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我的科學時代》第309章 手工定裝彈!
  第309章 手工定裝彈!
  “根據上級安排,他將會擔任軍工局局長,負責軍工生產和工業發展,這算是內行領導內行,比我強得多。”陳康微笑道。

  “我知道了。”余華輕輕吐出一口氣,點頭回道。

  毫無疑問,李強+莊前鼎+自己+林婉的科研團隊組合,將會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力量,而待到方玉和周遠學成歸來……

  根據地算是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科研人才團隊。

  “臨走之前最後問你件事,我們什麽時候能開始造子彈?”陳康斟酌言語,說出了一直以來想問的事情。

  何時能開始造子彈?
  這個‘造’,可不是現如今的複裝子彈,而是正兒八經的定裝彈!

  余華懂得陳康這句話的意思,沉吟一番,緩緩說道:“製造子彈是一件系統性工程,從原料到成品,前後涉及上百道工序,以根據地現有的科技水平,大概兩個半月以後可以達到滿足生產定裝彈的基準要求。”

  論製造一枚7.92毫米定裝彈的工序有多少?
  彈頭:黃銅被甲材料生產,衝壓有底空心件,被甲覆蓋,鋼芯材料,鋼芯衝尖,鋼芯與被甲裝配,密封漆,模具高精度校準及加工……

  彈殼:黃銅原料衝壓,剪切,清洗,鑽傳火孔,防潮漆,模具製造……

  發射藥:單基發射藥或雙基發射藥。

  底火:發火砧,擊發劑雷汞。

  子彈裝配:彈頭與彈殼塗抹密封漆,彈殼與底火塗抹防潮漆,高效成彈裝配設備,稱重,質檢,封裝。

  這便是一枚7.92毫米定裝彈的生產工序。

  每一道工序,背後都有相應的技術和設備支撐,缺一不可,若不然,就造不了子彈。

  而這,僅是滿足製造定裝彈的基準要求。

  能造子彈是一回事,能造好子彈則是另外一回事。

  整個子彈生產難度遠高於槍械生產,沒有一個涵蓋化工、鋼鐵、機械加工和能源供應的基礎工業體系,想要造子彈並不現實。

  現如今,根據地科技水平僅能滿足製造發射藥和底火的基準要求,而彈頭和彈殼處理工藝還不行。

  專業衝壓機床,引伸加工設備,彈殼剪切機,子彈組裝設備……這是彈頭和彈殼必須的加工設備。

  “兩個半月……還好,不算太久,主要是現在部隊子彈奇缺,人均子彈不超過5發,所以不得不問你一下。”陳康聽到余華給出的時間,心中微微一松,隨即解釋道,言語滿是無奈。

  如今,各部隊彈藥極其匱乏,主力部隊人均子彈能達到10發,實力稍弱點的部隊人均子彈僅有2發,甚至於有些新編部隊人均子彈低到0.2發,平均5個人分到一發子彈。

  要知道,這可是總的人均子彈,而不是一次戰鬥可分配人均子彈。

  至於步槍就更不用說了,近半戰士沒槍,只能用大刀長矛。

  就這,還是北方部外購武器彈藥運輸到根據地的水平,若是放在東征戰役和西征戰役結束後,彈藥儲備水平還得下降一半。

  “如果這樣的話,為了緩燃眉之急,我其實還有一種現在就能造子彈的辦法,采用全手工方式,用車床加工一批專用彈殼金屬棒,解決彈殼生產,原理類似衝床,用金屬棒對準彈殼原料,一錘不行兩錘,直到錘出彈殼性狀為止。彈頭的鋼芯同樣用車床加工,而黃銅被甲和盂子殼與彈殼製造相同,最後手工塗抹防潮漆和密封漆,裝入發射藥與底火,完成子彈組裝。”

  聽到這番話,余華眉宇微皺,差點忘了部隊如今面臨的狀況,簡單思索一番,腦海裡浮現自己前世作為軍迷的時候,為八路軍構思的土法定裝彈生產方式,整理思緒,緩緩說道:
  “比起大規模工業生產,這種手工定裝彈生產方法的技術要求幾乎為零,優點在於能讓部隊或者兵工廠製造急需的子彈,缺點很明顯:一,子彈質量不穩定,易出現卡殼問題,二,對工人手藝和設備有一定要求,畢竟唯有手藝好的工人能保證質量,且需要簡易車床。三,生產效率低,產量低。”

  子彈問題?

