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驚天猛料
蔡邕深呼吸了一口,左右掃視兩眼,似乎挺遲鈍地多想了三五秒,才低聲緩緩歎息:
“這些逆信內容,有理有據,前因後果嚴絲合縫,我相信是真的……或許原件是被張魯燒毀,又或許你們是從知情人口中拷問出這些內容,再形成文字的吧。
給我點時間,要跟那些家常信筆跡相似,倒也不難——你不急吧?我也是為了天下百姓,不想看蜀地有那麽多漢室宗親常年自相殘殺。”
不想看漢室宗親之間“常年自相殘殺”,跟不想看“自相殘殺”,當然不是一回事。
李素是人精,顯然聽得出來其中區別。
後一種表述,才是不希望劉焉和劉備兵戎相見;而前一種表述,則是“如果要動手,就趕快分出勝負,佔據大義的一方盡快乾淨利落秒殺掉理虧的一方,好讓百姓少受點苦”。
讓該死的軍閥加速死亡,長痛不如短痛,也是對百姓的重大功德,蔡邕真心是這麽想的。
事到如今,蔡邕心裡清楚:劉焉顯然是有逾製和割據之心的,差別只是這種行徑有沒有到公然謀反的程度罷了,那就推他一把吧。
李素察言觀色,等對方內心掙扎得差不多了,才恰到好處地一張一弛:“我不急,鎮西將軍更是什麽都不知道,泰山可以慢慢考慮。
何況,這種事情本來就不能操切,就算有了筆跡非常神似的逆信,也得有恰到好處的時機來遞送、並且讓宗正景升公機緣巧合問到泰山如何對比辨認字跡的計策……慢慢來好了。”
蔡邕松了口氣:“我也是這麽想的,不怕賢婿笑話,我如今這官職,比賢婿還人微言輕,冒然去找景升賢弟,難免惹人疑惑。
六月份的時候,侍中董扶重病不起,如今已經臥床月余,上個月大將軍及其心腹、少府王子師,還跟我透了個氣,說準備以調任外官不至留中之法,升我為侍中。
賢婿與鎮西將軍若是不急,我看可以在南陽稱病不前、拖延月余,待我先把這些書信仿好、又不著行跡跟景升賢弟談過‘如何對比鑒定書證真偽’,賢婿再進京向陛下報捷,也不遲。”
(注:蔡邕已經55歲,劉表現在是48歲,所以是賢弟)
李素聽了,也不由微微改變了對蔡邕的看法。
不能把他當成純粹的老學究或者大儒啊!
沒想到,回朝為官還不到半年,蔡邕當年那些當了十幾年京官的政治敏銳度就又回來了,這辦事看起來很有條理章法嘛,思路也挺清晰的。
或許這才是積年京官該有的水平。
可這樣一個有政治敏感的人,歷史上怎麽就會在董卓死的時候腦子一抽不知察言觀色呢?
李素連忙改口:“泰山思慮縝密,那就依泰山之見。而且,倒是我唐突失禮了,敘談許久,竟還未及問到泰山現居何職……我在南陽時,打探到的消息,還說大將軍任命泰山為侍禦史。沒想到再有月余就能升侍中了?真是可喜可賀。”
見了準嶽父,一上來就聊機密大事,竟連對方做到什麽官都不關心,嚴格來說還是挺不孝的。
侍禦史才正六百石,而侍中有比兩千石,這中間差得可太遠了,估計現在蔡邕至少已經爬到比千石了,然後才有可能夠一夠侍中,否則不可能飛躍上去的。
哪怕原本歷史上董卓提拔蔡邕,也得“兩月之間,周歷三台”,各種巧立名目利用官場潛規則,才把六百石的人升到比兩千。
蔡邕也尷尬一笑,這才有機會說這些家常事兒:“也沒什麽,就算做到侍中,品秩也不及賢婿的使中郎將。侍禦史是三月份我回朝時的官職,六月時我升了尚書,在少府禮曹,離侍中的品秩還是差得很遠的。
所以,王少府才迎合大將軍之意,想出了‘調任外官不至留中’的老辦法,讓我下個月先以禮曹尚書外放巴郡太守,然後以道路不通無法到任為由,留中改任侍中,那樣品秩就差不多了。”
蔡邕提到的這個掩人耳目快速升官法,外行看官或許有些懵逼,但稍微解釋一下就明白了。
因為漢朝的制度,地方官員的品秩其實是比京官虛高很多的。尚書之類的職務,因為是少府的屬官,品秩較低,但實權很重,早期尚書才六百石,後來也就到比千石。
如果直接從尚書升到侍中,那就太難操作了,容易引起朝中其他論資排輩者的敵視——別小看這種敵視,在朝廷裡,方方面面的感受都照顧到,也是非常重要的,哪怕何進是大將軍,也要兼顧。
所以,歷史上在189年和190年這兩年裡,朝廷裡有一個辦法,叫做“假裝把一個尚書級別的人外放巴郡太守,但實際上無法赴任,然後就可以順勢轉為九卿級別的高官”。
因為外官品秩再高是不會拉京官仇恨的。
為什麽是巴郡呢?
