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明元輔》第734章 這就是大勝!
  第734章 這就是大勝!
  清化城的地理情況,大致是東臨馬江,而高務實是在清化城北部渡江,接下來自然是向西麵包抄圍城,對此他只需要下令即可。

  本來在他看來,鄭軍老巢就是清化,如果丟了清化,再往南逃也根本沒有什麽意義。但他小看了人的求生欲望,鄭軍在阮有僚崩潰之後居然立刻選擇了棄城逃跑。

  由於高務實麾下有馬,家丁護衛團的夜不收承擔了大多數的探馬任務,根據他們報告,隨行的鄭軍還有三萬左右。

  高務實麾下無論是各土司,還是莫軍投誠的將領,紛紛勸他立刻發兵追擊,但他略微思索了一下,卻否決了這些建議。

  他命麾下各部以清化城為中心展開清剿,先將鄭軍留下的原沿江防線敗兵全部消滅,再做其他打算。

  不過消滅不等於不要俘虜全部殺掉,願意投降的鄭軍依然按照原先的辦法接受投降,只要收繳兵器盔甲,然後集中看管起來就行。

  高務實倒不是什麽覺得殺俘不祥,而是他一貫把人看做戰略資源,鄭軍在渡江戰役中的硬性損失最多也就一萬人,這意味著還有三萬左右的敗兵可以抓俘虜,俘虜可是很好的勞動力資源,就算不讓他們打仗了,也還有很多的用處,殺了豈不是浪費?

  別的不說,到時候河靜鐵礦不要人挖了?

  雖說高務實心裡現在已經把南部安南當成他南洋擴張的第一個跳板,也不是不可以趁著大明北方即將進入小冰河時期的機會,從北方搞移民。但是北方移民要適應安南的天氣不說,而且這樣萬裡迢迢移民到“藩屬國”,國內會不會有什麽變故,那還不好說。

  因此,利用安南本地勞動力,至少是過渡期的最佳選擇。

  當然他肯定知道“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所以南逃的鄭軍也不是不追,只是得先花幾天時間把清化安靖下來。

  畢竟他現在不是搞流寇作戰,後方的穩固是一定要確保的,十萬大軍要是後路出現問題,那就不是鬧著玩了。

  他的作戰思想其實比較一下,跟曾國藩很像:深知自己不是什麽軍事奇才,不考慮打什麽“神仙仗”,就老老實實“結硬寨,打呆仗”,反正自己的長處是“內政建設”,只要把仗打成這種呆仗,反而就能穩贏——至少不輸!
  曾國藩被人看做為官之人的典范,高務實當年做秘書的時候,也是很仔細研究過他的,雖然當時主要的方向是研究他的為人處世之道,不過對於他的軍略,也免不了會看進去一些,後來莫名其妙的穿越了之後,高務實就把曾國藩打仗的風格定為了自己將來可能打仗時的指揮風格。

  曾國藩的所謂“結硬寨,打呆仗”。具體而言,就是不論和誰打仗,去了城池外先勘察地形,選好扎營地,挖壕溝、扎花籬,把自己與敵方隔離開來。

  勘察地形一般找背山靠水之地,既可以防止偷襲,也可以保障飲水供給,當然也得給自己留下退路。

  壕溝一般深一尺,是用來防止對方步兵的,挖壕溝的土也要搬到較遠的地方,避免敵人用挖出來的土回填壕溝。花籬,不僅要高,而且有兩三層之多,是用來防止對方騎兵攻擊的。

  如此,曾國藩的硬寨就結成了。

  這樣的寨子一旦結成,在冷兵器+火槍+少量紅衣大炮的時代,既可以防止偷襲,也可以防止騎兵衝鋒,注定要把敵方給困死的。

  當然,世界上沒有傻到坐以待斃的敵人,即便有,也不要去指望敵人蠢。所以敵人一定會騷擾、進攻,避免這個包圍圈形成。

  此時,曾國藩“結硬寨”的戰略優勢就顯現出來了。他手下的湘軍,根本不和你戀戰,敵人來襲,一排子火槍就打退了;只要敵人一退,湘軍就開始挖壕溝。

  如此循環一段時日,壕溝挖好後,湘軍乾脆直接窩到寨子裡不出來了。

  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湘軍因為有了“硬寨”,進可攻、退可守,已立於不敗之地。處在不敗之地,又不急於求成和進攻,重在防守,手下湘軍每次打仗死亡率就會很低,打勝仗的士氣就會很高。