  沒關系,我現在也是技術領域的哆啦A夢!
  “這種手工定裝彈生產每天產量能有多少?!”聽到余華冷不丁拋出的這個方案,陳康無疑是懵逼的,過了小半秒,整個人猛地反應過來,趕緊追問最關鍵的數據。

  言語透出急切之意。

  子彈質量不穩定?
  能有複裝七八次的子彈不穩定?
  對工人手藝和設備有一定要求?
  隊伍裡可不缺工人出身的戰士,聽這情況,設備無非就是車床而已。

  陳康最在意的只有一點——余華口中的產量低,具體數據究竟是多少!
  “拋開原料供應環節,一條七人手工定裝彈生產線每天產量能到100發—300發左右。”余華給出日產量數據,微笑道:“根據地目前能產標準發射藥和底火,銅和鋼也有,原料供應不是問題。”

  車鋼芯,錘被甲,錘彈殼,鑽火孔,塗漆,裝發射藥和底火,子彈組裝,這是全手工定裝彈生產線的七道工序,每道工序最低一人。

  一台車床和七名工人即可滿足手工定裝彈生產的最低要求。

  這個方法是余華當初在貼吧上與人吹牛的時候,根據工業化生產子彈得來的靈感,核心思路就是你有伱的工業化,我有我的手工化,只要有原料,我就能搞子彈。

  剛好合適,根據地已經具備發射藥、底火、銅、鋼等原料供應能力。

  對於工業國而言,這種方法可謂吃力不討好,但對現如今的根據地而言,對人均子彈5發左右的部隊而言……

  還要什麽自行車?

  反正一句話,先解決有無的問題,再解決好不好用的問題。

  “100發到300發,夠了,完全夠了,哈哈,這種方法非常適合我們。”陳康面露喜色,眼眸中的困倦之意再次消散,心中的喜悅情緒無以複加,沒想到出來送余華一趟,竟然得到了解決子彈生產的有效辦法。

  誠然,這種手工定裝彈生產方式的效率低,產量低,質量存在不穩定缺陷,與工業化生產的標準子彈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但這又如何?
  這些缺陷影響什麽?
  論缺陷,部隊長期采用的複裝子彈最多,提高膛線磨損,精準度不夠,有效射程低,殺傷力不足等等。

  比起複裝子彈,余華提出的這種手工定裝彈,簡直好的不能再好。

  馬列在上,這可是每天100發到300發,取最高數,一個月下來那就是整整九千發,四舍五入豈不是一萬?
  七個人+一台車床=月產1萬發定裝彈。

  而七十個人+十台車床=月產10萬發定裝彈。

  這是什麽概念?
  現如今紅軍八萬人,每個月十萬發定裝彈則意味著部隊人均子彈總量,以每個月1.25發增漲。

  說真的,陳康高興到已經快要落淚的程度,這可是真正的定裝彈啊……

  不是打了一次又一次的複裝子彈。

  “還有,為了適應缺乏電力,提高便攜性,還可以造一種人力車床,采用類似縫紉機腳蹬結構,加一個飛輪,實現純人力生產,如此便能隨軍行動,子彈產量可能會有所下降,不過提升了適應范圍,畢竟大多數地區不具備電力供應條件。”

  余華想了想,高速運轉的腦海隨即給出一種改進方案,微笑道:“您把這個方法告訴教授就行,教授知道怎麽做這種車床。”

