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第127章 天下何處得此賢才?
  第127章 天下何處得此賢才?

  “伯雅,你看看這份表功奏文如何?張純既已授首,幼安先生(管寧)等人皆勸我速速安民撫慰各縣,整頓收拾人馬後,屯遝氏、修港務,通海路商道,南下助平青州黃巾以報國。”

  襄平城被攻克的第三天,一大早劉備就把李素喊去,跟他商量下一步的大略。

  李素仔細看了一下劉備寫給劉虞的奏表,上面把平遼東過程中各次戰役的功勞經過詳述了一遍,也列舉了一些應該升遷的名額。

  典韋數戰有功,在遼隧、襄平兩次斬將、先登,終於也要被表為別部司馬,成為這幾個別部司馬中資歷最淺的。

  至於太史慈,這兩戰中也殺敵不少,作戰勇猛果敢。只是沒有先登之功,也就不怎麽顯眼。劉備自己就能做主升他為曲軍侯。

  關張趙功勞當然也大,但限於劉備目前的官職,關羽這個都尉一時是升不上去了,其他人也就只能堆積在那兒。

  不過,劉備也不光表奏武官的功勞,那些在組織屯田和以工代賑過程中有卓異表現,安撫百姓效果顯著的文官,同樣被表奏了升遷資格。

  同時,劉備還不忘在給劉虞奏文的時候,一並給一份金寶禮物,該交的上任錢也都幫下屬交了。

  這些普通文官不用太好的名聲,明著給修宮錢也不丟人。

  “表魯肅為襄平縣令,秩比千石,田疇為高句驪縣長,秩四百石……”

  李素看了一下,覺得這些封賞倒也妥當。

  魯肅來遼東之前是薊縣縣丞,到遼東輾轉吃苦半年,幫忙理清民政後方,由大縣的丞轉到小一點的縣的令,屬於正常升遷。

  田疇在屯田管理中的貢獻不比魯肅小多少,他本身業務也更加精通。

  只不過田疇原先只是無終縣負責戶曹的吏,連官都不算,就只能先爬到這一步了。就這還得足額使錢四百萬,因為之前的吏是不能“折抵回收”的。

  李素便點點頭:“表功之事,倒也妥當,不過助討青州黃巾是不是有些操切了。就算不進京請旨,好歹也請個使君的授權。兄且屯兵休養二十日,待我去一趟薊縣,親自與使君陳明利害,討到回文再行定奪。”

  劉備本來也不急,只是這幾天被管寧、太史慈這些北海、東萊逃到遼東的難民攛掇,想要盡快去救他們的老鄉,所以才問問。

  見李素如此說,劉備也就順水推舟笑著說:“本當如此,咱就休兵到八月初。不過,伯雅此行只是去使君處複命麽?不會又要被使君抓取進京獻功吧?”

  李素很有把握地說:“這倒不會,一來我如今已經卸去幽州別駕職務,只是遼東長史,名不正則言不順。

  二來,上次進京我可能是言多必失了,雖討得陛下歡心,陛下卻也有留我當京官的意思。虧得我說‘遼東未平,不敢懈怠’,搪塞過去了。

  兄是知道我為人和眼光的,陛下年事已高,京師恐非平穩立身之地,我是寧可偏處一隅坐觀天下。所以,能躲則躲吧,盡量少在陛下面前晃眼。”

  聽李素提到不願進京之語,劉備的神色也恢復了嚴肅正色,顯然是想到了一些很認真的大是大非長遠問題。

  只見劉備從席上正起身,在太守府的大堂內徘徊,偶爾還摸一下佩劍的劍柄,一聲長歎:

  “非我不肯任由朝廷隨意調遣,實是陛下用人昏聵,愈是賊亂四起,換將愈是隨心所欲。便說去年年底至今年上半年,葛陂黃巾、青州黃巾、白波軍三路接踵而起,朝中便為此三易太尉、其余諸將更是隨意更換。

  便如去年隨張溫為參軍西討韓遂的陶謙,聽說在涼州也並無甚軍功,只是去年年底韓遂稍退回天水過冬,張溫被罷免後,陶謙也就無所事事。翻篇過今年、青州黃巾興起,居然就讓這種無功參軍改任徐州刺史、備禦青州黃巾南竄徐州,這都什麽任命?

