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銀行金融風暴
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星期天上午,這天正好是大多數市民休假的日子,而在恆隆銀行外卻排起了長龍,全部都是取錢的市民。
也不知道是無意還是有意,佳視直播團隊剛好在其中的一家恆隆銀行營業點。
一時之間,恆隆銀行挪用儲戶資金擴大自身產業的消息以極快的速度傳遍了整個香江。
這是既欣建、東亞、道亨被擠兌之後,香江出現的第四家銀行被擠兌。
連鎖效應是非常可怕的,這些知名銀行都出現擠兌,那些把錢存在中小銀行的市民更加的不放心。
導致今天各大銀行營業點排起了長龍,哪怕匯豐和渣打也出現了小規模的擠兌現象。
之前沒太當回事的香江金融管理局現在徹底慌了神,他們也沒時間在找欣建系麻煩。
把調查組撤回去的同時,召開了新聞發布會,表示幾大銀行運營良好,內部流動資金遠高於金融管理局規定的警戒線,請廣大市民不用擔心自己存在銀行的錢會受損。
只可惜現在已經不是金融管理局幾句話就能夠放心的,市民們現在唯有把錢拿到自己手裡才能夠放心。
當天下午,包括香江廣安銀行、永安銀行、嘉華銀行、海外信托銀行、康年銀行、友聯銀行等中小銀行多個營業網點宣布暫停營業,這進一步加深了市民內心的恐慌。
在香江依舊能夠保持正常營業的本土銀行,也只有渣打、匯豐、欣建、道亨、東亞、香江亞洲商業、新鴻基、恆隆、永隆、恆生等背後有大型勢力支持的銀行。
在當天下午,各種發布會密集的召開,永隆銀行與環球航運、九龍倉、萬泰製衣、幸福企業集團等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幾大集團帳戶資金將轉移到永隆銀行。
與此同時,新鴻基銀行同樣對外公布,與恆基、新鴻基地產、周興置業、華懋等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幾大集團今後銀行業務都由新鴻基銀行負責。
恆隆銀行也不甘示弱,同樣對外宣布與長實、信德、鷹君、無線、嘉禾等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一時之間永隆銀行聲望大漲,曾經並沒有多少名氣的中小銀行,因為和多家集團達成合作,讓其一躍能夠和恆隆、新鴻基等銀行相提並論。
尤其是在目前這樣的局面,有著幾大集團強力支持,等度過這次危機,永隆必然能夠成為香江大型銀行之一。
在今天本土銀行之中,也只有匯豐、渣打還有道亨、東亞、欣建沒有召開對外發布會,對於目前的危機信心十足。
在會德豐大廈,李建輝對著李在偉說道:“這兩天你們認真調查這些遇到危機的銀行,篩選一些有潛力的出來,到時候有可能的話收購下來。”
如今演變成這般模樣,裡面少不了李建輝的功勞,他這次不僅僅是要回擊聯合陣營,同時也想把這些中小銀行拉下水。
目前香江中小銀行太多,與其等到三年後爆雷,李建輝覺得還不如現在來引爆。
而且李建輝相信有這樣想法的絕對不止他一個,估計恆隆、新鴻基、永隆等銀行同樣有這樣的想法。
這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場危機,但對於他們來說卻是一場機遇,快速並購和擴張的機會就要到了。
事件已經發酵,現在只需要安安靜靜等待就行了,有著大勢力支持的銀行自然是平穩度過,而那些沒有大勢力支持,對於房地產貸款比例又比較高的銀行,那麽只能是聽天由命。
李在偉笑著說道:“李生,對於目前這些可能出現問題的銀行,我已經研究了一遍,對我們比較有用的是海外信托銀行。
另外,我計劃讓星沙投資公司收購友聯銀行,讓雲滔投資公司收購嘉華銀行,讓兩大投資公司向金融集團轉變,未來我們很多行動操作也會更加便利。”
對於李在偉的提議李建輝沒什麽意見,現在他明面上的資產已經非常強大了,讓星沙投資公司與雲滔投資公司出來也有利於降低明面財富增長速度。
這兩家投資公司有了銀行之後,就如同藍楓投資公司那樣,他們的資金也不必再放在欣建銀行。
同時李建輝也讓李在偉安排美亞、利普、泉源、南隆、蘭茜、華瑩六大投資公司也在總部當地盡可能收購一家銀行。
李建輝布局相當廣,這六家投資公司總部分別位於洛杉磯、倫敦、東京、吉隆坡、巴黎、溫哥華。
加上在香江的星沙和雲滔,以及倫敦的藍楓,九大投資公司成為了他掩蓋自身財富的左右手。
在管理上面李建輝也相當的費心,這些投資公司除了他以及陳欣怡、陳鈺蓮、關家慧、周佳怡之外,也只有二姐李春梅、政經研究室吳建坤、李在偉、周鵬飛幾人完全清楚。
就連各個投資公司負責人自己都不清楚這些投資公司是自己的盟友,他們這些人都是單獨受周鵬飛或者是李在偉,或者是李春梅和李建輝指揮。
不過這些負責人身邊可不缺少政經室人員,對公司的監控也相當的嚴,同時公司財務主要負責人都是李建輝旗下的會計事務所人員。
隨著欣建系不斷發展,未來李建輝將會培養一批有實力,又比較低調的人去這些公司擔任要職。
隨著產業不斷發展,李建輝部門也多了起來,政經室、內部協調辦公室、財務部、法務部。
同時為了監管各大企業內部,還專門建立了審查部。
另外,為了不讓政經室一家獨大,李建輝開始剝離政經室對欣建系內部監管權限,政經室以後得情報只是對外,內部這方面移交保密辦公室。
今後的保密辦公室將不僅僅負責欣建系重要文件資料管理,同時也負責對內部情況監管,成為又一大情報機構。
特別是在八大投資公司以及藍楓投資公司,這裡面既有政經研究室人員,也有保密辦公室人員,還有審查部人員,形成多部共同監督的局面。
再加上每個季度的財務審核,李建輝相信這些公司不會出現什麽大的問題。
尤其是這些公司不斷擴張,他就能夠安插更多的人員進去,讓這些公司處於他的絕對控制之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