  類縫紉機動力結構+飛輪,兩個人腳踩的力量,足夠滿足車床進行車削加工的轉速,這種專門車削彈芯的車床無需造的太大,只要能滿足加工直徑幾毫米的彈芯就行。

  如此,車床重量完全可以控制在50公斤以內,拆分為各部件後由三名戰士攜帶,隨軍行動,極其適宜遊擊戰和敵後作戰。

  至於原料,一是由根據地供應,二是自我籌集。

  “好,非常好,如此一來,甚至是一支連級部隊都能生產子彈,自給自足,可以預見,你提出的這個方案將使部隊彈藥補給壓力大幅度緩解。”陳康聽到余華這個天馬行空卻極具實用性的改進方案,頓覺心動,連連稱讚,作為出身部隊的軍事主管,他非常清楚余華提出的這種人力車床非常實用。

  連級部隊可常設基於人力車床的手工定裝彈生產線,戰時隨軍而行,閑時生產彈藥,大大緩解後勤的彈藥補給壓力。

  “臨行之前一個小小的想法而已,很高興我的知識與智慧能幫到戰士們,陳局長,就到這裡吧,不用送了。”余華面容含笑,立於原地,向陳康說道。

  不知不覺,兩人已從柳樹溝深處來到入口,道奇卡車停在數米開外。

  “余華先生,一路保重。”陳康深吸一口氣,眉頭收斂,面容肅穆且鄭重,挺直背脊,向年紀輕輕的余華敬了一個軍禮,尊稱道。

  先生二字,絕非恭維,而是尊敬。

  在陳康的心中,余華雖僅十八出頭,仍可擔先生之稱。

  “再見。”

  余華笑了笑,轉身迎向道奇卡車,隨後在呂俊羽和三名攜帶無線電台的警衛員陪同下登車。

  為了保持通信暢通和安全,軍工局特地配備了無線電台,無論是信息交流,還是緊急事情,都能第一時間通知。

  “嗡!”

  伴隨著一道汽車引擎啟動運轉聲,整輛道奇卡車駛離柳樹溝,迎著清晨時分的陽光,踏上前往榆林的路途。

  屬於1937年的大煉鋼時代,來了。

  什麽二棍斜軋機,什麽手搖球磨機,什麽手工定裝彈,什麽人力車床,統統沒有氧氣頂吹轉爐重要。

  有了鋼鐵,才有一切。

  ……

  “有意思,手工定裝彈生產線,人力車床,論劍走偏鋒,還是這小子在行……本質上這種手工定裝彈模式屬於複裝子彈的演變,但相較複裝子彈,定裝彈的精度和殺傷力肯定更佳,同樣缺陷非常明顯,質量不穩定,產量低,如果要保證手工定裝彈的質量,對人員的手藝要求較高。”柳樹溝兵工廠廠部辦公室,正準備完善10MW級汽輪機設計的莊前鼎,聽完陳康講解的內容之後,嘖嘖稱奇,腦海已然浮現手工定裝彈的各個生產細節畫面。

  一手鐵錘,一手鐵棒,砸出彈殼、被甲和盂子殼。

  一台車床,車出彈芯。

  講道理,莊前鼎還是第一次發現,原來定裝彈還能這麽生產,余華的奇妙想法真是再次刷新了他的認知。

  有趣。

  真的特別有趣。

  辦公室裡坐著林婉,她對於余華提出的手工定裝彈方案滿是意外,部隊無法生產子彈的困難有目共睹,哪想到這才多久的功夫,余華搞了個手工定裝彈出來。

  重要的是,這不是瞎搞,而是極具實用性。

  如今,兵工廠廠部的這間辦公室和周邊區域已經騰出來專供最高科學技術小組使用,保衛工作由總部警衛團接手。

  “教授,我們能不能做這種人力車床?”陳康點頭問道。

  “沒問題,這完全是機械結構,人力車床暫時不急,我們先去機械加工車間,把三種金屬棒加工出來。”

  莊前鼎點點頭,內心對余華提出的手工定裝彈模式頗感興趣:“林婉,你負責記錄一下,水泥生產的事情先不急,把這個搞定,余華這小子去榆林之前也要給我找點事情,頭疼……”