  當此之時,如若我們想偏處一隅,不受亂命,待朝中穩固,再重新尊奉朝廷的正常調度,以免疲於奔命,可呼?不會被人視為有異心吧?又或者說,要如何做才能不被人以異心為由相攻訐?”

  李素聽劉備這番感慨,倒是心中也頗有些警惕和意外。

  喜的是,至今劉備的大體態度還沒變,依然是絕對忠於朝廷的。

  畢竟至今為止他一直在升官,怎麽可能不忠?

  但他對於朝廷瞎折騰、亂耗民力兵力,也是有所警惕的,已經不想白白當無用功的炮灰,想更效率的平叛效力——這是一種大節不虧、忠義不改,但又希望“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想被皇帝微操的微妙態度。

  讓李素意外的是,這一世的劉備,居然對陶謙的態度如此不看好,看來人和人之間的“相性”也不是天生寫死了的。

  另一世陶謙對劉備有提攜之恩,劉備當然要感恩戴德。

  但如今的陶謙,在劉備看來卻只是一個“辦事不力,留了個爛攤子給劉虞的甩手掌櫃”,加上陶謙在涼州張溫那兒大半年也啥沒乾成,自然就覺得陶謙座談客了。

  這是立場決定的,劉備這輩子如今最感恩的人已經是劉虞了,所有給劉虞添麻煩的人,在劉備心中都會有壞印象。

  蝴蝶效應已經越來越猛烈了。

  想明白這些後,李素微微試探:“兄欲抗命?”

  劉備似乎被嚇了一跳,連忙否認:“怎麽能叫抗命呢,只是不想被一時興起的朝令夕改所折騰。但又恐世人不知我真心,故而猶豫,不知具體如何表現。”

  李素想了想,覺得這時候是得說些“隆中對”級別的心裡話了。

  因為劉備已經名義上有了一塊根據地,他如何看待這塊根據地、在皇帝死前還有幾種想法,現在必須攤到台面上說清楚了。

  否則一個處置不當,地盤固然可以保住,但一年半來“天下忠義無雙”的美名,可就要遭到一定的損害了。

  想李素為劉備籌劃這一年半來,從“棄官救叔,揚天下義名而舉孝廉”開始,一步步毫無保留為朝廷盡心的形象,可是非常不容易的。

  這個形象和名聲,對於劉備未來招攬天下人才,已然是最大的助力。行百裡者半九十,對於功虧一簣的風險,可不得不慎呐。

  必須堅決堅持,演到靈帝駕崩,甚至是少帝都被董卓廢黜為止。

  李素想明白之後,深呼吸了一口,勸道:“兄既有疑慮,我願為兄釋之,不如咱便假設幾種情況,看兄心中願如何應對。只要心中早有預案,那麽臨事也不至於慌亂。”

  劉備松了口氣:“如此甚好,我早知伯雅必有奇計,每每思慮周全,請試言之。”

  李素正色提問:“若遼東徹底平定後,陛下有心調遣兄去別處平叛、但長久保留遼東太守之職,兄可願毫無保留為朝廷效命?”

  劉備也正色回答:“這是自然!但凡殺賊救國,義不容辭。只是,當天下賊亂甚眾時,還是先由近及遠比較好,否則千裡奔波,軍隊調遣糧餉浪費巨大,豈是愛惜民力所為?”

  李素進一步問道:“那如果連遼東太守之職,都要平調它處,再找一個落入賊手的郡,遙命兄為太守,要親自收復才能上任,兄可願效力?”

  這一次,劉備顯然沒有最初那麽果決了,人都是有私心的,他也不由猶豫:“只要……朝廷能夠善待遼東百姓,別再派個搜刮民脂民膏的濫官汙吏來折騰,也就罷了。

  主要是遼東安寧不易,被張舉張純這般洗刮,百姓連自力活下去的過冬糧都不夠了,初定這一兩年,必然是需要一個強硬、事事都能為民管束的太守,組織屯田,渡過赤貧年景,如此才有安定的可能!朝廷換官事小,如若使屯田渡荒之法因此中斷,豈不是害民於水火!”

