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第975章 番外咱不是要扶桑人的命,是用扶桑
  第975章 番外咱不是要扶桑人的命,是用扶桑人的命修扶桑人的路

  時間很快來到207年的農歷九月底十月初,距離李素和甘寧在大阪灣附近登陸,已經過去了四五個月的時間。

  後世的大阪和神戶附近的海灣地區,經過五個月的改造,很多小鎮都已經完全變了樣。漢人的出現,讓當地人學會了怎麽蓋兩層的樓房,以避免低窪地帶的潮濕。

  畢竟如今曰本的人口還很少,土地很充裕,當然沒必要為了節約土地而蓋樓房。兩層樓的建築,一般也都是拿一樓當存儲糧食的筒倉、雜物間,或者是飼養動物的犬羊圈,二樓才住人,好有個更乾爽溫暖的居住環境。

  即使是不能或者不便蓋樓房的地方,漢人也帶來了類似於吊腳竹樓、武士屋敷那樣的新建築結構,用竹木把房子稍稍撐起、離開地面幾尺,用圓木拚成地板鋪上找平用的夯土。

  又或者木頭不夠、不方便大量采伐的地區,就直接用夯土堆高築台,在實心土台上蓋房子。

  這些措施雖然不像二層樓那樣,可以把樓下的空間利用起來,但是在防水防潮保暖上,效果也湊合。

  而在漢人來之前,當地哪怕是奈良的女王,住的也不過是直接裸露泥土的平房。扶桑本地人連地板和地磚都沒有,又不架高,等於是造房子隻造牆壁和屋頂,地面最多鏟鏟平。

  漢人的出現,顯然是提高了全面的生產力,所有人都可以學習借鑒,提高生活質量,也就犯不著反抗了。

  扶桑本地男人因為不習慣轉向父系社會、亂搶女人而犯事的情況,當然繼續在絡繹不絕發生。當時的信息傳遞速度太慢,當地人又沒有文字,也不會漢字,幾年都未必知道外面時代變了。

  好在,那些被漢人佔有的扶桑女人,很快就學會了如何適應有男人養的生活,還主動為漢人男人著想、試圖建議他們換個更文明的統治方法。

  比如,遇到土著男人來亂入室撲倒,只要未遂,沒有得手,就別一律殺了——雖然在漢人的法律裡,入室對屋主的女人不軌,企圖動手動腳,就已經可以正當防衛殺了,不用既遂。

  但是,這不是考慮到扶桑土著男人們不懂法嘛!而且要是沒有實際造成傷害,就從輕處置,罰為終生奴隸好了。

  反正漢人帶來了那麽多先進的居住條件、基礎設施技術,本地人要提高生活質量,也得有巨量勞動力大拆大建嘛。

  在中原,先秦和西漢早期,最沉重的勞役刑不一直是城旦舂嗎?凡是低於死刑的,男人築城女人舂米。所以,這些犯事兒的扶桑土著男,也全部罰為城旦好了,這很合理。

  抓住一個就罰蓋房子做重勞力,給口飯吃,一直乾到在工地上出事兒死了為之。

  下面把這些意見層層上報之後,李素和諸葛亮也都覺得很合理,便這麽認了,算是“入鄉隨俗,適應當地情況”。

  主要是經過幾個月的摸排,李素也徹底搞清楚了扶桑各地的人口情況,發現人口確實是少,要搞開拓完全不夠用,在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情況下,能不直接殺就不直接殺了。

  反正也不怕這些犯罪的土著人數積累得太多、形成龐大的反抗力量,因為在極端原始惡劣的勞動環境下,那些搞基建的奴隸本來死亡率就很高,都不用殺也會以每年一成多的速度意外或過勞而死,基本上一個奴隸用七八年就榨乾死了。

