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我在大唐能簽到》第819章 面子裡子
  第819章 面子裡子
  “退兵?”

  李世民眉頭微皺,仗已經打到這個地步了,就這樣撤兵,他自然很不甘心。

  “陛下,西突厥和薛延坨現在已經元氣大傷了,三五年內也沒有能力犯邊。現在因為有大唐這個外敵在,雙方自然放下芥蒂,共抵外敵,而一旦大唐撤兵,雙方必有一戰。此時大唐應當積蓄實力,等西突厥和薛延坨兩敗俱傷後,以秋風掃落葉之勢一舉蕩平草原。”長孫無忌說道。

  此時大唐和西突厥、薛延坨之間,就像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一樣。

  蜀吳在面對魏國進攻的時候可以通力合作,但是一旦沒有魏國這個敵人,蜀吳之間打的那叫一個凶。

  對於蜀吳兩國來說,對方才是他們眼裡最容易吞並的。

  而此時的西突厥和薛延坨比起蜀吳之間的關系更加複雜。

  遊牧民族本就充滿了侵略性,兩方摩擦也不少,根本不可能和平相處。

  長孫無忌雖然不喜歡林軒,但是林軒《三國演義》中的有一段話他卻非常認同。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個道理不僅中原王朝適用,對遊牧民族也非常適用
  而想要合,伴隨的就是戰爭。

  之前擔心西突厥或者西突厥中有一方統一草原,勢力太大。

  但是大唐這次出兵極大的削弱了西突厥和薛延坨的實力,即便又一方能統一草原,對大唐也失去了威脅。

  “陛下,趙國公言之有理,此時河南山東發生水患,朝廷錢糧不足,退兵就有充足的錢糧用來救災。”房玄齡說道。

  這段時間,不管是前線的糧草還是救災的糧草都靠房玄齡調撥。

  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也不能變出糧草來。

  要是以前爭霸天下的時候,他有的是辦法弄到糧草。

  但是現在天下歸唐,很多手段都不能用了。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天下戰亂的時候,兵荒馬亂,打來打去,都有糧草,而一旦統一了天下,朝廷反而經常缺糧了。

  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沒有奪得天下,有世家大族支持,甚至可以縱兵劫掠,甚至用人肉充當軍糧,什麽辦法都可以用。

  但是奪得天下以後,為了不失去民心,為了江山穩固,反而要求穩。

  而世家大族在爭奪天下的時候,資助諸侯,是為了他們奪得江山以後獲得好處。

  現在天下以定,好處也到手了,他們自然不會傻傻的把自家的糧食拿出來。

  而天下大量的糧食都在世家手裡,百姓那邊又不能動,房玄齡能有什麽辦法籌集糧草?
  李世民沉默不語,最近因為山東河南水患,加上前線打仗,需要大量的糧草,全國各地糧價飛漲。

  為了籌集糧草,已經掏空了國庫和內務府,他為了搞錢,不得不把注意打到林家頭上。

  現在退兵確實是最好的辦法,但是李世民又有些不甘心。

  特別是高句麗出兵了,如果現在退兵,弄的好像他怕了高句麗一樣。

  這讓驕傲的李世民如何能夠接受?

  “陛下,高句麗乃是大唐屬國,竟然出兵援助西突厥,臣認為應該下令百濟、新羅出兵討伐。”長孫無忌說道。

  長孫無忌認真說起來,在出謀劃策上比不過房玄齡、杜如晦,領兵就連程咬金他們都比不過,更別說和李靖比了。

  看過唐初名臣資料的人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唐初的名臣武將,都記錄過其立過什麽功勞。

  但是長孫無忌的資料卻非常簡單,隻說長孫無忌隨李世民南征北討,當了什麽官。

  對其立過什麽功勞,卻根本沒提。

  但是就這麽一個人,卻是凌煙閣第一功臣。

  長孫無忌之所以能做到這一步,並不只是因為他妹妹是長孫皇后這麽簡單。

  長孫無忌能力壓眾人成為凌煙閣第一功臣,除了他外戚這個身份,另一個原因就是他非常擅長揣摩人心。

  擅長揣摩人心的人非常多,正常來說,所有大臣都會去揣摩皇帝的心思。

  要說最出名的人,就要數三國時期的楊修了。

  當時曹操和劉備在漢中僵持不下,進退兩難之際,曹操歎息道:“雞肋而已。”

  沒有人知道曹操這句話的意思,然而楊修卻說道:“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

  楊修猜曹操心思不說,回去後還直接收拾行李,別人問起,他直接說丞相準備退兵。

  當曹操得知以後震怒,隨即以擾亂軍心為由將楊修斬殺。

  楊修非常有才,曹操對其也非常看重,以曹操的胸襟,根本不會因為這點事情殺了楊修。

  曹操之所以殺楊修,是因為他恃才傲物,很愛在曹操面前賣弄,原想得到曹操的賞識而加以重用,結果適得其反,曹操對楊修的這種行為非常反感。

  後來楊修更是參與到了立儲大事上來,這無疑觸動了曹操的底線,而楊修卻仍然不知收斂,最終在漢中戰役中以雞肋為名胡亂猜測曹操的心思,被曹操處死。

  上位者並不反感有人能揣摩到他的心思,尤其是一些他不好說、不好乾的事,他需要有人來辦的時候,就需要有人去揣摩。

  說白了,上位者是既想要面子,又想要裡子。

  但是髒事又不想沾手,於是他需要有人來揣摩,最後得了好處還能撇清關系。

  但是揣摩歸揣摩,卻要掌握其中的度。

  這一點,長孫無忌就做的非常好。

  他知道李世民不答應退兵,是因為顧忌顏面,主動提出讓百濟和新羅出兵討伐高句麗。

  百濟和新羅真的會去討伐高句麗根本不重要。

  只要李世民下旨,新羅和百濟哪怕不出兵,也會往邊境增兵做做樣子。

  高句麗不知道真假,必然會把支援西突厥的大軍召回去。

  等高句麗退兵以後,大唐再退兵,李世民的面子保住了,大唐撤兵的目的也達到了。

  李世民沉吟道:“就按輔機說的辦吧。”

  他也明白退兵是最好的辦法,現在有了梯子,李世民自然不會不下。

  “陛下英明!”眾臣齊呼。

  “既然北伐大軍要撤回來,山東河南兩地救災就要加大力度,朕已經收到不少奏折,說有很多百姓得不到安置,選擇佔山為王了,朕不希望這種事情再發生,如果有官員膽敢貪墨救災糧食,嚴懲不貸!”李世民寒聲道。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