因為原本歷史上,這兩年裡,只有巴郡這個地方,被張魯隔絕漢使;
同時張魯隔絕之前、朝廷又知道舊的太守被巴西賊甘寧殺害了,那裡沒有太守;
而且就算張魯讓開路,巴郡還有板楯蠻造反未曾平定,所以巴郡太守怎麽都是不可能上任的。
這不是巧合,也不是老天爺給李素開掛,而是歷史本來就如此——有兩個鐵證,在董卓掌權時,董卓甚至幾乎同時任命蔡邕和許靖為巴郡太守,一官二任隻相隔了幾天時間,差點兒沒鬧出笑話來。
但隨即蔡邕就以“無法上任”為由,補償給了他一個跟巴郡太守品秩差不多的侍中。
而許靖也以同樣理由補償成了尚書令——而許靖被任命為巴郡太守之前,他只是尚書“郎”,一個郎字和一個令字,品秩差了不知多少呢。
然後朝臣們才看明白董卓的操作:這是不想讓這倆貨升得太快招人恨呢。
說白了,巴郡太守就是如今朝臣的一個過橋遮羞垃圾桶,讓關系戶們可以快速走完“六百石京官-兩千石外官-因為沒法上任-補償你一個兩千石京官”這條捷徑。
但是,李素殺出來了!歷史在這裡就發生了一個拐點。
張魯已經被劉備乾掉了,板楯蠻也被花錢收降了,甘寧也被俘虜了!
只要李素出現,他什麽時候出現,就宣告了什麽時候巴郡太守可以成功上任!
得到了準嶽父的內幕消息後,李素瞬間就調整了他的戰略,改口勸道:
“既如此……我看泰山也不必等大將軍調任您為侍中了——大將軍不是要先調任泰山為巴郡太守、而後以無法上任為由才留中改任麽?
小婿願意算好時間,等大將軍前一道巴郡太守的調令下發後、而後續一道留中調令還未發出時,中間這個時間差,抵達京師、向陛下報捷、告知漢中、巴郡均已平定,巴郡太守可以上任!
而且小婿也是為泰山好,侍中之職,原本或許清貴,但最近接任侍中之職,卻不太吉利,因為那個剛病重卸任的董侍中,可是牽連到了劉焉逆案當中。”
嘿嘿嘿,何進和王允也學董卓,想把巴郡太守這個沒法當的虛職當成過橋遮羞的垃圾桶,這下玩脫了吧!
(以何進的智商,估計想不出這種官場操作,他和董卓用了同樣的招數,可能都是少府王允教他們的)
蔡邕聽了,眼神瞬間一亮。
他當然也想回來做官,但眼下京城的局面看起來就不太穩當,能做外官肯定比做京官舒坦。
要是能真的當兩千石的大郡太守,不比侍中舒服?
“對啊……我怎麽沒想到,巴郡原先到不了,賢婿來了,不就能到了麽!好好好,那我們調整一下時間,賢婿還是先回南陽伊闕關外裝病……半個月吧。等大將軍假裝外放我為巴郡太守的調令一下來,我立刻快馬通知賢婿,賢婿再快馬兼程進京。
對了,賢婿剛才還說,那董扶董侍中也牽連了劉焉逆案,具體是怎麽回事?都怪我剛才沒仔細看全部逆信和口供。既然要相助賢婿成此事,不如趁此機會,把所有涉及劉焉同黨的證據都先驗看一遍,我也好有心理準備,知道近期朝中哪些人還可親近,哪些要保持距離。”
蔡邕這是想盡快把跟劉焉有牽連的人挑出來,這幾個月盡量撇清關系盡量不要交往,免得外放之前的最後關頭落下什麽把柄翻車。
他現在可是無比珍惜去外郡當太守的機會。
李素便再次把剛才那些書信、供詞仔細排列,還親自指點他驗看。
其實在朝廷中樞、牽連到劉焉逆案的人也不多,主要就是董扶,罪證無非也是劉焉偽信裡寫的那些讖緯預言,什麽董扶告訴他“益州有天子氣”,“令世侄吳懿之妹貴不可言,可為三公子良配”之類大逆不道的話。
蔡邕看了之後,氣得發抖:“這董扶!身為朝廷命官,居然對劉焉說這種勸人大逆的話,看樣子他是不得在病床上善終了。
嗯?這裡還提到,劉焉確實聽信此言,為他三子劉瑁定親了吳懿之妹……那吳懿不是吳班的族弟麽,吳班之父吳匡,豈不是也牽涉到了逆案之中?吳匡可是大將軍麾下執掌京城衛軍的心腹啊,他與張璋二人各掌一半京城兵馬。”
聽蔡邕冷不丁說出這條人際關系時,連李素都忍不住嚇了一跳:什麽?吳懿居然是吳匡的侄兒?
他前世看三國,有點燈下黑了,一直覺得吳懿不過是蜀中重臣,跟雒陽的朝廷中樞應該沒什麽關聯。被蔡邕一提醒,才注意到其中竟然還有這樣一層親戚。
這吳匡可也是董卓屯何進勢力時的關鍵棋子啊。
正史上何進被宦官殺害後,光靠袁紹和曹操那點保護何進的貼身保鏢,根本是攻不下皇城也殺不了宦官的。真正攻打皇宮的主力,就是吳匡的部隊。
而董卓和少帝回京之後,要吞並何進的嫡系人馬,拉攏的主要對象就是吳匡和張璋。是這兩人被董卓嚇住、籠絡住之後,董卓才壓倒了雒陽本地軍隊。
而且吳匡和張璋還在何進死後,把跟他不和的弟弟何苗定性為“謀兄之賊”,殺了何苗,才導致何進勢力徹底沒了主心骨,不得不崩塌依附董卓。
沒想到這麽一個關鍵的京師統兵將領,居然也可以牽扯到劉焉逆案中!
吳匡已故的親哥哥,現在成了劉焉的兒女親家!還有人說吳匡那個侄女兒有皇后之相!
這個猛料提前幾年爆了出來,可不得了啊。
李素的大腦飛快運轉起來:這條額外的消息,要如何利用?要不要把“劉焉說吳懿之妹貴不可言”那封信抽掉?還是按照原計劃實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