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新賽道
“選人問題。先放一放。我找人聯系一下吧,現在需要一個節目總導演,你回頭讓工作室幫我收集一下這方面資料,國內誰做綜藝導演畢竟有經驗,或者畢竟成熟的策劃,這個跟影視劇導演還不一樣。”
李曉棠點點頭,然後繼續說道:“關於日化用品市場的調查報告。以及投資建議出來了。”
說完從柳飄絮手裡接過一份文件遞給寧遠。
“.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石油,化工業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們對洗滌用品的廣泛需求,洗滌用品市場已經發展的較為成熟.國內商品市場中各種優質,多效,安全的洗滌劑,肥皂,香波,浴液等琳琅滿目,產品結構不斷調整,由通用型,多功能化向專用型,個性化轉化,市場細分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2007年洗滌用品的市場特點
1、市場細分的科發進一步深化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們對衣著、服飾及形象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因此針對不同質地的衣物,提出了科學洗滌的需求。洗滌用品生產廠家更加注重細分市場,開發出功能越來越細的洗滌產品.”
“目前國內市場主要份額都被聯合利華和寶潔兩大日化用品巨頭瓜分嗎,”
聯合利華和寶潔都是外資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後先後進行了多次的並購,基本上平分了國內市場。
自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九年,聯合利華在國內投資八億美元,創立了十四家合資企業,引進一百多項先進的專利技術。旁氏、力士、夏士蓮、奧妙、中華、立頓黃牌、和路雪等十三個品牌分屬家庭及個人護理用品、冰淇淋、食品等三個系列的產品,使得在國內貼有聯合利華標簽的產品種類已經可供開設一家很像樣的商店,並且聯系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聯合利華在國內的收購最有名的應該是老字號“京華茶葉”和“z華牙膏”:1999年,聯合利華收購本土茶葉品牌,並通過“冷凍”被收購品牌的方式為其立頓品牌開路,這也是外資常用的手段。
直至2007年,京城二商集團才從聯合利華手中回購了京華茶葉品牌,但在外老板手中的9年時間,讓京華茶葉喪失了原來的市場份額和品牌影響力。
“z華牙膏”是聯合利華從魔都牙膏廠借來的品牌,借用時間為50年。
後來發現自有品牌潔諾的影響力沒有z華高,於是投資很多研發和廣告在z華牙膏上面。現在的z華牙膏有非常多的單品,可以說是借用聯合利華的力量來發展這個國有品牌。
而寶潔公司是同樣是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費品公司之一。旗下品牌所佔領域包括:洗發、護發、護膚用品、化妝品、嬰兒護理產品、婦女衛生用品、醫藥、織物、家居護理、個人清潔用品等。
旗下品牌包括包括幫寶適、汰漬、碧浪、護舒寶、潘婷、飄柔、海飛絲、佳潔士、舒膚佳、Olay、SK-II、歐樂B、吉列、博朗等等
這兩個巨頭基本上把國內市場瓜分完畢了。
而寧遠所知道的是,後來有一支奇兵,異軍突起,靠著洗衣液這個目前市場份額不足百分之五的分類,生生殺出一個條血路,成為國產日化用品巨頭——藍月亮。
高瓴資本應該是10年左右才會投資藍月亮,張雷在國內沒有見到國外常見的洗衣液,看到了這一個市場藍海。
藍月亮創始人,羅秋評,大學讀的就是化學系,妻子潘冬是羅秋評的大學同學,此前任教於華南師范大學化學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
兩位創始人都是科班出身,技術過硬,奠定了藍月亮的技術底色。
早在94年,剛成立的藍月亮依靠自身技術優勢,陸續推出了絲毛淨、柔順劑、潔廁劑等不同品類的產品。專業能力輸出為商業行為,在那個時代顯得尤為可貴。
2003年,大眾對個人及公共衛生空前關注,當時火熱的不僅僅是中藥金銀花,日化清潔用品也順勢搭上了快車,肥皂洗手液瘋狂出貨……
藍月亮作為技術出身的公司,在觀察到洗手液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需求遠遠超過肥皂的時機,立馬在普通洗手液的基礎上推出抑菌型洗手液,通過各種營銷手段,短短一年之內就成為洗手液領導品牌。
洗衣液市場在08年之前,被寶潔、聯合利華等跨國公司牢牢佔領,但是跨國公司的長鏈條效應導致的市場慢反應,導致國內市場洗衣液發展緩慢,跨國公司還認為國內消費者不願意使用偏貴的洗衣液,認為只有洗衣粉才有市場。
消費升級的趨勢,其實在當時已經初現端倪,抓住了08年風口的藍月亮,果不其然的一飛衝天。
而目前,藍月亮還沒有正式推出洗衣液,這個時間注資會得到比高瓴資本張雷還要高的回報率。
跟張雷比起來,寧遠都不是時間的朋友了,而是時間的拜把子兄弟了。
而目前剛好股市回收了大筆資金,所以寧遠這段時間在尋找各種投資機會。
日化用品市場投資藍月亮對於寧遠來說只不過是財務投資,芯片、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這才是針對未來的布局。
就拿智能手機來說,寧遠當然不滿足隻做一個組裝貼牌的廠商,而想要把核心元部件做到自產,而不是外購,那需要投入的資金都是海量的。
這種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幾十億可能都是毛毛雨。想要看到成果,可能就需要百億甚至千億。
例如AMD、英特爾這些知名的高科技公司,每年的研發經費就超過十億美元,甚至到了10年以後,有些年份的研發經費都在百億美元以上,就沒有低於年營業額的百分之十的時候,幾乎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甚至有的時候達到百分三十。
不斷的推陳出新,利用新科技來形成技術優勢,維持市場地位,這才是高科技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
這一點,國內的同行們就稍微差一點.
也就HW還算可以。
所以,別看上百億資金在手裡握著,實際上真正燒起來,挺不住多少火就沒了。
不過寧遠也不打算親自下場,他的主業主要還是文化產業和互聯網產業,芯片、新能源汽車主要還是投資,智能手機這個在考慮之中。
畢竟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這才是寧遠的一貫思路。
別的不說,光是一個小小的芯片,所涉及到的工業類比和技術手段就複雜的令人發指,不是專業的人看一眼構成分類就夠看迷糊的了。
更不用說過還有光刻機這個大難題在等著。
而造車也同樣如此。
即便是對傳統車企來說,造車從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到的利害關系實在太多,遠比做一部手機複雜。久而久之,各自為戰的車企們確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汽車設計標準,核心零部件都由自己生產。
這套汽車標準將會影響到整車零配件檔次、成本控制、項目時間節點、汽車質量等各方面,而且,每一家車企的標準都不一樣,標準裡的每一條細則,都人命關天。
就算是特斯拉,從 2003 年成立到 2012 年發布首款自主研發的電動跑車 Model S,前後更是用了近 10 年時間。
很多人,對於電動車的理解都是換了動力的燃油車而已。換個電池而已而已對於這種想法只能說無知者無畏。
事實上呢,後來那麽多造車新勢力死了一波又一波,剩下的半死不活,有幾個殺出重圍了?
造車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造好車更是很難很難。
為何如此之難。因為技術是時間積累出來的,是一點一點試出來的。
造車工藝之繁複,在製造業首屈一指。要保證每一個環節盡善盡美,談何容易。想在短短幾年做出高品質的車,簡直癡人說夢。
沒那個工藝水準,就是把配件就給你,你都裝不上,這就是現實。
但是新能源汽車,也同樣是能夠在彎道超車的好時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