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從單騎入荊州開始》第37章 山陽酷吏
  第37章 山陽酷吏
  劉表這話,還真就是問到點子上了,劉表就是不問,劉琦也有一些人想要舉薦給他。

  “父親,孩兒倒是真有幾個人想要舉薦,有孩兒這些年在山陽郡認識的人,也有荊楚之地的人才,還請父親給其機會,予以考評。”

  劉表奇道:“吾兒舉薦之人想來必是英才,如何還要為父考評?”

  劉琦歎息道:“只因孩兒舉薦的這些人,不全是宗族豪門……也並非全是清流世家。”

  “哦……”

  劉表聽到這,表情冷了冷,興致顯然不是那麽高了。

  劉表半世清流,與張儉,陳翔等人士大夫互相標榜為八及,又與田林,張隱等人互標榜為八顧……總概括之,劉表是個把身份,形象,階級看的極重的人。

  其實不僅是劉表,在這個時代出生的士族,他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便是這樣的,士人階級的概念在當權者心中根深蒂固,就算是對這種制度有所嗤鼻的人,隨著成長與磨礪,最終也會在無情的大形勢下妥協。

  再加上帶有極強人為性質的察舉製,不知埋沒了多少真正有才華的人。

  但劉琦卻不在乎這些。

  他隻想要真正有能力的人。

  “孩兒在巨野縣任職之時,曾與當地一豪傑相識,此人乃是巨野人,姓李名典,年紀很輕,也是弱冠之年,與孩兒相仿,但他雖然年幼,但胸有韜略,長研軍事,尊敬儒雅,重博學之士,其家門乃中原大豪也。”

  劉表聽了沉默半晌,方才點了點頭。

  “李氏家族,我亦有所耳聞,這李典的家私在巨野還是乘氏?”

  “是在巨野。”劉琦回答。

  “哦。”劉表恍然的點了點頭,道:“那並非是乘氏的李乾,李進一脈了,而是分支。”

  李氏一族,在兗州極為有名,他們以乘氏為基本盤,向巨野和定陶發展,用幾代人兼並了定陶以東,亢父以西的大部分田地,依附於其族者以數千戶計,可謂是兗州第一豪強。

  劉琦言道:“孩兒與那李典年紀仿若,他也曾與我說其家族規模,據聞其叔李乾和從兄李進,乃是本家,現居於乘氏,有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呵呵,如此規模,確屬中原大豪了。”

  劉表淡淡道:“李氏中人,雄踞中原,焉能隨你來荊州?”

  劉琦笑道:“若是乘氏李乾,或是李進,自然不能,但李典家族乃是分支,其父早亡,早已沒落,李典昔日年幼,其父亡故後的的大部產業與部曲,皆被李乾和李進接手。”

  “吾兒與那李典相熟?”

  劉琦聞言笑了。

  這熟悉的程度怕是遠遠超出你的想象。

  李典雖然年幼,其父留在巨野的大部分部曲也基本都被李乾和李進吞並,但李典十二三時,便獨挑門梁,在巨野發展勢力。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李氏乃中原大豪,即使李典這一支衰落了,但他還是在數年之內在巨野豢養了千余流民食客,用之為己用。

  他又憑什麽豢養這千人?

  要知道,養人可不能光數人頭,還要數人的嘴,一千個人,那就是一千張需要吃飯的嘴。

  一旦喂不飽,就會咬人。

  郡縣養兵靠賦稅,宗族養兵靠壟斷生意或是收租,山賊養兵靠劫掠……李典靠什麽?
  很簡答,他靠替人除仇,販走賣私,收保護費等等。

  李典成功的將自己轉變成了封建時期的社會團夥!
  這要是放在後世,這樣的集團不用三天就被打掉清繳了。

  但這個時代卻不同,地方縣府與這樣的勢力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劉琦在巨野縣,與年紀相仿的小社會人李典結交的過程非常簡單,也非常容易。

  劉琦當時是代縣尉,執掌一縣軍務治安。

  李典是聚眾千人的地頭蛇……

  這兩夥人想關系不好都難。

  至於本土豪強投外郡事……

  按照常理來說,一郡士族,豪強或是豪俠,不會輕易舉家棄鄉而走,但東漢末年的特殊亂局,使這件不可能的事成為了可能。

  例子太多了。

  蜀中的東州士都是哪些人,天上掉下去的?
  兗州陳留吳懿、吳班一族,叔父吳匡是大將軍掾屬,遷入蜀中。

  蜀將吳蘭,其族遠在青州,遷入蜀中。

  扶風法正,其父法真學窮典奧,讖緯之學舉世聞名,入蜀。

  荊州那塊也一樣。

  琅琊望族諸葛氏,舉族入荊州。

  為什麽?
  因為戰亂與前瞻性,使這些望族或是部分豪強下定了離開故土的決心。

  就算是地域認同感高,但豪族也不是一根筋,叫囂著我們就是不走。

  李典有理由離開嗎?
  說有也有,說沒有也沒有。

  李典幼年出道,雖有能力,但族中的大部分資源還是被乘風的李乾和李進把持著。

  只要是還留在中原發展,李典這一支就永遠要侍奉李乾和李進兩脈。

  中原第一豪強,聽著厲害,但指的是李乾和李進兩支,跟李典毫無關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盤桓在中原,流竄於青,徐,兗,冀的青徐黃巾目下正極速發展。

