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發愁
對於大清皇帝之位繼承有最大問題的豪格不在,那麽事情就簡單了很多。
多爾袞一妥協認可之後,六歲的福臨很快便登基稱帝,而多爾袞則為唯一的攝政王,開始處理政務。
當務之急,是應對明軍的攻勢。
不過盛京這邊,還沒有商議出結果的時候,新的消息就傳回來了,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領著錦州剩下的軍隊,安全返回了海州。
對於濟爾哈朗當機立斷,放棄錦州的行為,多爾袞認為,這不是丟城失地,而是明智之舉,保全了大清的有生力量,因此反而下旨表彰了濟爾哈朗,給予了相當豐厚的賞賜。
而回到海州的濟爾哈朗,也明確表示,遵從先皇的遺旨,沒有任何意見。
至此,大清的和碩親王中,一共還有多爾袞、多鐸、代善、濟爾哈朗以及豪格五個人。多鐸不用說了,四個和碩親王都是認可了當下的大清權力機構,也就豪格一個人還不知道。
多爾袞似乎也把豪格給忘記了,借口應對明國攻勢的理由,開始調整各旗實力。當然,以多爾袞的能耐,並不是明著調整,而是以各種借口來的。
比如,屬於皇族的兩黃旗,如今皇帝年幼,攝政王當政,就要歸於攝政王先統領;只是這一項,就使得多爾袞的實力一下就躍居八旗之首。
另外,多爾袞也說動布木布泰,派人聯系科爾沁族,調撥部分兵力入大清,增強大清的騎兵實力。其他蒙古部族那邊,則是恩威並施,也同樣要求進貢戰馬和調兵服役,以重建蒙古八旗的騎兵實力。
另外,多爾袞還重用了洪承疇為首的一幫子漢人,組建類似明朝內閣的攝政王幕僚處,幫多爾袞處理政務,出主意等等。
沈陽城內某處宅子,裡面的一個老人,聽著盛京城內的風雲變幻,心中也是非常地感慨。
這個老人,已經有六十四歲之多。原為大明錦州總兵,於松錦之戰時投降建虜,被封漢軍正黃旗總兵,不過一直稱病在家。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明末曾經叱吒風雲過的祖大壽。
榮華富貴,家族興衰,他都是經歷了的。
別的不說,就光說祖家。
在他高升之後,他的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等,都成為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遊擊的各級軍官,分駐寧遠、大凌河、錦州諸城。
甚至為表彰祖氏世代鎮遼的功勳,崇禎皇帝還特命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
當時所謂的關寧軍,其實就是祖家的軍隊,各級軍官,全都是和祖家沾親帶故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把這支軍隊說帶走就帶走。
在投降建虜之後,祖家一樣受到了厚待,包括祖家宗族體系內的張存仁,為都察院承政,祖澤洪為吏部承政,韓大勳為戶部承政,薑新為禮部承政,祖澤潤為兵部承政,裴國珍為工部承政等等。
事實上,皇太極當初打贏了松錦之戰之後,是把明朝降兵降將一萬多人都給殺了的,唯獨留下了祖家軍相關的,不但沒殺,反而給予優待,並且擴充漢軍旗為漢軍八旗。
而之所以如此,說到底也是因為祖家軍是明末遼東三大軍之一。(另外兩個,一個是李成梁時候的李家軍,還有一個是毛文龍時候的島兵。)
皇太極厚待祖家軍,對外,是和明國爭奪寧錦防線;因為這條防線,別看最大的官是朝廷委派的文官,實際上是祖家軍說了算;
對內,皇太極是利用祖家軍的效忠,來鞏固他的皇權,從而讓他的軍事實力,在建虜當中實力最強。
這不,多爾袞在當了攝政王之後,就曾第一時間拜訪了祖大壽,直言不諱地問祖大壽的立場。
當然了,祖大壽的答覆,自然不可能逆勢而為,要不然,他就不會悠哉地坐在自個家裡想事情了。
如果說,盛京城內的風雲變化,只是讓他感慨的話,朝廷那邊的變化,就真得讓他大吃一驚了。
之前的時候,阿巴泰領著清蒙聯軍入關,結果卻大敗而歸,一開始的時候,祖大壽壓根不信。
朝廷關內的實力,在松錦之戰後到底怎麽樣,他是心中有數的。也是如此,當時皇太極派人問話的時候,他和洪承疇的答覆其實是差不多的。
甚至在事後,祖大壽對朝廷官軍的實力,其實比建虜還要不信。
至少對建虜來說,明國有一支強軍,那是將信將疑的。可對祖大壽來說,他認為之前的薊州之戰,大概率是有什麽意外,才讓孫傳庭走了狗屎運,贏了一仗。
然而,這一次,他卻是萬萬沒想到,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竟然也全軍覆沒,還有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棄守錦州而逃。
從這一點來說,朝廷官軍真得是有那麽強大了?
