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三國之最風流》29 鍾繇
  荀貞與波才有殺弟之仇,如果他去“請降”,怕就回不來了。文太守是一郡之長,請降這種事兒也不適合他親自去。如此算來,也只有鍾繇最適合去。

  鍾繇是郡功曹,在郡中的地位僅次太守、郡丞,還在荀貞之上,並且他本人又是本郡名士,出身衣冠士族,他的曾祖父鍾皓是“潁川四長”之一,博學書律,教授門生千余人,他的祖父、從祖以及諸父也皆顯名於郡中,諒來波才也不會對他動殺機。

  最重要的,鍾繇有勇氣,膽氣十足。

  事實上,代表城中前去黃巾軍中請降這個活兒,文太守本是想請郡丞費暢走一趟的,結果費暢膽小,不敢去。當時,五官椽韓亮、主簿王蘭也都低頭不言。鍾繇因而主動請纓。

  他接過“降書”,整了整衣冠,慨然說道:“貞之放心,吾此去,必不辱使命!”

  荀貞、荀攸、文聘等人把他送到城下。

  荀貞從賓客裡選了十幾個個勇士,想讓他們陪同齊去。

  鍾繇拒絕了,說道:“波才若中計,肯接‘降書’,則我一人去足矣。波才若不中計,則百人去亦是無用,白白送死。接戰多日,軍卒傷亡不小,還是把這些勇士留在城中,以防萬一罷!”

  ……

  城門打開,鍾繇單人獨騎,徑出城外。

  為防城中再出城突襲,波才在護城河外放了一隊騎兵,看見他一人出城,都覺古怪。

  領頭的隊長打個呼哨,二三十騎攔在吊橋前頭。

  初生的晨陽下,鍾繇昂首挺胸,緩緩驅馬上前。

  那隊長橫矛馬上,叫道:“來者止步!”一邊叫,一邊警惕地盯著城門口。

  荀貞揮了揮手,示意文聘、許仲等人退後,自己一人留在門洞裡,往外觀看,聽得鍾繇說道:“吾乃本郡功曹,奉府君之令,求見汝之渠帥。”

  “郡功曹?”那隊長呆了一呆,狐疑地往城門瞧了眼,打量鍾繇,問道,“可是為童子時,墮水險死的長社鍾君麽?”

  “正是。”

  “墮水險死”是鍾繇小時候的一件事兒。他小時候和他的族父鍾瑜去洛陽,路上碰見個看相的,看到鍾繇,就對鍾瑜說:“此童有貴相,然當厄於水,努力慎之”。相士說完這句話,結果未出十裡,過橋時,拉車的馬就驚了,鍾繇掉入水中,差點被淹死。

  這件故事早已傳遍了郡中,這個黃巾軍的隊長亦曾有耳聞。

  聽了鍾繇的回答,這個隊長肅然起敬,收起了長矛,說道:“小人不知是鍾君,尚前多有失禮,請勿見怪。不知鍾君見我家渠帥是為何事?”

  這個年代,黔首對士子、官吏的敬畏是根深蒂固的,特別是對“名士”,非常敬重。雖然已經揭竿造反,但一聽來人是在郡中鼎鼎有名的郡功曹鍾繇,這個隊長依然一如往日、畢恭畢敬,自稱“小人”。

  “奉府君之令,遞送降書。”

  “降書?”

  “然也。”

  “城裡要投降了?”

  “城中糧盡,為百姓計,府君願意請降。”

  這個隊長又驚又喜,再又往城門洞看了眼,慌忙偏開馬頭,一疊聲令攔在橋頭的諸騎讓開道路,對鍾繇說道:“鍾君請跟我來!我帶你去見我家渠帥。”

  二三十騎,他留下了大半,依然守在橋頭,帶著其它的人,簇擁著鍾繇奔去中軍大帳。

  ……

  城門離護城河不太遠,荀貞在門洞裡聽到了他們兩人的對話,出了一口長氣,放下了心,心道:“長社鍾氏世宦州郡,家聲在外,郡中士、民受其家恩澤者甚多,連這個黃巾軍的小帥都對元常如此恭敬,更不必說頗有野心的波才了,想來他此去應是沒有危險了。”

  等他們遠去後,他退入城內,命守卒將城門關上,返回城上。

  文聘、許仲、程偃、江禽、劉鄧、小任諸人湊過來,問道:“荀君,怎麽樣?”

  “你們看。”

  順著荀貞的目光,眾人往城外看去。

  這麽一會兒的功夫,鍾繇已去得漸遠了,從城上看過去,身形漸小。他經過的地方,黃巾士卒雀躍歡呼,不少人甚至丟掉了兵器。

  文聘說道:“此必是鍾君為泄賊軍之氣,故沿途宣講,說我城中將降,賊兵因而狂喜歡呼。”

  “你說的不錯。只是,賊兵為何‘狂喜歡呼’?”

  文聘愕然,答道:“當然是因為……。”

  “因為他們沒有鬥志了。”

  連著五天不停歇地攻城,眼看著袍澤一天天少去,陣亡的倒也罷了,一死百了,那些受傷未死的最為淒慘、晝夜呼號,而面前的這座城卻固若金湯,絲毫不見有失陷的征兆,便是久經訓練的老卒也會覺得士氣不振,何況不久前還多是農夫的黃巾軍?說實話,波才能把這麽幾萬人組織起來,連續不斷地作戰五天,居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逃兵現象,已是非常了不起了。

  遠處黃巾士卒的歡呼不止,遮擋了鍾繇的身影。

  荀貞翹足盡量觀望,直等到確定確實看不到鍾繇了,這才收回視線,與左右歎道:“志才真高才傑士也!”

