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綏遠省
有感於最近災病連連,朱皇帝由己身推移到了天下,再轉移到了己身,思慮了幾天,翻來覆去的睡不著。
終於,他得出重要結論:
“這天下,不能沒有我。”
而保皇帝的核心在於,就得能好好活著。
所以,醫術的進步就顯得極其重要了,直接關乎皇帝的生死。
“我何不編撰一本醫書,如此不就可以包攬名醫,再青史流芳?”
拍了大腿,朱誼汐立馬就決定,以朝廷的名義來編撰一本醫典。
文治武功,編書可是文治最好的體現,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都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即,將一切常見疾病,以及瘟疫等病毒處方、方法,編類成冊,剔除那些猴腦人黃等巫術成份,確定真實有效的,從而徹底讓中醫正規化。
例如,用藥量化,標準化。
不再用一杓,一爪等不可量化的詞,而用確切的量詞,具體到幾兩幾錢,不會再模糊不清。
中醫講究因人而異,所以藥方會分為男女老少四種,每種又有各種類型。
甚至,跨越了重要一步:取消文言,實用白話。
再應用句讀來斷句,足以讓這本醫書大規模流傳。
朱誼汐作為後世人,深刻的明白中醫的先進,其實並不是看那些頂尖的大夫,而是全天下那普通的鄉間大夫。
畢竟頂尖大夫太少,距離普通人則太遠,無法接觸的醫術都是鏡花水月。
只要讓這群普通的鄉間大夫們看得懂,水平得到提升,哪怕是僵化的按書抓藥,也比他們那種家傳秘方來的強。
定下基調,負責人自然是太醫院,再號召天下名醫入京,提高天下醫術水平。
對外宣稱,則是為了天下百姓而編書,取其精華,去除糟粕。
“就名為《紹武醫書》”
皇帝對著太醫院吩咐道:“太醫院之下設編撰處,號召天下名醫赴京編書。”
跨步,他又來到了內閣,兩片嘴唇一張一合,就讓內閣上下雞飛狗跳:
“著令,各省增設災荒疫事巡察處,各省巡按禦史兼任其職,而巡撫則總擔其責,統籌應急救荒之事。”
“一應事生,巡撫可便宜行事,調配一切物資,救濟災民,而不是等到請示朝廷之後再行事,到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內閣三人組一陣茫然,旋即意識到,皇帝這是針對災荒瘟疫而做的應對措施。
作為權力的中心,內閣的屁股天然就偏向於中央和皇帝,腦子裡立馬就呈現出利弊。
利處很明顯,能夠有效的遏製災民的出現,從而維持社會穩定,使得地方長治久安。
畢竟幾千年來,地方上一直以鄰為壑,只要災民不來自己這,一顆糧食也不會往外調,甚至會故意引導災民去鄰縣。
不是自己鄉人,救濟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一遇到災荒,必然會派欽差大臣,不然各地物資根本就用不了。
弊端,則是地方權力的增擴,不利於中央集權。
而在天下安危和權力之間,內閣選擇了權力。
“陛下,可在各省設賑濟局,由布政使統籌指揮即可,巡撫大可不必親自兼任。”
“布政使掌握地方藩庫,可就近行事。”
閻崇信立馬提出來妥協方案,得到了內閣的認同。
“不妥!”朱誼汐思量片刻,立馬否決了這項提議:“布政使權力不夠,不足以第一時間安撫災民。”
“再者說,兩名布政使,左右掣肘,很難擔負重任。”
與清朝一省一布政使不同,大明的布政使,每省各有左右兩位,分別負責數府的民政。
這也是地方三司推諉,行政低下,朝廷不得不委任巡撫的緣故。
“陛下可裁撤布政使為一位。”
這時,張慎言毫不忌諱地說道:“內閣所憂慮的,不過是巡撫權力滋長,對朝廷不利,既然如此,不如讓布政使合二為一,從而製衡巡撫。”
“妙哉!”趙舒忍不住讚歎:“大小相製,又恢復入原來的境況,地方又平衡了。”
說著,趙舒怕皇帝不準,直接拱手道:“早在建文時,地方布政使就裁撤至一員,其早有先例,再者說如今天下初定,高官本就稀缺,裁撤之後並無大礙。”
集權又分權,看起來矛盾,卻是極為現實,不可缺少。
既然影響和阻力不大,又適合形勢發展,朱誼汐一口應下:“內閣草擬個章程出來。”
“不過,賑濟局由巡撫擔任,布政使任副職,由二人共同掌舵,才能同心協力,互相監督。”
“陛下聖明。”三人互相望了望,這方法可行。
事畢後,朱誼汐坐上禦輦,這才反應過來,不知不覺又對地方進行了一番變動。
各省由巡撫的一家獨大,變成了布政使與巡撫的大小製衡。
不過後來清朝又設廣設總督,使得主角變成了總督、巡撫,布政使徹底淪為了配角,成為了財政局長。
而一開始管軍隊的巡撫被迫署理起了民政,總督反而上管軍,下管民,權勢滔天。
說白了,還是逃脫不了大小相製的慣例。
想到這裡,皇帝笑了笑,難道這一切終究是要來的嗎?
此時,內閣中卻陷入了沉默。
中書舍人們小心地挪著步伐,生怕驚擾了三位閣老。
“閻老弟,這份就由你來草擬吧!”
趙舒飲了口茶,淡淡道。
“行。”
閻崇信點點頭。
“那幾個布政使該如何?”
張慎言這時不得不開口。
“既然是裁撤了,那就讓他們入京安置吧!”
趙舒自信道:“理藩院還缺幾個侍郎,到了年底,呂兵部定然是要入閣的,兵部也會有缺。”
突然,他笑了起來:“陛下有意成立陰山省,又嫌名不好聽,想改為綏遠省。”
“但河套地區畢竟太小了些,丁口不及內陸一府,我想著把漠南行都司也合攏一起,成立個綏遠省,如此也能大概湊合六七十萬人了。”
“那寧夏衛又如何?”張慎言問道。
“割部分河套地區入寧夏,以為製衡,寧夏中衛、寧夏後衛,寧夏前衛,三衛合一,丁口也差不多百萬,足以為一省了。”
“還有即將收復的雲南省。”
趙舒輕笑著:“我正發愁哪來的官,這不,轉眼就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