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賞燈
上元節賞燈,對來自於後世燈紅酒綠年代的張順來說“燈”並不是什麽稀罕的玩意兒,稀罕的不過是“賞”罷了。
自重生以來,張順不是沒參與過賞燈這種事兒。和後世五顏六色的霓虹燈比起來,街上孤零零幾盞燈,其實並沒有什麽看頭。這一次又時間緊迫,相比也好不了多少。
好在這一次在張順的指導下,宋獻策僅僅用了兩天一夜的時間,愣是把這個燈會開了起來,已屬難得。
出了福王府北門望京門,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兩隻掛在王府左右的大紅燈籠。再往遠望去,則是各式人物、山水、花鳥、蟲魚造型燈、走馬燈、宮燈以及龍燈等各式燈籠。五顏六色,不一而足。
柳如是、竹兒、和箭兒都頗為興奮,像個小孩子似的蹦來跳去。高桂英在旁邊撇了撇嘴,以示不屑,不過一雙美眸到時閃閃發亮。
紅娘子雖然有身孕在身,也高興的帶著李三娘、馬英娘踱來踱去。她有幾分迫不及待的安排李香道:“你可多注意一下當家的,一會兒客人來了,我們不便拋頭露面,還請你多多擔待。”
“放心吧,這事兒就交給我和小愛吧!”那李香和柳如是皆著男裝,一副清秀小廝模樣跟隨在張順左右。一來謹防張順舊病複發,二來也可以在張順交往文人墨客的時候,幫襯一二,以免他鬧出笑話來。
說什麽不便“拋頭露面”其實就是不便在張順會見士紳文士的正式場合跟隨張順左右,以免給人張順好色成性、“受製於婦人之手”的印象罷了。
等到安排完畢了,她們幾個便在悟空的護衛下,單獨去賞燈罷了。此時,街上早已經擠滿了人,特別是不常出門的婦人、孩童,紛紛盛裝而出。
已婚的婦人領著自己的孩子,孩子手裡挑著燈籠,成群結隊的出現在街上。她們圍著燈籠,圍著各式小吃,有時候還圍著耍無賴的頑童,到處都是歡聲笑語。
未婚的女子亦三五成群,既看燈,又看人,時不時還對路過的男子指指點點,也不知這時候看上了哪個青年才俊。
“不錯!”張順滿意的點了點頭,對身邊的宋獻策讚道,“短短兩日時間,能做出這般燈會,也實屬難得!”
“算不得什麽!”宋獻策謙虛的擺了擺手,一副仙風道骨模樣,笑道,“不過是,多召集工匠,多花費銀兩罷了,是個人都成。”
說是這麽說,那張順和張慎言都是務實之人,當然知道這也需要很高的組織能力才行。這二人便笑著搖了搖頭,也不揭破宋獻策的“謊言”。畢竟世外高人,不便沾染紅塵市儈,不然就失了高人風范了。
而這時候,老山長左冷禪攜帶弟子黃德清及幾十個門徒走了過來。他向張順施了一禮,一語雙關的笑道:“許久不見如此盛景了,全賴舜王之力,洛陽城方有今日!”
言畢,他不待張順回禮,又說道:“我那不成器的弟子黃德清跟隨老朽已久,如今有心出仕舜王,不知可否?”
張順回了一禮,笑道:“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好一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舜王果然有胸懷天下之志。”張順話音剛落,不由有人喝彩道。
張順定睛一看,只見此人二十八九年級,身材魁梧,相貌堂堂,頗有一番氣度。他不由問道:“這位是?”
那黃德清見張順頗為重視,不由一喜,連忙應道:“此人乃是孟津生員,姓李名際期,字應五,家風良好,素來以信義聞名鄉裡。他聽聞舜王欲招納天下賢士,又敬仰舜王仁義的美名,特來投靠舜王!”
“好,好,好!”張順聞言不由高聲讚道,“果然有上進之心,多為百姓做些好事,本王亦不吝嗇厚賞!”
那李際期聞言不由皺了皺眉頭,諫言道:“治國之道,貴禮儀而不貴利益,尚仁義而不尚富貴。舜王若以財貨求我,天下財貨孰能及朝廷也?以短擊長,豈可得也?”
黃德清聞言一愣,他萬萬沒想到這廝上來就給舜王一個下馬威。他不由臉色一變,便要替他說情。
張順聞言卻笑了笑,施了一禮道:“應五所言甚是,本王生受了!”
其實李際期這番話,理雖然是這麽個理,頗有強行抬杠之嫌。不過,今日張順本來就準備求取人才,豈能和他置氣辯駁一番?如此,即便駁的他啞口無言,卻也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
那李際期聞言也不由一愣,萬萬沒想到舜王從善如流,這麽快就接受了自己的諫言,頓生“士為知己者死”之感。他不由躬身道:“舜王寬宏大量,海納百川,果然有周公吐哺之心。若是舜王不棄,李某願效犬馬之勞!”
“好說,好說!”張順連忙上前兩步,將那李際期扶了起來。
而張順身後的王錦衣早把眼睛瞪圓了,生怕有人借機刺殺舜王,這倒把剛剛起身的李際期嚇了一跳。
隨即他便反應過來這人是舜王侍衛。李際期這才想起了,數日之前舜王剛剛被陝西總兵官左光先所傷,仔細看去,似乎喉嚨上尚有傷痕。他不由激動的心想:舜王剛剛受了重傷,猶能重視天下英才,亦不遜色昔日周公愛才之心矣!如此英主,當取天下哉!
張順哪裡知曉,只在這片刻之間,此人便腦補了許多,差點都要準備為張順“死節”了。
等到老山長、黃德清和李際期分立左右,跟隨在張順身旁的時候,那原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帶領一大群士子這才姍姍來遲。
他不由上前兩步,致歉道:“我來遲了,卻是讓舜王久等了!”
“不妨事!吾等天下英傑,望眼欲穿矣!莫說晚來這一會兒,即便是早來許多日月,我亦覺遲也!”張順聞言哈哈一笑道。
“不意舜王倒是個妙人!”張順話音剛落,有人不由接口道,“剛巧我偶有所得,便賦詩一首,還請大家斧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