  子彈生產關系重大,稍微費一點時間,幫助組織部隊解決彈藥補給的問題,莊前鼎並不反對。

  只是,余華這小子的想法實在是太多了,從昨晚上的二棍斜軋機,到半夜的傳送帶設備和手搖球磨機,臨走之前還折騰了這個手動定裝彈……

  算了,還是那句話,債多不愁,虱多不癢。

  “是,教授。”林婉笑了笑,她原本要去柳樹溝鐵廠旁邊負責水泥立式土窯的技術指導,聽到這個臨時安排,隻得同意。

  話落,拿起筆記本和鉛筆。

  一行人離開辦公室,來到兵工廠機械加工車間,心中已經有了腹稿的莊前鼎,很快找了三根直徑十毫米左右的鋼條,而後麻溜操控車床,加工出三根頂頭形狀不同且直徑為7.92毫米的金屬衝棒。

  彈殼衝棒頂頭呈瓶型,這是因為漢陽造步槍的7.92毫米圓頭彈,采用瓶型彈殼,一般而言需要收頸工序,但有了瓶型頂頭則可以一步衝壓到位。

  被甲衝棒頂頭呈圓形,很簡單,因為子彈呈圓形,若是中正式步槍的7.92毫米尖頭彈,則需要改為圓錐狀頂頭。

  底火衝棒頂頭呈圓形,周圍高,中間凹,一錘子下去,就能產生擠壓切割的效果,將底火殼衝出來。

  三根衝棒表面光滑,似如藝術品般散發銀白色光澤,莊教授馬不停蹄做了與三根衝棒相互匹配的底座模具。

  沒有匹配的底座模具,可無法實現這種人工衝壓。

  做好了底座,只差最重要的彈芯,莊教授三下五除二用車床加工了五顆銀光閃閃的鋼芯出來。

  林婉安靜站在車床旁邊,不斷記錄整個加工過程和相關信息。

  “黃銅板,密封漆,防潮漆,還有顆粒發射藥和底火,陳局長麻煩你找過來,黃銅板我記得氧氣頂吹轉爐材料清單有,隨便搞一片就夠了。”做完工具,莊教授向陳康說道,給出所需材料:“順便叫些工人來,我教他們怎麽上手。”

  “好的,馬上。”陳康點了點頭,趕緊去找材料。

  兵工廠內一直在搞複裝子彈,這些材料基本齊全,唯一缺的就是黃銅板,正巧,氧氣頂吹轉爐項目采購的材料清單裡便有這玩意兒。

  進口黃銅板,正宗美國貨。

  不一會兒,陳康和七名工人回到車間,將材料逐一放下。

  “我先演示一遍,如果不懂再問。”莊前鼎向圍在四周的工人們說了一句,而後拿起黃銅板,用剪刀裁剪出一塊小銅板,接著放在彈殼底座模具上,左手持鐵錘,右手掌衝棒。

  “咚!”一錘子下去,黃銅板在衝棒作用下迅速變形,進入底座凹槽內。

  但一錘子還不夠。

  “咚咚咚!”

  鐵錘擊打衝棒的聲音傳遍四周,不一會兒,一枚猶如瓶子般外形的嶄新彈殼出爐。

  看到這一幕,站在四周學習的工人們臉色瞬間一變,滿臉吃驚和不解,啥情況,幾錘子下去就造了一枚彈殼出來?
  “這是彈殼衝棒,配合底座模具一次性成形,接下來是製造被甲,注意看,被甲很薄,所需材料要比彈殼少的多,如果裁剪多了則會增加被甲厚度,影響子彈性能。”莊教授仔細講解內容,而後用剪刀再次裁剪一塊更小的黃銅板。

  這次放到被甲底座模具之上,被甲衝棒對準。

  “咚!”鐵錘砸下,落在衝棒尾端,薄薄的細小黃銅板頓時沒入底座。

  接連七八錘,一個圓形黃銅被甲嶄新出爐,進入周圍所有工人的視線。

  不可思議!

  真的不可思議!