  而敵方因為被圍困,無法得到外部物資補給,每天都在消耗糧食、彈藥和士兵,是無法打贏持久戰的。

  依托挖溝扎籬“結硬寨”,非到萬不得已不進攻,隻守著,把敵方圍困至彈盡糧絕,就是所謂的“打呆仗”。基本上,一旦被湘軍圍困住,最終的結果都是彈盡糧絕、人心渙散、乖乖投降,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而這種打法正適合高務實這樣,自認指揮能力一般,但長於後勤補給運作,可以保證充足的物力用於圍困敵人的指揮官。

  本來他在清化城下就是打算打呆仗的,但鄭軍南逃,讓他這個計劃落了空。

  大舉追擊?目前的情況下看起來不是不行,但高務實對於打仗謹慎得近乎保守,所謂“為慮勝,先慮敗”,萬一對方設伏呢?
  自己不就成了追著棄守洛陽的董卓而去,卻被李儒的伏兵打了個全軍覆沒的曹阿瞞?
  雖說自己現在看起來軍容鼎盛,可是要知道,這裡面一半人是之前的莫軍啊。

  這種人,跟著高務實的所謂“大明天兵”打順風仗是沒有問題的,也不敢有什麽異心,但是萬一的萬一,“大明天兵”居然吃了敗仗,那他們跑起來只怕比狼兵還快!

  何況狼兵的另一半主力還在岑凌那裡呢,要明天才能趕到清化,現在如果追擊鄭軍,主力只有黃芷汀部,這個危險高務實一點都不想冒。

  必勝的局面,有什麽好著急的?鄭軍丟了清化,肯定士氣低落,更南邊的順化和廣南又在首鼠兩端的阮潢手裡,現在肯定不會支持鄭松,鄭松就算南逃,手裡也只有一個乂安——這我還能讓他翻起浪花來?

  所以不著急,穩穩當當的打呆仗,慢慢推過去就行了。

  曾國藩的指揮乏善可陳,但誰能否認他是平定太平天國第一功?
  誰都想付出最少、收獲最多,誰都喜歡暴富、坐地官升三級。可是這種好事,有固然好,但沒有也不必氣餒。大多數人還是需要通過持久的努力,通過每次努力積累下的微小優勢,獲取經驗、技巧和能量,才能讓能力晉級、讓財富增加、讓權力得到鞏固和提升的。

  畢其功於一役固然好,但保持每一戰都佔據優勢,不怕這優勢有多小,注重積累,積小勝為大勝,也能笑到最後。

  況且,這次清化之戰怎麽說也不算小勝了——渡江作戰打掉的敵軍,估計各處相加也能有個萬把人,清剿殘敵估計能搞定兩萬以上到三萬,還趕走了鄭松,拿下了賊巢清化城。

  這怎麽會是小勝呢?鄭松經此一役,丟了老巢,丟了至少一半的軍隊,實際掌控的地盤只剩下一個乂安,南邊的阮潢聽說之後也肯定會更加畏懼……這是大勝啊,大捷啊!

  高務實一聲令下,大軍謹慎進城,同時自己已經開始想著怎麽上疏朝廷了。

  拿下清化可不是拿下升龍,升龍理論上本來就是“大明疆土”。而清化,則是黎朝開國皇帝黎利的老家,黎利是誰?他是靠著藍山起義,最終把大明逼得不能不退出安南的罪魁禍首!

  大明在後世被稱為“剛明”,大明的復仇觀是什麽?
  “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

  暴打後黎朝逆臣,奪取黎利的老家,這樣的大功,高務實要不借此謀點好處,他還是高務實嗎?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