到什麽錢。

  所以所謂的盛世,百姓最多不會挨餓,要說生活的多麽富裕,根本不現實。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