  看到這一幕,擁有豐富複裝子彈經驗的工人們全都不淡定了,一副見了鬼的表情,幾錘子就成形的瓶型彈殼,幾錘子就砸出來的圓形被甲……

  要知道,彈殼和被甲的製造難度,子彈生產工序之中屬於第一梯隊,僅次於底火座。

  面前這位自家首長無比尊敬卻陌生的男人,竟然用了區區幾錘子就搞出來了!
  老天爺,要不要這麽誇張?
  陳康見到嶄新的被甲,再看了看彈殼,眼中滿是欣喜,雖然人工效率很低,但真的能造定裝彈。

  “被甲衝棒頂頭為圓形,只能衝壓漢陽造的圓頭彈被甲,不能衝壓中正式的尖頭彈被甲,這點你們需要注意,而後就是底火座衝壓,還是用底火衝棒,力氣盡量大點,一次性衝壓搞定,最後修邊。”緊接著,莊前鼎最後再用底火衝棒,衝壓出精度一般的底火座,一邊講解一邊示范:“大家看懂了嗎?”

  “看懂了。”站在操作台最近位置的工人趕緊點頭回道,此刻,他已經明白了莊前鼎在幹什麽,也明白了他們即將幹什麽。

  造子彈!
  造真正意義上的子彈,而不是複裝子彈!
  此刻,雖然他不知道莊前鼎的姓名和身份,但這名工人對莊前鼎發自內心的尊敬。

  “有了彈殼、被甲、底火座,再加上彈芯,就是一枚子彈了,接下來我們組裝子彈,記住,密封漆塗在彈頭與彈殼連接部,防潮漆塗在底火和彈殼連接部,不能搞混了。”莊前鼎轉過身看向眾人,嚴肅講解知識,而後在眾人注視下,演示組裝子彈。

  被甲包裹彈芯,塗防潮漆漆,安裝底火座,裝入底火,塗密封漆,裝入顆粒單基發射藥,最後再將彈頭通過擠壓方式塞入彈殼瓶口部位,整個組裝過程與複裝子彈沒什麽區別,但不同的是,這是一枚正兒八經的定裝彈。

  很快,一枚7.92毫米圓頭彈組裝完畢,根據地歷史上第一枚定裝彈就此誕生。

  “小林,花了多少時間?”裝好子彈,莊前鼎微微放松,目光看向身邊的林婉。

  “總共6分鍾。”林婉回應道。

  “大概24小時240發,如果能到五分鍾的話,基本上一天能生產300發子彈。”莊前鼎簡單計算得出數據,肯定地點了點頭,目光看向周圍的工人,正色道:“礙於保密原則,我無法向大家告知我的身份信息,不過,你們現在可以嘗試生產子彈,有什麽不懂的就問,我盡量解答。”

  “先生,為什麽幾錘子下去就能弄個彈殼出來,還那麽準確?”年齡約莫四十歲的中年工人尊敬問道。

  莊前鼎解答道:“這是一種衝壓工藝,你們仔細看衝棒頂頭和底座模具,只要施加壓力,頂頭就能把黃銅板下壓,配合模具造出彈殼,被甲和底火座均是這樣。”

  “原來是這個樣子……我懂了。”中年工人聞言,立馬仔細查看衝棒和底座模具,雖然不懂什麽是衝壓工藝,但能理解其意思和原理。

  另外一名留著胡子的工人問道:“先生,子彈心怎麽做?”

  “用車床加工出來,非常簡單,很容易上手。”莊前鼎說道。

  車床?

  四周工人頓時恍然大悟。

  “大家還有問題嗎?”見到沒人再提問題,莊前鼎雙眼看向眾人。

  一眾工人紛紛搖頭,他們只是驚訝幾錘子下去造個標準彈殼的情況,至於生產過程,他們表示已經看懂了。

  一句話,掄鐵錘和車子彈心。

  這些他們都會。

  “那大家先嘗試生產子彈,會車床的人來車彈芯。”莊前鼎隨即下達指示。

  既然要教,那就好好教,先讓工人們學會掌握技巧再說。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