  於是乎,除了甘寧剛來統治時的一個多月裡,因為社會轉型衝突殺了一萬多人,後來漢人就很少殺人,反而是每月抓個幾千個犯罪奴隸,一年下來也能有四五萬人。

  而甘寧留在大阪灣附近的戰士和漢人水手就有五千人,還絕對控制了先進兵器裝備,一個看十個絕對看得過來。

  另外,李素和甘寧剛來的時候,還擔心過一個問題。

  那就是怕漢人抵達後,第一年因為錯過了耕種季節,五月底才到,種什麽作物都來不及趕秋收了。

  所以漢人等於是第一年啥農業生產都沒乾,會不會不夠吃,需要從中原千裡迢迢海運糧草,或者是去築紫島、從已經多開拓殖民了一年的築紫島運余糧過來。

  後來發現,這種擔心也是完全沒必要的,因為扶桑如今的人口太少了,地廣人稀之下,漢人哪怕完全不種田,捕魚就能夠吃。

  按照李素帶來的幕僚和一些基層文官的統計,如今邪馬台的實際人口大約是二十多萬,大和國有三四十萬,兩者相加就是七十萬人。

  另外在築紫島到大阪灣之間、廣大的瀨戶內海兩岸各地,零零散散大致有百十個部落,加起來二十多萬人。所以整個關西地區的扶桑開化人種,大約也就一百萬。

  如果把未開化的也算上,築紫島南半部、阿蘇火山以南的熊襲蠻,大約有不到十萬人。整個關東地區一直到北海道,蝦夷蠻子大約二三十萬。

  因此曰本列島的總人口是140萬,100萬開化民40萬野人。

  這點人,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基本上忽略不計。

  按照李素對曰本歷史的了解,曰本在遣唐使改革之後、完全進入鐵器農耕的封建統一郭嘉,花了兩三百年時間,才在唐末宋初把總人口提高到了五六百萬,然後才開始出現平原新田不夠分、班田法(模仿漢人的均田製、佔田製的一個變種)無田可班漸漸崩潰。

  但此後曰本進入幕府時代,數百年斷斷續續戰亂,一直到戰國末期1600年左右,人口始終被殺在六七百萬,無法突破七百萬,所以田也依然勉強夠種(比王政時代多出來的這一兩百萬人,開發出了山坡上的梯田)。

  這個時期,之所以很多領主大名能搞起來“六公四民”、把六成的農民收成都征收走,農民還能有活路,就因為他們人口總量被殺戮限制住,繳稅比例雖然高,但只要想種田就有得種。

  一直到江戶時代後不再打仗,曰本人的人口才在1650年後突破1000萬,此後兩百年和平暴漲,到明治維新前夕膨脹到3000多萬,那才叫“哪怕不收稅,農民人均耕地都少到活不下去”,海魚資源也漸漸被那些被迫打魚謀生的失地農民破壞。