說實話,從結果上來看,祖大壽是能得到這個結論;可是,從他的感情上來說,真得是難以相信。
關內爛成什麽樣子,他不是不知道!就算有再厲害的人,也不可能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內,就能扭轉局面吧?
總之,祖大壽是無論如何,都想不清楚關內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才會有如此巨大的變化。
之前多爾袞的拜訪中,他已經得知,追殺濟爾哈朗的騎軍就是他的外甥吳三桂。
想著這些的祖大壽,感覺非常有必要,私下去信,問問吳三桂,關內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朝廷官軍是怎麽變強的?還是說,是另有原因導致了大清軍隊這兩次的慘敗?
這麽想著,他便轉身入書房去了。
另外一邊,也有一人,把女真女人給支開了,自己坐在書房內發呆。文質彬彬的,一看就知道是個文人。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前大明薊遼總督,如今建虜攝政王幕僚處做事的洪承疇。
就算他自認為比祖大壽聰明,可也同樣想不明白,為什麽朝廷會有那麽大的變化!
如果說薊州之戰,是大清軍隊犯了什麽錯誤,孫傳庭撿到了什麽便宜,才導致朝廷官軍大勝,他認為是有可能的;可是,又一次朝廷大軍大捷,大清軍隊連好不容易打下的錦州都放棄了,那就只能說明,朝廷官軍真得很強大了!
可是,相對來說,他比祖大壽更要了解朝廷,了解朝堂諸公,也了解那個皇帝,他也因此,就更是想不通,怎麽可能會變化這麽大呢?
多爾袞谘詢的問題,不管多難,他都能輕松的一一答覆,讓多爾袞很滿意;可是,對這個問題,洪承疇就無論如何都想不明白了。
而這一點不搞明白的話,洪承疇對於他的前途未來,就開始憂慮起來了。
如果就本心來說,他肯定是看不起這些遼東蠻夷的。可是,如今卻在遼東蠻夷的掌控之中,為了活命,只能聽蠻夷的差遣,還要讓蠻夷覺得,他是個有用的人,如此才不會被棄之不用!不說殺他,拿他當普通包衣一樣,他都害怕!
可是,如果朝廷真得強大了,以朝廷的人力物力,還有這遼東的貧瘠,人口的缺失,洪承疇又不認為,建虜能堅持多久,遲早會被朝廷平定的。
而如果朝廷平定遼東的話,他又何去何從?
他才四十歲,正當壯年。從小家貧,靠著比別人付出十倍的努力,才科舉中進士,在官場上戰戰兢兢,伺候好上上下下,才一路升官;更是冒險領兵,靠著剿賊才最終升到了封疆大吏。
也是如此,他才不甘心這麽年輕就殉國而選擇投降了建虜。按照這樣的局勢發展,估計不到五十歲,就又要面臨生死抉擇了吧?
不對,那個時候,朝廷會諒解自己麽?
對此,洪承疇心中的懷疑是非常大的。
他自認為對於那個崇禎皇帝,還是很了解的。要不然,不摸清皇帝的脾氣喜好,也不可能受到重用。
也是如此,洪承疇感覺,自己投降了建虜而不選擇殉國,必然會讓崇禎皇帝的面子非常難堪。換句話就是說,崇禎皇帝肯定會對自己恨之入骨。
如此,不要說重新回朝廷當官了,就是想活命,估計都難!
想著這些,洪承疇那叫一個愁!
半天之後,洪承疇心中得到一個結論,要想活命,要想活得久,是要幫大清足夠強大,至少保證大清不會被朝廷滅掉,這樣才可以麽?
……………………
不說建虜這邊如何發愁了,寧遠之戰結束,建虜棄守錦州之後,整個戰事就算是結束了,堵胤錫寫的報捷奏疏,便立刻飛報京師。
普通俘虜,關押在山海關這邊,為首的奴酋,愛新覺羅阿濟格,自然是要押解進京去獻俘的。
為了方便,這些俘虜自然是坐船回天津,然後從天津坐蒸汽火車的方式最為便捷。
在大明崇禎十六年十一月中旬左右,堵胤錫的這個捷報便傳到了京師。
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