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家請我當皇帝》第1353章 糧草
  第1353章 糧草
  領了命令,李自成便率領李過、張胖子、宋獻策和姬龍鳳一乾人等九千人馬,快馬加鞭往宣府方向去了。

  眼見李自成、李過和張胖子三營馬軍一路去了,頗為擔心宣大形勢的張順也不由松了一口氣。

  雖說在原本歷史上,李自成並不是一個合格的開國帝王,但是按照這個時代張順對他的了解來說,無論是天賦還是資歷,此人都堪稱是一員良將。

  “一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誠所謂也!

  現在由自己率領大軍在後面為其壓陣,不求無功但求無過,替自個穩住形勢宣大形勢,對他來說還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殿下,那咱們也走吧?”眼見先行官已經開撥,幕僚長徐子淵早按捺不住道。

  “走?不著急!”張順聞言笑了,反正現在有李自成替他前去暫時穩住形勢,他就不用那麽著急了。

  “剛好那李述孔正在附近,可傳令過去,讓他整頓人馬,即刻前來見我。”

  “對了,還有一會兒替我草擬書信一封給那孫傳庭,著他把三座崖的‘葫蘆王’任亮從老巢裡調出來,加以整訓,以彌補我兵力不足之虞。”

  “兵力不足?”徐子淵和張順身旁的高起潛聞言頓時嚇了一大跳。

  就在這一個小小的山西,你都一口氣匯集了二十萬兵馬。

  如今又先後吞了山西、大同兩鎮,各處兵馬加在一起沒有三十,也有二十七八,如何就兵力不足了?
  “本王之憂,不在兵馬,而在糧草!”張順眼見兩人還沒意識到問題,不由搖了搖頭道。

  “此次前往東北,定是一場惡戰,並非一時半刻,便能分出勝負。”

  “故而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本王不得不為天下計,做一個長久打算。”

  “拒阿……阿山所言,那金國汗洪太這一次所圖甚大,竟傾全國精兵一十三萬,欲與我爭奪天下。”

  “一……一十三萬?”眾人聞言不由嚇了一大跳。

  偽王阿濟格隻率三萬人馬,就攪和的山西戰局天翻地覆。

  若非張順突發奇想,恐怕義軍奪取山西全境的計劃就要胎死腹中。

  如今東虜竟還有十萬大軍,這可如何得了?

  “隻十萬大軍,值什麽?”那高起潛是乾伺候人起家的,最會察言觀色,眼見諸將有了懼意,不由打氣道。

  “舜王麾下有三十、四十萬人馬,三個打一個,四個打一個,還打不過?光堆也能把他十萬人馬給堆死了!”

  “也是啊!”諸將聞言一愣,這才反應過來,此次出征山西之前義軍已經擴軍至三十萬。

  雖說那後金兵兵甲甚精,我們一對一打不過,難道不會二打一、三打一嗎?
  “明白了吧?這也是為何本王提及糧草之事的原因。”張順見眾人明白了自己的想法,這才笑道。

  “這一次為了奪取山西,咱們出動了二十萬人馬,動員丁壯數萬人、船隻數千條,這才勉強保證糧餉供應。”

  “然而,現在宣府又距離太原千裡,北直等地尚在明軍手中,不可不慎也!”

  “這……”眾人聞言不由相視一眼,頓時頭皮發麻。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

  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從陝西西安至太原千五百裡,又有渭河、黃河和汾河可以借用,尚且耗費如此之大。

  如今從太原至宣府又是千裡,且又無河流可以借助,若是支撐二十萬大軍,其間耗費幾乎不計其數,這事如何使得?
  “如……如此,陝西、河南財竭矣!”盧象晉乃是讀書人聞言不由仰天長歎道。

  何止財竭?

  如今義軍佔據的陝西大部和河南小部,兩地人口加在一起不過千萬,支持二十萬大軍攻佔山西已是極限,又如何能支撐二十萬大軍北上宣府作戰?
  “誰說河南、山西百姓財竭?”張順聞言又笑了。

  “時值五月末,河南夏糧已收,陝西正收,而山西待收!”

  “僅山西平陽府一處,可稅六十萬石,再加上其他等地,夏糧可收二三百萬不止,如何打不得此仗?”

  好家夥,您老可真能算計!