  這一聲感歎並非無的放矢,顯是在稱讚戲志才的“詐降”之計了。不論波才是否接受鍾繇的“降書”,隻從城下黃巾士卒此時的反應就可看出:黃巾軍的“氣”已然泄了。

  ……

  荀貞立在城頭,時而轉到城垛內側,探頭往城內看戲志才、高素、馮鞏督促民夫挖掘地道,時而轉回對面,遙望黃巾軍營地,觀察黃巾軍的動向,同時等候鍾繇歸來。

  晨陽東升,今天難得陽光燦爛。

  城外田野上的積雪昨天就已融化乾淨,幾萬人人踩馬踏,泥濘不堪。黃巾軍的士卒們九成以上都是農人的出身,愛惜莊稼的觀念深入到了他們的骨子裡,盡管已盡力避開了剛種下不久的春苗,但是他們人馬太多了,避無可避,大片、大片的青苗被踩踏歪倒。為了製作雲梯和攻城車,城郊較遠處的樹木大多都被砍掉,僅剩下一個個的樹樁,沐浴在清晨的陽光下。

  也許是因為得知了城中將要“投降”,絕大部分的黃巾士卒放松了警備,取了早飯後,一堆堆、一夥夥地聚在一處,高高興興地吃飯。荀貞離得雖遠,在城上也能聽到他們快樂的笑聲。

  程偃吧唧了兩下嘴,惋惜地說道:“可惜了,可惜鍾君還在賊營,沒有回來,要不然現在真是一個出城襲擊的好機會!你們瞧賊營裡的賊兵就像放羊似的,亂哄哄一團,毫無章法啊!”

  荀貞不覺一笑,心道:“看來我這幾天的‘教導’挺有成果,連阿偃這個粗人都知道‘章法’二字,都能看出‘賊兵’的短處了。”

  劉鄧搗了搗程偃的傷口,他疼得倒抽一口冷氣,道:“作甚麽!”

  荀貞被刺那晚,程偃與刺客舍身格鬥,胸口受了傷,雖不嚴重,但後來緊跟著又從荀貞“雪夜攻莊”,陽翟被圍後,又隨荀貞出城殺敵,傷勢一直沒有痊愈。不但沒有痊愈,因為接連廝殺,反而漸有加重趨勢。因此之故,前幾天,荀貞帶人第二次出城奔襲時就沒有帶他。

  劉鄧嘿嘿笑道:“身上帶著傷還不老實,還想著出城奔襲!就你這帶傷的,出城也是白送一顆人頭給賊兵,你老老實實地先把傷養好再說吧!”

  劉鄧身上也有傷,“雪夜攻在”一戰,他的胳膊上被劃了一刀,不過不重,他的身板又比程偃健壯,故而以此取笑。

  劉鄧、程偃兩人關系不錯。劉鄧被荀貞“趕走”時,程偃好生替他求情。劉鄧一直記在心裡。

  聽了劉鄧的話,程偃也不惱,憨聲笑道:“那天雪夜,你斬了波連,得了太守賞錢百金。這幾天,你從荀君出戰,又斬獲了十余首級,並連殺賊兵多個小帥,荀君誇你:‘勇冠三軍,功過眾人’。等到賊兵退後,想必又能得不少賞購了!阿鄧,你要請吃酒。”

  “只要殺退賊兵,你想喝多少都行!陽翟城西的小市上有個酒壚名叫‘未央’,我曾和波才、波連在那裡飲過酒,壚中有一種縹酒,產自蒼梧,味美甘醇。到時候,讓你喝個夠。”

  漢代的酒分很多顏色,色呈淡青的喚作縹酒,深得時人喜愛。劉鄧、程偃都是好酒的,說到這裡,兩人不約而同咽了口唾液,同時發現了對方的饞樣,指著對方大笑。

  黃巾士卒打仗打累了,城中守卒、包括劉鄧、程偃等荀貞門下的賓客在內也都累了,畢竟他們也沒有經歷過戰爭的磨練。

  為將者,知己知彼。不僅需要了解對方,也需要了解己方的軍心士氣。荀貞注意到了劉鄧和程偃的模樣,心中想道:“也幸虧對手是一幫烏合之眾,否則,城必難保。”

  ……

  半個時辰後,鍾繇出了波才的帥帳。

  幾個鎧甲鮮明、一看就是將校級別的人物把他送到護城河畔,停在吊橋之外,兩邊在馬上告辭,鍾繇獨自回到城中。

  荀貞早下到門洞處迎接,待城門關後,親自挽住他的馬轡,攙他下馬,問道:“如何?”

  “戲君所料不差,賊兵果有退意。我到了波才帳中後,剛把來意說明,不等波才答話,他帳中諸賊將便皆露出喜色。”

  “噢?”

  “我按咱們之前在太守府商議的,對波才說:城中糧食將盡,請他給咱們半天時間,下午獻城。”

  “波才怎麽說?”

  “波才初不同意,奈何他帳中諸賊將皆不願再與吾等相戰,無奈之下,他隻得允了。”

  “好,好!”

  ……

  荀貞攜手鍾繇,出了門洞,去找戲志才、馮鞏、高素。

  戲志才三人灰頭土臉,正在催促民夫挖掘地道。

  見荀貞、鍾繇來到,戲志才迎將上來。

  荀貞劈頭問道:“挖得怎樣了?”

  戲志才指著城牆下邊,說道:“已經挖到牆下了,至多再有兩個時辰,便能挖出城外。”問荀貞、鍾繇,“詐降可成了麽?”

  荀貞、鍾繇相顧一笑。

  鍾繇說道:“幸不辱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