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我在大唐能簽到》第685章 回長安
  第685章 回長安

  林軒並不知道草原發生的事情,第二天把阿史那社爾送走以後,就回到了軍營。

  把軍務交給薛仁貴,林軒帶著親兵往長安而去。

  一路緊趕慢趕,第三日下午,長安城出現在了林軒的眼中。

  長安城並沒有因為草原的動蕩而有任何不同,依舊那麽繁華,又帶著一絲寧靜和祥和。

  “邱阜,你先帶人回府,劉大帶三十人和我進城。”林軒吩咐道。

  “是。”

  隊伍分開後,林軒劉大等親兵,往長安城而去。

  來到城門口,劉大上前遞上文書,守門的士兵檢查了一下,就放行了。

  林軒順著寬廣的朱雀大街,一路來到宮門口。

  一番通報,林軒被帶到了甘露殿。

  在甘露殿外林軒還看到了程處亮和長孫衝。

  兩人身著明光凱,手持長槍站崗呢。

  林軒也不好和程處亮打招呼,對著他眨了眨眼睛,笑著點了點頭,然後在太監的帶領下,進入了甘露殿。

  長孫衝惡狠狠的瞪了林軒一眼,林軒剛剛的笑意,他總感覺是在嘲笑他。

  要不是長孫無忌逼著他娶公主,他根本就不會娶。

  長孫家本就是皇親國戚,又有趙國公的爵位在,平常誰見了他不是客客氣氣的。

  娶公主有什麽好?

  現在每天站崗不說,高陽公主平常也不給他好臉色,礙於高陽公主的身份,他就算不爽,也不敢對高陽公主做什麽。

  同樣是駙馬,林軒就能領兵在外逍遙,他卻要在站崗,越想長孫衝越不平衡。

  他並不覺得林軒哪裡比他強,他覺得林軒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

  林軒自然不知道長孫衝的想法,進入大殿後,就看到李世民正在批閱奏章。

  林軒暗自撇了撇嘴,當皇帝有什麽好,每天不是上朝就是批閱奏章,晚上還有那麽多女人要寵幸,難怪皇帝都不長命。

  平心而論,皇帝除了至高無上的權利以外,還不如一個王爺爽呢。

  當然了,要是當一個昏君自然比王爺爽。

  不過好像昏君活的更短。

  這麽一看,不管明君還是昏君,當皇帝都不長命,真不懂為什麽那麽多人惦記那個位置。

  來到近前,林軒恭敬的行禮道:“參見陛下。”

  李世民聞言抬起頭,看到林軒把手中的筆放下,說道:“免禮,賜坐。”

  別問李世民為什麽聽到聲音才抬頭,難不成聽不到腳步聲麽?
  不好意思,他還真聽不到。

  宮裡的宮女和太監最基本的功夫就是走路不發出聲音。

  林軒雖然不是宮女太監,但是文武百官第一次上朝的時候,禮部都會教導禮儀。

  走路雖然沒有苛刻到走路不發出聲音,也要求微乎其微。

  “多謝陛下。”

  林軒謝恩以後,坐了下來。

  “朕交代你辦的事情怎麽樣了?”李世民問道。

  “陛下,阿史那社爾已經同意了。”林軒把他和阿史那社爾見面的經過說了一遍。

  李世民沉吟了一會,問道:“你覺得阿史那社爾怎麽樣?”

  林軒明白李世民這是在擔心阿史那社爾會借著幫助元奇吞並西突厥,相比較元奇和同娥設來說,阿史那社爾就要難纏多了。

  “阿史那社爾軍事才能不錯,政治眼光不足,不足為懼。”林軒思考良久說道。

  林軒之所以這麽說,是結合歷史和他幾次見面對阿史那社爾的了解得出來的結果。

  歷史上阿史那社爾在佔領西突厥一半地盤的時候,卻選擇了去打薛延陀,最終被薛延陀打敗,加上西突厥趁機反攻,不得不逃往高昌。

  而當時西突厥已經被他打的節節敗退了,他要是繼續攻打西突厥,有很大的可能能吞並西突厥。

  阿史那社爾僅僅因為仇怨,就放棄了那麽好的機會,可見其缺乏政治眼光。

  而幾次見面,林軒也感覺到,阿史那社爾打仗或許厲害,卻並不適合當君主。

  劉邦殺功臣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雖然殺功臣的事情並不少見,但歷史上比他厲害的也就只有朱元璋了。

  然而漢初三傑,劉邦隻殺了一個韓信,蕭何和張良都得以善終。

  事實上劉邦對張良和蕭何的猜忌,一點都不必對韓信的猜忌小。但二人之所以得以善終,是因為都懂得急流勇退。

  應該說張良是三人當中最聰明的一個,也是劉邦最放心的一個人。張良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劉邦論功行賞時,張良拒絕了劉邦對自己“自擇其三萬戶”的封賞,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因為張良沒有根基且淡泊名利,所以劉邦對張良最為放心,張良也因此得以善終。

  相比於張良,蕭何在關中似乎“根深蒂固”,這一點也引來了劉邦的猜忌。據說劉邦曾三次試探蕭何,看他有沒有貳心。但蕭何三次都將劉邦的疑心和顧慮打消了,從而化險為夷、幸免於難。

  蕭何是怎麽做的呢?前兩次蕭何通過派族中青壯年奔赴前線和捐獻家產打消了劉邦的顧慮。第三次遭到劉邦懷疑時,蕭何在關中已深得民心,成了劉邦猜忌的重要對象。此時,蕭何聽從他人建議,做了些“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dai”之類的事情,通過“自汙”的方式敗壞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好名聲,從而讓劉邦安心,最後得以善終。

  韓信卻不同,他不但不懂得功成身退,反而犯了主動邀功的致命錯誤,最終被蕭何和呂後設計殺害。

  雖然看似和劉邦沒有關系,但是想想以蕭何的才智,如果沒有劉邦的默許,他敢和呂後合謀殺韓信?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最出名的就要數嶽飛了。

  懂得都懂,這裡就不多說了。(主要是不敢說了,之前寫了點自己的看法,被封了,到現在也沒解封)

  當然了,政治眼光不光光只能用來明哲保身。

  也是一個君主必備的東西。

  歷史上每次天下大亂的時候,都會湧現出很多充滿野心的人爭奪天下。

  就拿三國來說,曹操能和劉備說,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但是其他的諸侯就沒有過人之處麽?
  只不過那些人缺乏魄力、肚量和政治眼光,或者說在這些方面比不過曹操等人罷了。

  大浪淘沙之下,能成為一方諸侯的都有其過人之處,只不過光芒被人掩蓋了罷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