  聽到這個結論,李素心情複雜,也有些欣慰。

  複雜是因為難度有可能提高,欣慰則是覺得劉備守住美名到最後,問題應該不大。

  他原本還以為,需要跟劉備之間有一番曹操和袁紹式的“方面何所可據”的對話,然後提醒劉備“關鍵不是根據地,而是‘任天下之智力,禦之以道’”。

  但是,看來是自己想差了,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在“人心和根據地哪個更重要”這個問題上,劉備和曹操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曹操認為“天下之智力”最重要。

  而劉備更是本來就更進一步,認為“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

  所以,不需要再有人勸劉備注意“人心有多重要”這個問題了,劉備懂的。

  歷史上到了隆中對的時候,劉備給諸葛亮的留言依然是全部在談人心,“不度德量力,欲申大義於天下”。

  反而要諸葛亮來潑冷水、讓劉備現實主義一點,先想想根據地“跨有荊益”。

  跟人說話,說什麽,是要看對象的。得對方缺什麽才說什麽,不缺的東西,哪怕是非常正確的大道理,也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

  李素想明白這一切,決定不再剽竊曹袁“方面何所可據”的對話了——這個對劉備沒用,他不缺,說點缺的吧:

  “既然兄如此忠義,願為朝廷赴湯蹈火而不惜官爵,素倒有一些預留的後手對策,可以為兄所用——至於如何靠這一以貫之的忠義,繼續贏得善始善終的天下美名,素本來也有所謀劃,只不過,觀兄本身亦長於此道,這部分看來是不需要我說了。”

  劉備:“但說無妨。”

  李素:“那便說說,萬一朝廷見遼東無事,要調兄另任太守,當如何確保人去政不熄、遼東之地依然推行兄長的屯田政令、閉關自守如世外桃源,遙尊兄之舊政。”

  李素是個絲毫不肯吃大虧的人,所以遼東打下來了肯定不能白打。

  最壞的情況下,即使靈帝最後這九個月的壽命裡還能折騰出點么蛾子,李素也要保證劉備人走茶不涼。

  好在遼東本來就跟遼西隔著燕山走廊地帶的四百裡無人區,只要遼東軍控制住了海軍,不讓進攻者從海路運糧補給,那麽在遼東形成幾十年的割據自閉還是很輕松的。

  李素要做的預案,就是哪怕劉備離開的時候,漢靈帝不會任命一個不靠譜的遼東太守過來摘桃子。

  至於靈帝、少帝雙雙死後,那就無所謂了。

  歷史上董卓之所以能聽徐榮的推薦任命公孫度空降遼東太守,那是因為遼東當時本來就處於半無政府狀態,太守出缺,也沒有強勢人物,更沒有人組織打起討董的旗號。所以董卓控制的朝廷才能空降成功,加上公孫度自己也是個“單騎入州”的狠人。

  不過,這一世,即使在如此情況下,只要遼東早早扯起跟公孫瓚、袁紹他們一起討董的旗號,哪怕因為地方太遠自閉而事實上不出兵,那也夠了——我都討董了,怎麽可能還承認董卓派來的太守?公孫度要是還敢來,就當作從賊之輩一刀斬了。

  當然,這只是最壞的情況。也是為了守住“忠義到朝廷崩潰的最後一天”這個美名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凡事不預勝先慮敗嘛,李素這種做方案跟現代參謀部一樣縝密的人,肯定是把方方面面的可能性和應急預案對策都想明白。

  劉備大致了解了李素的意思後,便虛心追問:“伯雅當如何布局,確保朝廷不會亂命、在調我去別處平叛後,不派人壞我屯田之政?”

  李素:“我們當立刻開始人事籌備,想想何人可以在兄外出帶兵時,坐領遼東內政——我先說,我是不行的。我隨兄謀劃太久,外人都以我為兄之智囊。陛下如若真起了調兄外任、防止割據之心時,定然不會放心我當遼東太守。

  所以,此人必須內政治理有方、如今官職又不低,至少有比千石上下,年齒也不能過於年少,以免被人說德不配為太守、長史。同時,此人在官場上與兄的正式共事合作又不是太久,不至於被朝廷視為兄之心腹,但實際上卻又要對兄忠心耿耿,不用擔心人去政息……”

  李素一下子拋出了好幾個條件,著實讓劉備非常頭大。

  又要絕對忠於劉備,又不讓外人看出來他早就忠於劉備,年紀至少也要將近三十歲不能太年輕,官位又要比千石……

  這也太難了吧?要確保最壞情況下依然遙領遼東自閉、確保將來遼東不會資敵,人選真不是一般的難啊。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