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興亡皆是……百姓苦(下)(為夜羽0506加更)
泰山郡,南城縣。
林監軍坐在牛車上閉目不言,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樣,直到快要入城的時候,他才忽然睜開了眼睛,目中帶著無比經量的光芒,扭頭對旁邊的諸葛亮朗聲道:
“阿亮,為師今日要傳授你一門絕學。”
沒錯,某今日便傳授你畢生裝逼絕學!
初聽此言,諸葛亮微微一愣,然後面色變得有些古怪,繼而便毫不猶豫的從牛車上跳了下來。
林監軍見裝逼失敗,不由開口問道:“阿亮,你去哪?”
“老師,弟子幫去你煎藥。”
諸葛亮頭也不回地答道,口中還喃喃自語道:
“奇怪……老師早上明明才喝過藥……為何這麽快又犯病了?”
聞言,林朝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
諸葛亮不愧為天下奇才,跟林朝待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已經將他的陰陽怪氣學了個十足。
當然,藥還是要煎的。
這藥並非是治療林朝腦疾的腦殘片,而是臨行之前,張機給林朝開的治療他不育之症的藥。
林朝已經喝了快一個月了,再加之每日勤加練習左慈傳授的房中術,現在他感覺自己的身體似乎比以前更強健了一些。
當然,也可能是他的錯覺。
不過這兩樣東西到底能不能治病……還要等林朝回去之後試試才能知道。
子曰:有事,弟子服其勞。
所以這些日子,一直是諸葛亮幫林朝煎藥。
眼看天色尚早,林朝也不急著入城,索性在諸葛亮旁邊席地而坐,觀望小孔明為自己煎藥。
“阿亮,不是為師跟你吹牛,為師這一身才華,雖稱不上是驚天動地,但也算是震古爍今,你難道真的不想學為師的最強絕學?”
聞言,諸葛亮連忙搖了搖頭。
他年紀雖小,卻深知一個道理。
但凡某人以‘不是我跟你吹牛’之類的話語開場,後面說的話,絕對都是在吹牛。
自己這位老師什麽都好,就是太不著調,嘴裡也沒句實話。這一路上,可把被荀彧教育的乖寶寶諸葛亮給坑慘了。
“你就不能點點頭嗎,你如此乾脆得拒絕,為師很尷尬啊!”林朝滿臉無奈的攤手道。
眼下出來視察民情也有一段時間了,路上諸葛亮也有所見聞,是時候教他一點真正的東西了。
所以,這次林朝真的不是在戲弄諸葛亮。
“弟子知錯,不過老師的絕學……”諸葛亮滿臉認真道,“弟子終是無福消受。”
“別啊,為師這次絕不會再戲弄於你。”林朝急忙說道。
聞言,諸葛亮情不自禁地翻了個白眼。
這麽說,老師你之前的幾十次,都是在戲弄弟子咯!
唉,心好累……
好懷念跟荀師在一起的日子。
林朝滿臉認真道:“阿亮,為師有一門絕學,你若能融會貫通,雖不能修身齊家,卻能治國平天下,乃是真正的大學問!你就不想學?”
聞言,諸葛亮不禁猶豫了一下,一雙眼睛裡面滿是求知欲。
可轉念一想之前林朝的所作所為,他又非常堅定的搖了搖頭。
這該死的老騙子……
若是再信他,我諸葛亮三個字倒著寫!
啪!
“哎呦!”
諸葛亮痛呼一聲,捂著頭滿臉無辜地看著林朝。
“哼,為師再問你一遍,你到底願不願學為師的最強絕學?”
林朝面色不善道,手已經按在了腰間的佩劍上面。
諸葛亮馬上答道:“願意,弟子願意!老師乃當世大才,能聆聽教誨,是弟子的榮幸!”
“孺子可教也!”
林長史這才收回自己那沙包一樣大的拳頭,表示這小子還挺上道的。
若是還不願意,那為師可就要以理服人了。
看到為師腰間這把劍了沒有,它的名字就叫理。
林朝很認真地看著諸葛亮,口中緩緩說道:“昔年在中山時,為師曾對子龍將軍說過,興亡皆是百姓苦。阿亮,你可知此言何意?”
剛開口就是這麽大的命題,直接就把諸葛亮震住了。
這老騙子這次還真有乾貨啊!
一念及此,諸葛亮的表情也變得認真起來,仔細回味著林朝方才的那句話。
沉思半晌後,諸葛亮才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老師,弟子以為,興,耗民力;亡,亂民生。此所謂興亡皆是百姓苦也。”
諸葛亮從事實的角度出發,給出了一個完全可信的答案,這讓林朝非常滿意。
“此言倒是不算錯,只是尚不全面。”林朝笑著繼續說道,“阿亮,為師再來問你。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此言何解?”
“這……”
在漢末這個時代談論這句話,著實有些不合適,導致諸葛亮一時語塞。
畢竟自董仲舒調教儒家經典,宣揚天命之後,天子的神聖性早就被進一步加強,從而成為了意識形態上的最高權威。
在天人感應理論中,天子乃上蒼之子,生來便被授予了天命,注定要主宰九州萬方,自然是貴不可言的存在。
天子及百官世家的存在,正是為了代天牧民,這也是州牧官職最初的由來。
都用上‘牧’這個字了,百姓的地位可想而知。
這跟孟子‘民為貴’的理念,有很大的衝突。
不僅這個時代,甚至後世很多朝代,孟子的這個句話,都成了儒家經典裡面被最少提及的理論。
簡單來說,這就是必不考題,所以諸葛亮才會遲疑。
見諸葛亮遲疑,林朝沒有繼續追問,繼續開口笑道:“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如果說孟子說的話還不能成為權威,那孔子一定沒問題了。
諸葛亮此時城府未深,聞言之後,便不再遲疑,開口反駁道:“老師,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林朝說得是水和舟的理論,本質上還是民為貴的思想。
而諸葛亮反駁林朝的話,用得也是孔子的原話。
這正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關於這句話的解釋,歷史上也是眾說紛紜。
不過林朝還是傾向於最初的版本,那就是孔子並不想讓所有人都有參與決策的權利。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少數人往往需要服從大多數人,這就導致真理無法廣而行之。
換句話說,凡事都要大家一起商量,得出的結果也未必就是最好的。
林朝的傾向是,選出真正有遠見的人,來帶領大多數沒有見識的人,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不過諸葛亮既然反駁了,林朝也只能笑道:“阿亮,其實這兩句話並不衝突。正因民眾無知,我等才要引導民意。正因民眾容易被裹挾煽動,我等為官者才要政令通達。
但是有一點,你要牢牢記住。
民心如天心,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君權可控,民心不可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