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我在大唐能簽到》第641章 不出兵才是最好的選擇
  第641章 不出兵才是最好的選擇
  林軒有些無語的說道:“誰說馬上要打仗了?”

  程處默一愣,說道:“大將軍不是答應薛延陀他們把牛羊和馬匹送來就立馬出兵麽?薛延陀這麽急切的希望大唐出兵,肯定快撐不住了,應該很快就會把東西送來。”

  林軒搖了搖頭,看向薛仁貴說道:“仁貴你覺得薛延陀真的撐不住了麽?”

  薛仁貴想都沒想說道:“薛延陀確實快撐不住了,但是卻不是因為實力。”

  林軒讚許的點了點頭,示意薛仁貴繼續說下去。

  “薛延陀雖然和西突厥交戰幾場損失不小,但是並沒有傷筋動骨,之所以薛延陀急於求援,應該是因為齊內部的原因。”薛仁貴說道。

  “內部的原因?難道他們內亂了?”程處默有些不解的說道。

  林軒搖了搖頭,說道:“也不能說是內亂,狼是大多遊牧民族的圖騰,而那麽大一個琉璃狼,在突厥人的心中,就好比傳國玉璽在漢人心中的地位一樣。”

  傳國玉璽雖然只有象征意義,但是歷朝歷代卻非常重視,唐末以後傳國玉璽幾次丟失再現,到元順帝時期最後一次現世,再也沒有出現過。

  後來的皇帝沒有傳國玉璽都被稱之為白板皇帝。

  得到了代表天命所歸,失去了代表氣數已盡。

  當然了,這些東西只有那些普通百姓才會相信,上位者都不會相信的。

  三國時期,袁術得到玉璽,覺得天命所歸,不顧手下反對,直接稱帝,結果呢,還不是被滅了。

  現在的突厥也是,琉璃狼是怎麽回事,那些部落的頭領自然明白,但是那些牧民卻不清楚。

  之前有各個部落的首領壓製,自然沒有什麽問題。

  但是隨著多次戰爭失利,那些普通的牧民愈發的相信泥熟是天命所歸。

  而那些部落首領也起了別的心思,這麽一來,薛延陀內部隨時有分崩離析的危險。

  現在薛延陀內部就好像一個火藥桶,只要有一個大型部落率先投降,隨時可能爆炸。

  而薛延陀這麽急著求援,除了想借助大唐的兵力幫他們打退西突厥,也有穩定那些部落頭領的意思。

  那些部落投靠西突厥,並不能保證現在的地位和地盤,不然他們也不會猶豫了。

  只不過現在他們覺得薛延陀勝算不大,如果大唐出兵,就會增強他們的信心。

  程處默幾人暗暗咂舌,他們只知道琉璃狼對突厥人非常有吸引力,卻沒想到竟然有這麽大的作用。

  其實林軒的比喻並不是特別恰當。

  雖然傳國玉璽象征意義非常大,但是畢竟代表的是皇權。

  但是圖騰對於突厥人來說,是一種信仰,代表的卻是神權。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神權是大於皇權的。

  要不是有部落首領壓製,薛延陀底下部落的牧民不知道有多少投降。

  “即便是他們內部的原因,我們也要盡快出兵,西突厥和薛延陀的實力現在並沒有消耗太多,如果此時薛延陀內亂,西突厥豈不是很快就能一統草原。”尉遲寶林說道。

  “你說的沒錯,但是你忽略了一點。”林軒說道。

  尉遲寶林想了想,不知道自己忽略了什麽,疑惑的看著林軒。

  “如果只是想阻止西突厥一統草原自然簡單,但是我們想的是西突厥和薛延陀鬥的兩敗俱傷,這樣一來就不能出兵太多,不然西突厥就會收兵。”

  “陛下並沒有增兵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即便去,也只有這一萬人,你覺得我們即便去了,薛延陀的那些部落就能有信心和西突厥對抗了?”林軒問道。

  “那現在怎麽辦?我們不出兵,薛延陀隨時有可能崩潰投降,派兵也不行,難不成就只能這麽乾看著?”程處默有些煩躁的說道。

  林軒笑道:“我們不出兵,反而會給薛延陀信心,也不是說不出兵,而是不能這麽快出兵。”

  程處默和尉遲寶林兩人有些聽不明白,而秦懷道卻若有所思,好像明白了什麽。

  林軒暗自點了點頭,秦懷道在智慧上,比程處默他們強多了,只要多多歷練歷練,未必不是一員良將,可惜了。

  而薛仁貴卻一副淡然的樣子,林軒說的這些他早就想明白了。

  “仁貴你來說吧。”

  這一仗打完,林軒就準備卸任驍勇衛大將軍,讓薛仁貴接任。

  而薛仁貴能不能接任,取決於這次能立多少功勞。

  林軒現在就是給他機會確立威信。

  “現在大唐還沒出兵,薛延陀的各個部落並不知道大唐出兵多少。而薛延陀往大唐送馬匹和牛羊,自然瞞不住西突厥,西突厥肯定會在大唐沒出兵之前發動大規模打完進攻。”

  “薛延陀的各個部落肯定覺得只要能抵擋住這一次,大唐的援兵到達,就能打退西突厥,這樣一來,自然會用全力。”

  “到時候兩方打出真火來了,即便後面我們只派了一萬兵馬,他們也只能打下去了。”

  這一點很好理解,戰爭激烈死得人多了,那些部落首領即便想投降,他們手底下的牧民的兒子丈夫父親都戰死了,他們能願意?

  即便那些部落首領能壓製住自己部落的人,但是西突厥那邊呢?
  那些家人死在他們手上的部落能不報復他們?
  三國時期,張繡殺了曹操的兒子和心腹愛將典韋,後來面對張繡的投降,曹操不僅沒有殺他,反而厚賞了他。

  曹操真的不在意麽?

  不,曹操很在意,但是三國時期諸侯亂戰,相互攻伐,那些曹操敵對勢力的武將也曾殺過魏國的武將。

  如果曹操直接殺了張繡,那些殺過魏國將領的武將以後即便不敵,也不敢投降。

  曹操為了顯示胸懷,不僅不能殺張繡,還要重賞,做給天下人看。

  但是殺子之仇,曹操怎麽能忘。

  等時間久一點,沒人再關注張繡,就到了曹操報仇的時候。

  史書記載,張繡隨曹操出征烏桓,在路途中,曹丕對張繡殺了其兄長心懷怨恨,對張繡說:“你殺了我兄長,還有什麽臉面見人呢?”

  張繡羞愧之下,自殺而死。

  如果張繡臉皮真的那麽薄,當初投降曹操厚賞他的時候,他就自殺了。

  張繡之所以自殺,是因為他明白,曹丕的那些話,其實是曹操對他說的。

  張繡知道曹操要秋後算帳了,又沒有能力反抗,只能自殺,以求保全家小。

  而西突厥一旦和薛延陀打出真火,那些部落的首領只要不是傻子,就不會輕易的投降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