  可見,如今的人口耕地壓力,才剛剛到農業社會極限生存上限的5%,或者說“不開發漁業、全靠種植業”生存上限的10%。

  曰本列島的耕地,養活1500萬人口是沒問題的,周邊海裡的魚,還能勉勉強強再養活個1500萬。

  漢人哪怕不種田,只要會先進的捕魚技術,而且隻捕關西沿海,再來一兩百萬都沒問題。

  另外,如今的扶桑人雖然也會捕魚,但他們只會造沒有船艙的敞篷小木船,會用魚叉和釣竿、鉤子,但連用亞麻纖維搓漁網都不會,主要是扶桑人的紡織生產水平也同樣低下。

  扶桑人唯一跟漁網類似的工具,是一種用竹篾片做的硬質魚簍、網兜,但那些硬質網兜面積比漢人會造的軟質漁網小多了,也不能撒只能撈,捕魚產能就很低效。

  這才有了近海如此豐富、從未破壞的漁業資源,也確保漢人撈上來的魚,可以賣給本地土著,換取他們的稻谷、萊菔、大蔥、韭菜等食物。

  畢竟,有稀缺才有貿易,要是本地人捕魚技術也很高超、本身魚也多得吃不完,那他們就不用跟漢人貿易食物了。

  現在這樣就剛剛好,可以互通有無建立起穩固的經濟循環,有利於長期平穩統治。

  這些問題李素都沒有深入想,還是諸葛亮因為不得不在這兒多做幾年地方官,所以想的比較深入。

  諸葛亮覺得,以後早期移過來的漢人,應該盡量挑選懂點兒農業和漁業技術的百姓,這樣可以給他們多分配扶桑家奴。

  漢人都不用親自大規模從事農業生產,專注於指點教導家奴生產技術。這才是最快的提升生產力開拓蠻荒良法。

  ……

  上述這些潛移默化的轉變,都是六到十月間,扶桑大地上主流的社會演進。

  不過隨著時間進入初冬,李素和諸葛亮都不得不搞了幾項社會和生產組織方面的調整,以應對冬季的特殊情況。

  首先是諸葛亮那邊,一開始維持得挺好的“漢人傳授先進捕魚技術,跟扶桑人換谷物蔬菜”的經濟模式,到了冬天就首次顯現出了危機趨勢。

  原因其實也很容易想到:谷物相對容易曬乾長期保存,魚類和海鮮就算曬魚乾,也存不了那麽久,如果不加鹽醃製,抗不過冬天加春荒的五個多月,直接就腐爛了。

  當然,按說這個問題不影響漢人,因為漢人是打漁的,扶桑土著才是種田的,漢人冬天植物無法生長的時候,照樣可以天天打漁,並不會斷了魚肉來源。

  但問題是,這個時代的扶桑人都沒文化,也不會算計,之前夏秋兩季,漢人傾銷魚肉換稻谷麥子的時候,很多扶桑人沒控制住魚肉的誘惑,秋收後一下子換多了,
  手頭留下的谷子只夠吃半個冬天的,魚乾卻屯了很多。要是放任魚乾腐爛,這個冬天扶桑人估計又能餓死上萬。

  沒辦法,誰讓諸葛使君仁慈呢?一想到這些扶桑順民都是甘願接受漢人統治和友好貿易的,為了給他們一條活路,諸葛使君隻好親自給他們指路:
  漢人有曬鹽的辦法,可以大量獲取海鹽,跟只會煮鹽的扶桑土著生產效率差距巨大。

  曰本的環境冬季日照不算好,不過沒有什麽大江大河入海,這點算是優勢,雨水期也比較集中,引入諸葛亮的新曬鹽法,產量肯定能暴增很多倍。

  不過,曬鹽的早期鹽場基礎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還要平整海邊的灘塗、堆築圍堰。那土地平整的土工作業量,也不比修梯田容易多少了。

  漢人管理者也很慷慨,出技術組織那些需要鹽的土著來當奴隸,沒日沒夜給諸葛家的鹽場狂乾活,然後給他們一點鹽和鹹魚作為報酬。

  諸葛亮還嫌棄基建太慢,想進一步引入他在中原建設的鋸木工場,就在澱川兩岸、琵琶湖口,都圈地造了些水車作坊,加工基建過程中需要的海量木料。

  後來發現曰本的河都太小,水流落差也不大,水能不夠用,就改為在海邊造風車,用海風的風力來磨面碾米鋸木材。

  當然,那些在中原用來紡紗、鍛鐵的水車工坊,在這兒肯定不會建,至少十幾年內,諸葛亮都會保證扶桑土著在鐵器和高端紡織品方面,完全依賴中原的輸入。

  最高端的先進生產力,當然不能傳給這些還沒徹底馴化的蠻子,要狠狠賺他們的工農業剪刀差。

  在諸葛亮的大興土木之下,一個冬天之內,大阪灣周邊上百平方公裡內,森林覆蓋面積都降低了好幾個百分點(大阪灣沿海到大和(奈良)才四十裡,當時的大和國直轄統治范圍非常小,基本上跟西周初年周天子王畿的半徑一百裡差不多)
  沒有遠見不會算帳的扶桑奴隸,也自願累死了數千人,但不管怎麽說,總比漢人不給他們食物、放任他們手頭買多了的魚乾腐爛後預估會餓死的人數,要少好幾倍了。

  從這個角度說,漢人統治者是多麽的仁慈。

  自己數學差不會算帳統籌食物、不適應新事物新生產組織方式、本來就會餓死的人,這總不能怪統治吧?

  ……

  諸葛亮把原本冬季農閑會懶散的扶桑人,全部組織起來、冬天也不能休息,加班加點奮力乾活搞基建,總算是變廢為寶,變害為利,讓種田建設的預期進度又提升了好幾成。

  另一邊,李素直接督導的很多工作,卻陷入了困境。

  之前整個秋天,李素把難辦的需要好好統籌的活兒,都丟給了諸葛亮。他自己就想著怎麽借著甘寧打通瀨戶內海航路的時候,“順便不小心”把石見銀山給發掘出來。

  但很可惜,事與願違,甘寧的船隊沿著瀨戶內海北岸巡航探險、了解地形、勘測繪圖,整整四個月,卻沒能發現關於後世曰本最大銀山石見銀山的絲毫線索。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