  眾人聞言不由相視一眼,心裡面都是滿滿的佩服。

  原來明代耕作分夏秋兩季,北方地區大體上是夏種麥子,秋種稻谷和其他雜糧。

  這麥子產量要高一些,谷子產量要低一些,兩者產量佔比分別為六成、四成。

  而張順在組織這一次戰役的時機,早有計較。

  只要能夠在五月份順利奪取平陽府,就可以借助豐饒的河東糧稅完成後續的糧食供應問題。

  這樣不僅減輕了陝西、河南兩地的壓力,而且還可以就近征集,減少了長途運輸的損耗,一舉兩得。

  然而,糧食的問題解決了,運糧的問題依舊是個大問題。

  宋代的沈括就曾計算過這個問題:如果沒有額外補給,只靠民夫運糧,一個民夫背負六鬥,士卒自攜五日之糧,只能支撐十八天。

  如果三個民夫,則可以支撐三十一天行軍,而三夫供一卒已經達到了極限。

  太原至宣府千裡,按照日行五十裡計算,共有二十日腳程。

  以此算來,大致義軍需要動員三十萬民夫,方才能夠供應上太原至宣府之間的補給線。

  而宣大兩鎮又比不得內地,不僅民少地貧,更是戰爭前線,時時有被人斷糧道之虞,又要分兵守禦,更是難上加難。

  假如士卒、丁壯日食二斤,五十萬人則日食八千余石,月食二十五萬石。

  也就是說光口糧一項,如果雙方在宣府鎮對峙兩個月,今年平陽府的夏糧就要被消耗殆盡了。

  當然只看這一項,似乎義軍還能支撐。如果再加上張順麾下大軍三十萬,每月每人糧餉一石,且不論其他開支,單這一項就需要耗費糧食三百六十石。

  更不要說還有官吏管理人員開支、賑濟救災開支以及軍功賞賜開支,一年下來沒有五百萬石根本下不來,就知道張順的壓力有多大了。

  “殿下,陸運與水運不同,若是按照普通法子消耗太大,只能采用‘百裡一日運糧術’!”徐子淵沉吟了片刻,不由諫言道。

  所謂“百裡一日運糧術”,乃是元代董摶霄記載的一種徒手運糧法。

  其大致方法為:每人行十步,三千六百人可行百裡。每人負米四鬥,人不息肩,米不著地。每人日行五百回,計路二十八裡,日運米二百石。

  啥意思呢?

  就是說如果三千六百人按照十步一人的距離排開,每人背米四鬥進行接力傳運,一個人傳五百回,一天就能輕輕松松運輸二百石糧食。

  不但比沈括那種算法消耗更少,而且速度還更快。

  當然這種法子並不是董摶霄首先發現的,更不需要張順派遣丁壯十步一個排開,接力式送糧,而是一種古代陸地運輸糧草的思路。

  這種思路具體到軍糧運輸上,就是驛站法,或者叫做台站法。

  具體操作方法為每隔一段距離設置一個站台,專管糧食的接收、儲存和運輸。

  一般這個距離為六十到一百裡,作為一個糧食運輸的接力點。

  前一個站把糧食運過來,儲存在這一個站,然後這個站再把糧食運出去,儲存在下一個站,以此類推,完成了千裡輸糧的工作。

  如果不安照這個法子來,而試圖依照沈括所說的那種法子大力出奇跡,你會發現征發的丁壯越多,路上消耗的糧食也越多。

  即便是多用牛馬牲畜,所需豆粕、草料也越多,最終再超過一個月行程以後,會出現無論如何運輸,都會在路上把糧食消耗乾淨的情況。

  故而,自古以來征伐北方草原、荒漠之地,第一步就是建立“站台”,采取接力式運糧法,才能滿足遠距離用兵作戰的需要。

  在張順前世,清朝的“阿爾泰軍台線”就是典型的例子。

  為了應對遠在五六千裡以外的烏裡雅蘇台、科布多的戰爭,清軍在晉商的幫助下,在塞外建立了一條從張家口到科布多的補給線。

  這一條補給線長六千余裡,一共由六十多個軍台連接而成。而每個軍台都設有護衛、馬夫和馬、駱駝、羊等牲畜。

  本來一條騎兵奔襲還需要兩個月路程的補給線,就這樣螞蟻搬家式的把糧食一點點從張家口運到了科布多,有力的支持了清軍徹底根除準格爾的戰爭。

  當然,如今義軍從太原城至宣府雖然條件不入內地,但是還沒有艱苦到需要像“阿爾泰軍台線”那樣一路設置軍台連接過去。

  義軍只需要選定一個個節點城市、堡壘,然後設置站點、兵丁一路運輸過去便是。

  “殿下,以我之見從太原至宣府需要設置十到二十個站點,每點需要駐軍一百五十人,護衛三百人,太平車三百輛,車夫三百人。”徐子淵一邊思索一邊計算道。

  “攏共需要三營九千人馬,車夫車輛六千之數。”

  “此外,鑒於代州位置畢竟重要,建議設置總兵一名,人馬一營,以備萬一。”

  “好,這個行!”張順聽到這裡,不由點了點頭,一言而決。

  雖然說六千輛車也不是一時半會兒所能齊備,但是義軍二十萬大軍也不可能一時半會兒所能齊聚,只要搭上架子,一切都會運轉起來。

  這總比一口氣動員三十萬丁壯運糧靠譜多了。

   沒想到啊,沒想到,本來作者以為過節可以爆更一下。結果朋友結婚,好家夥忙的腳步點地,差點都沒法更新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