  初平二年已達到三十萬,入侵兗州時達到百萬。

  劉岱,鮑信皆亡於平黃巾戰中。

  當然,即使是有這種客觀原因,但甘心遷入荊州的,也唯有李典這種年少輕狂,且在心中憋著恨意,想另立爐灶的李氏偏支。

  而掌握著兗州真正巨大資源的李乾和李進,是絕對不可離開兗州半步的。

  ……

  “當年在巨野,李典大概曾與我說起過其族中之事,李氏雖然強盛於兗州,但與李典一支並無乾系,他曾有言,若孩兒翌日發達,有助其一支成事的機會,他願意投靠。”

  劉表點了點頭,問道:“雖不是乘風的李進和李乾這兩大豪強,但畢竟也是李氏一偏支,且聽你之意,他似是與你為友?那他若願來,便來吧。”

  劉琦猶豫了一下,又道:“父親可聽說過咱高平縣老家,曾出過一個聲名褒貶不一的縣令?”

  劉表的眉頭皺起,道:“無需賣關子,直言便是。”

  “滿寵,滿伯寧。”

  “什麽?!”

  劉表露出怒色,有些生氣地道:“汝竟讓為父去招攬那個酷吏!”

  如今的滿寵,年紀也不小了,賦閑在家中,他曾在劉表和劉琦的老家高平縣為代縣令。

  滿寵在任高平縣令的期間,可以說是整個縣城內風起雲湧的大人物。

  即使是離任之後,劉琦在家鄉也曾多番聽到關於滿寵的傳奇故事,公正嚴明,刑法嚴酷,不論犯法的是何人,落在他的手裡,非死即傷。

  任職期間,滿寵最牛的一件事,就是他以貪汙之名,弄死了山陽郡當時的督郵張苞。

  督郵乃是郡守屬官,可代表郡守督察巡鄉,而滿寵是代縣令,屬於隨時都可以被督郵調查的對象。

  一個被調查的縣級,把負責調查他的郡級監察給弄死了……如何不算是傳奇?

  對於滿寵,高平縣的人褒貶不一,有的誇他不畏權貴,敢作敢當,有人說他不分是非,蓄意用狠。

  其實歸根結底,都因為他是一個酷吏。

  所謂的酷吏並不是指其手段有多殘忍,而是指能夠嚴刑峻法,秉公執政,不舞弊徇私之官吏。

  聽著似乎沒什麽大不了,但在漢朝那個年代,做起來相當之難。

  在漢朝,若是想嚴刑峻法當酷吏,那其所面對的對手,毫無疑問就是望族與豪強!
  普通老百姓犯了法,誰當官員都可以治他罪,並沒什麽難度,但關鍵就是當地的名門和豪強若是犯罪,又該如何處置?

  面對望族和豪強的地位和壓力,很多官吏不得不敗下陣來,虛與委蛇,但若是一個人能被稱之為‘酷吏’,那就說明這個人必然是剛正不阿,敢於對豪猾大族加以管制,任他什麽妖魔鬼怪魑魅魍魎,在酷吏面前統統不是事兒!
  敢犯法,就特麽治你!實乃是打黑除惡的急先鋒!
  酷吏是君主專製的產物,同時也是犧牲品,需要時可重用,不需要時則被拋棄,歷史上的酷吏因為在行政期間得罪不少權貴,基本都沒有什麽好下場,大多死於非命。

  如侯封全家皆亡,晁錯被判腰斬,郅都為竇太后所殺,張湯被構陷自盡。

  相比於這些人,滿寵是幸運的,他在殺死督郵後,棄官而歸鄉,能活到現在屬實不易。

  在劉琦看來,荊州目下豪族坐大,諸蔡日漸興盛,在這樣的形勢下,正是啟用滿寵這樣的‘酷吏’之時。

  這是一柄最好的手中刀啊。

  但是以劉表的角度而言,他並不想任用滿寵這樣的人。

  劉表半世清流,少時便知名於世,他最大的夢想是立學校,修禮樂,將荊州構建成一個文化盛世。

  但文化盛世中,若是有酷吏在,就未免太不搭調了。

  打個比方,劉表若是開館的,那滿寵就是踢館的。

  滿寵這種人的行事作風,劉表無法接受。

  “那李典乃是中原大豪偏支,來荊州可也,這個滿寵……暫緩吧。”

  劉琦早就知道劉表不會答應,但他不能放棄。

  “父親,孩兒知道,滿寵這樣的人,行事之風與父親相佐,不入雅士之目,但如今的荊州,百病叢生,而病源皆在望族豪門,治病需或以溫補,或用以猛藥,剛柔相繼,恩威並施,才是王者之道,”

  ”父親豈不聞我大漢初建國之時,承戰國余烈,多豪猾之民,列祖多用酷吏以製之,眼下荊州錯綜複雜,若是一味遷就宗族,早晚必有禍患,未防日後有變,滿寵這樣的人,我荊州一定要用。”

   關於李典年齡的問題,因為劇情需要和董卓遷都的問題,在本書中因服務劇情都需要做個調整,特此說明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