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帝國余暉(三)
只要眼睛不瞎,感知力不出問題,就知道,如果沒有奇跡發生,這個倭國霸主絕對撐不過今年了。
而慶長之役,也就是入侵半島的兩次戰爭,皆為秀吉當初憑借一已之力強勢推動。
除了第一次入侵,不少大名興致勃勃,對明朝有著一定想法以外,余者都是興趣缺缺,尤其是丁酉年這次,很多倭將更是打得不情不願。
現在豐臣秀吉肉眼可見的病入膏肓,退出半島似乎成了必然之勢。
可矛盾之處在於,關東聯軍抵達,這群家夥兵強馬壯,兩次入朝戰爭皆未曾深度參與,到底是什麽意思?
有大名認為,是太閣想要消耗德川家的實力,畢竟最忠於他的大名加藤、島津、小西,悉數戰死,若其病逝,隻留下一個年少的繼承人……
恐怕會重演舊事。
要知道,豐臣氏如今的地位就是秀吉叛主所得,取代了織田氏。
也有大名覺得,事情不會那麽簡單,秀吉大人很可能發起猛攻,為自己續命,畢竟國運有諸多妙用。
而侵佔的土地、人口越多,氣運就越強烈,當初太閣不顧一切從本土趕過來,估計就是為了此事。
蓄著小胡子的德川家康看到豐臣秀吉這般枯槁,當即明白過來:
自己中計了!
他分明沒有信中描述的這樣強勢,成了一隻病虎,且病入膏肓。
不僅如此,所謂的捷報頻傳,勝利接踵而至,也全是噱頭,倘若真如信中所言,每一戰都殺死幾千數萬的明、朝聯軍,嚇得兩國不斷乞和,怎麽會龜縮在海岸線四周?
領地卻越打越小,老面孔越來越少!
雖然德川家康聽聞島津、小西兩家傷亡慘重的消息,但沒想到兩人竟然戰死了!
而且,在迎接的大名行列中,他並沒有看到立花宗茂,也就是與自己麾下勇士本多忠勝齊名的西國無雙。
加藤清正、黑田長政亦未曾出現。
前線的真實情況到底是怎麽回事,通過一次簡單的歡迎儀式,德川家康就看的一清二楚。
因為這根本瞞不過任何行伍出身的大名,家康更是老手。
只不過,這位善於隱忍的老梟雄,心裡也明白,隨著戰船抵達,一切就都晚了,必須陪著老猴子瘋上一把才行。
“有什麽話進了城再說吧。”
秀吉開口,並將目光從德川家康身後收回,他非常滿意,對方這次差不多是傾巢出動,並沒有留下太多家底在本土。
徹底放棄心中那一點僥幸,認清征明大計已經付之東流,豐臣秀吉變得無比現實、冷靜。
半島戰局日趨惡化,東國大名們看似謙恭,可忠厚的外表下藏著尖銳獠牙,秀吉不得不將目光從個人理想上挪開,轉移到幼子秀賴身上。
利用半利誘半脅迫的手段,令東國大名擔任主攻,若是可以攻下更多土地,自身可以延長性命。
若是明軍太過強悍,那就盡可能多的消耗對方實力……
作為立身之本的西國勢弱,那就把東國也給削弱,如此一來,自己死後也可以高枕無憂。
以上便是秀吉的想法,是陽謀,縱使德川家康有心抗拒,也無可奈何。
不少老謀深算的大名同樣已經識破,感慨太閣之狡猾,並羨慕豐臣家的繼承人秀賴。
一個明知活不久的人,為一個人生才剛剛開始的小家夥,強提起一口氣,收拾爛攤子,為其留下諸國臣服的環境。
換而言之。
父愛促使秀吉從狂妄中恢復過來,一點點重回理性。
最關鍵的是,豐臣家的勢力有損失,卻遠比山窮水盡要好,且有能力給關東聯軍施壓——
小早川秀秋、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等大名,哪怕先前戰事再不利,仍未傷筋動骨。
這些人要麽是秀吉的親戚,要麽是西國的精銳,豐臣家的絕對嫡系!
而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島津義弘忠誠不假,但基本是都是九州兵,從地緣和血緣來看,跟豐臣家稍微有點遠。
黑田長政、鍋島父子、立花宗茂、宗義智等大名,亦是如此。
局勢如何發展,該根據情況具體采取何等措施,老猴子全部算到了,他對關東聯軍的表現拭目以待。
明、日、朝,三國都有著各自的顧慮,各自的小九九。
不過,戰爭無可避免。
休整、平靜了整整半年,不是準備和談,而是為了更加血腥殘酷的廝殺。
從萬歷二十年,第一軍團長小西行長發起進攻開始算起,這場從大層次上,能夠分為兩場的戰爭已持續七年。
兩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被拖得民生凋敝,大明也想緩口氣。
畢其功於一役。
增兵,大增兵!
先前定下的人選悉數入朝,兵員來自天南地北,大刀將軍劉綎、董仲舒後人董一元……
其中不乏奇特物種。
準確來說,是數百黑漆漆的人。
而且並非高原地區被曬黑的那種,是從頭到腳,黑到極致,只有眼白與牙齒顯露出白色。
李朝士兵覺得它們是人形妖怪。
而這些是步兵遊擊彭信古的親隨衛隊,皆來自遙遠的地域,由葡萄牙紅夷高價販賣,再被大明買下。
武將們對它們評價很高:
擅長搏擊、力大無窮堪比牲口,由於精通水性,又被稱之為海鬼。
在唐朝,它們的祖先有個特殊稱謂“昆侖奴”,而大明給取了一個更加威武的名號:異面戰神。
朝鮮王李昖徹底開了眼界,特別是看這群海鬼演練一番後,更是覺得過癮,想找路子購買一批回來。
“近十五萬明軍,加上五萬李朝精銳,不算各地野路子的義軍,也足以碾壓倭寇了。”
有扮演者長舒一口氣,感慨要打好收官之戰。
實力大打折扣的陸離,也在暗暗計劃,自己究竟該如何,才能發揮出更多作用。
“水師應該快到了。”
潘明屹立高處,居高臨下俯瞰壯闊的江面,等待最後的拚圖抵達。
漫長的抗倭戰爭中,大明水師始終保持著沉默,隻輕輕動過兩次。
一次是為李如松的補給船隊護航。
一次是虛晃一槍,因作戰計劃取消、三國議和,而主動撤退,並未正面跟倭人碰撞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