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明元輔》第103章 邊市秘聞(下)
  第103章 邊市秘聞(下)
  大明此刻銀價頗高,萬兩銀子的確是一筆巨款,送不起也是理所當然,所以高務實也不糾結這一塊了,再次問道:“你既然是轉賣給邊軍,可邊軍軍餉有限得緊,他們拿得出錢來買馬麽?你成本價轉賣?”

  “成本價也不行的,我還是得虧。”曹淦笑道:“那馬匹在我手裡哪怕只是過個手,總也要耗費些時日,如此馬料、照養等花費都得花錢,再加上邊軍還得時常拖延些時日才能湊夠貨物,我怎肯成本價給他們?不過一般來說我賣得也不算貴,差不多一匹馬加價二兩左右也就是了,畢竟要顧忌和邊軍的交情不是?”

  他頓了一頓,又繼續道:“至於邊軍拿不拿得出錢這件事,少爺倒是有所不知。要想邊軍直接拿銀子出來買馬恐怕是頗有難度,反正這幾年來邊軍都極少給現銀。他們一般會拿其他物資衝抵貨款,這些玩意兒范圍很廣,小的方才說過的那些綢緞、布絹、綿花、針線、繩索、梳篦、大米、鹽巴、糖果、梭布、水獺皮、羊皮盒子什麽的,他們都會拿過來衝抵……這也是為何小的說沒法原價賣馬給他們的原因之一:他們這些貨物太雜,不惟他們自己湊足貨物麻煩,咱們這邊計算起價格來也很是麻煩,總要浪費好些時日,那些養馬的錢小的總不能自己掏了,沒人會蠢到這樣做買賣。”

  高務實這下子明白過來了,問道:“而你又拿著這些貨物去和蒙古人交易?”

  “那是,反正蒙古人什麽玩意都要。”曹淦道:“不過其實這其中有些玩意兒小的也是不喜歡收的,譬如那些個尋常針線之類的便宜貨,小的因為不喜歡要,一般給邊軍作價都很低。”

  高務實略微好奇:“為何不喜歡要?蒙古人不缺這些小東西麽?”

  “蒙古倒是缺,但能大量賣馬給小的的人,都是在蒙古頗有身份之輩,他們怎會有興趣買那些個針線之類的玩意兒?他們要的都是綾羅綢緞之類的好東西。至於那些尋常蒙古人需要的東西,大多只能拿去換些牛、羊、毛皮、馬尾之類,而且不知為何,近年來蒙古人都不大愛賣牛了。”

  “哦?”高務實微微蹙眉:“不賣牛又是為何,你可知曉其中內情?”

  曹淦摸了摸自己的大禿頭,遲疑道:“小的不曾細思,不過估計是跟白蓮教亂賊大量裹挾邊地漢民遷往蒙古開墾田地有關。”

  哦,是這事兒……這個情況高務實前世便有所了解,說穿了無非是一部分邊地漢民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活不下去了,被一些白蓮教眾想方設法弄到蒙古南疆開墾荒地種田。蒙古雖然以草原為主,但也不是說就毫無可開墾的土地了,因此有這樣的地方劃給治下的漢民,甚至弄出所謂“板升”來。

  板升城這件事,在後世經常被拿來抨擊明廷的統治不得人心,主要的說法就是諸如大明的農耕技術和一些手工技術乃至築城技術和醫術被“流傳”去了蒙古,使得漢人自己的競爭力下降雲雲。

  高務實對此的看法是:放屁。

  為何?

  君不知“文化輸出”這個詞麽?高務實恨不得蒙古人更快、更多的接受漢人文化,加大築城聚居的力度——今後才方便漢人統治!

  蒙古人要是始終保持千萬裡遊牧的風格,科技倒是沒什麽發展了,可漢人想要一個長治久安的邊疆基本也就沒戲了——他生產力越弱,就只能越發的依靠動不動來漢地打草谷來維持生計,人家又是以騎兵為主,搶一波就走。你長城雖長,難道真能萬裡設防?
  大明經常出現被蒙古人搶一波就走,等到明軍趕到基本就只能打掃個戰場,原因何在?你跑不過人家啊!蒙古人又不打算長久統治他打下的地方,他們根本就只是為了搶劫一些生活物資,一點佔城侵地的念頭都沒有,你能怎的?

  所以,高務實一點都不反對蒙古人漢化,甚至恨不能親自為他們謀劃謀劃怎麽加快漢化力度才好!所以雖然明廷對邊民北逃很是惱火,但高務實卻一點不惱。他不僅不惱,甚至還想起另一檔子事來。

  蒙古每次向明廷申請開市,還會順便提出讓明廷給他們贈送佛經,乃至派出京師的大喇嘛去蒙古傳教,而明廷對此似乎一直沒什麽興趣,總是一副愛答不理的模樣——這簡直是送上門的好生意都不肯做!
  高務實要是能掌權,一定盡心盡力多印佛經,多派喇嘛給蒙古人傳教!因為喇嘛教對於蒙古來說,基本就是個自殺教,或者至少也是個自殘教——這倒不是說喇嘛教是讓蒙古人自殺或者自殘的邪教,它當然也是勸人向善的正經宗教,但是從國家層面而言,崇尚喇嘛教會嚴重損害國力和進取精神。

  君不見喇嘛教在蒙古興盛之後,蒙古人的榮光就完全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麽?雖然在原本的歷史中,這裡頭還有滿清減丁政策的影響,但喇嘛教導致蒙古人自廢武功也是重要原因。

  所以綜合各種情況來看,高務實根本不認為大明需要武力征服蒙古——只靠經濟和文化就能把蒙古弄成個大篩子,然後再保證一定量的武力對其進行威懾,便能將之收為己用。

  何樂而不為啊!

  至於你說蒙漢矛盾尖銳不可調和?那簡直荒天下之大唐,大明兩百余年,不知道有多少蒙古人前赴後繼的為漢人效力!

  隨便舉幾個例子,譬如著名的土木堡之戰,明軍號稱五十萬(實際約二十萬),損兵七萬,其中大量損失為蒙古族將士,他們多改漢姓,為保衛明軍撤退同自己的蒙族同胞殊死殺到最後一刻。以至於後世有人戲稱,說土木堡之戰表面看是漢人朝廷跟蒙古人打,實際上反而更像是蒙古人打了一場內戰。

  萬歷年間,大明兩次援朝,打擊豐臣秀吉的日本侵略軍。其中的宣府大同系明軍,其主力就是蒙古人。彼時的宣大四將擺賽、楊登山、解青登、頗貴,四個人全部是蒙古人。

  明末,遼東為明朝效力的蒙古人更以萬數計,松錦大戰明軍失敗時,仍有三千多蒙古人為明軍死守到最後一刻,反倒是漢人降了之後,蒙古人才不得已被俘,最後被滿清全部殺掉。

  所以,深知其中內情和發展的高務實對於板升之事相當“看得開”。

   簽約合同因為第一次郵過去之後起點那邊出了點狀況,結果是再寄了第二次才搞定,前後拖得有點久,不過現在總算OK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