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從單騎入荊州開始》第223章 建立荊南七郡的目地所在
  第223章 建立荊南七郡的目地所在

  劉琦將四郡之地化為七郡之地的主要原因,是要對荊南進行精細化的開發。

  一則在荊南建立七個郡,便可以將原先的四個郡守增至七個,而七個郡署對官員的數量要求,比之原先也自然是會有更多的需求。

  其實,這也算是一種故意增添崗位的手段。

  北方戰亂,南方士人與豪強寒門不斷南下,可南郡有蔡、蒯為首的宗族,江夏郡亦是要依靠大族黃祖替劉表進行掌控,因而想要在荊北兩郡安插這些從北方流至荊州的士族和豪強是很難的,
  如今張羨的勢力覆滅,荊南所有的官吏可以乘著這個機會進行一番大清洗,這是一個在荊南安插大面積安插山陽劉氏宗族和北方士子、豪強的良機。

  設立七郡,清除張羨的勢力,在七郡安插自己的人……劉琦估算,七個郡守外加其麾下的屬官,再算上各縣的縣令、縣尉等職務……數得上號的最少可以安插二三百個人。

  這二三百人,山陽劉氏的宗族可佔一部分,荊北流往荊南的士子佔一部分,另外從荊楚學宮中,再選一批劉氏門生,亦可佔一部分。

  如此一來,整個荊州就形成了以南郡蔡、蒯為主要勢力的一方,以江夏黃氏為主要勢力的一方,以及荊南七郡以劉氏為代表,並其門生及北方人士為輔的一方,由此形成鼎足式政治結構。

  在每一個勢力之中,派系勢力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就存在結黨營私,拉幫結夥,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公司,盡皆如此……這是劉琦兩世總結出來的經驗。

  消滅結黨不可能,那就只有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想辦法多豎立黨派,並讓他們的實力盡量都維持在一個水平線上,為人主者於中製衡,將最大的權益和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另外,分設七郡之地,在一定程度來講,還可以更好的控制住荊蠻各部。

  設立蠻王的消息已經傳達下去了,荊蠻各部的首領皆蠢蠢欲動,而劉琦還打算做的更絕一點。

  這個蠻王,他打算以郡為管轄區域來增設蠻王的位置,借此可以更加有效的控制諸蠻部落,
  當然,並不是每一屆的蠻王都需要滿編滿員,要根據情況進行增減,
  今年可根據需求設立一個,第二年可根據需求在另外一個郡設立一個,當需要全面平衡的時候,就根據郡的數量,持續增設,最多設立七個。

  荊蠻的資源不足,蠻王一旦上位,必然會憑借新晉的地位大幅度的掠奪其他部落的資源,如此一來諸部落之間就會發生戰爭,

  而一旦發生戰爭,荊蠻諸部就會需要漢室政府更多的支持。

  荊南的開發,是一項精細活,時間越長,開發的越深,對於劉琦來說,便越是有利。

  七郡對於山陽劉氏來說,是一片資源廣闊的土地,其所帶來的巨大效益,每一年都會日新月異。

  其實在前幾日,以五溪蠻的沙摩呲和沅南蠻的百裡玄,就已經派人來給劉琦示好,並有意再派數千蠻兵入長沙郡,供劉琦驅使。

  這是五溪蠻和沅南蠻在向劉琦表忠,希望能夠得到劉琦的支持,讓他們的首領能夠選上蠻王。

  荊蠻的生產力低下,人口過多對於他們而言也是負擔,特別是那些在蠻族中處於底層的勞動人口,雖然得到的是最少的食物,但在荊蠻的上層人眼中,這些人丁不過是累贅。

  若是能把他們送到劉琦那邊,而賺取蠻王的位置,何樂而不為?
  荊蠻的首領認為這是好事,劉琦自然也認為這是好事。

  暗中向自己示好,遞送族中的各種資源,以求能夠謀求荊州官方的支持,這就是劉琦想要的效果。

  如今只是五溪蠻和沅南蠻來向自己獻媚,但隨著時間愈長,劉琦自信會有更多的蠻族為了謀求蠻王的位置,而來向自己表示誠意。

  自己只要站在金字塔頂端就是了,至於下面的蠻族中,誰佔據金字塔第二層或是第三層的位置,對劉琦來說並不重要。

  他只需要蠻族把他像祖宗一樣的供著足矣。

  當然,將荊南增至七郡以及平衡荊蠻的策略,只是劉琦整治荊南戰略中的一步,
  荊南對於劉琦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用作為後方的倉稟。

  而要作為倉稟,首先便是要達到富足的程度。

  不說富甲一方,但至少要五谷豐登才是。

  ……

  “兄長,我走之後,荊南的事情就交給你了,零陵、武陵、桂陽三郡,我已經稟明父親,將三郡皆一分為二,只有你的長沙郡不動,依舊是作為荊南最大的郡,這是讓你作為荊南最強大的一部勢力,鉗製諸郡以防萬一,咱們此番在荊南受降的漢人兵士,我都給你留下……但南蠻營,我要帶往北方,諸蠻後續送來的屯田士與蠻族兵,你代我操練掌管……日後我在北方需要補充士卒時,找你要人,你可別說沒有。”

  劉磐心中明白,他名義上雖是長沙郡守,但實際上,等同於節製整個荊南七郡。

  他知道事關重大,遂慎重道:“伯瑜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坐鎮此處,你和叔父盡管去北方拓展便是。”

  劉琦伸手拍拍他的肩膀,道:“兄長,還有四件事,你要仔細斟酌去辦。”

  “何事?”

  “第一,便是屯田之事不可落下,這是充實荊南倉稟目下的最佳手段,首要中的首要。”

  “伯瑜放心!”

  “第二,便是荊楚學宮的事,如今大戰初過,各郡百廢待興,本土士族的號召力大幅減弱,眼下正是在荊南諸郡任命外來人士為官的大好時機,同時荊南官吏的任免政策,也多少要有些改動。”

  劉磐言道:“這事我知道,如今雒陽太學已廢,天下士子再難入京當補郎,而沒有補郎補吏,則各郡孝廉恐無法如同原先一般舉薦,叔父前番書信於我,言雒陽太學無士,則可在長沙學宮的學子中,擇士人而任以官吏,以治軍民。”

  劉琦笑著道:“學宮中的士子,目下皆算是咱劉氏門人,任之為官並無不可,但卻不可輕易任之。”

  劉磐疑惑道:“伯瑜之意為何?”

  “設考,擇優者選錄。”

  “設考?”劉磐聞言詫然道:“這,能行嗎?”

  劉琦笑道:“怎麽不行?雒陽太學生畢業之時,大多也要經過科甲之考,方能為補郎。”

  劉磐皺著眉頭道:“可問題是,太學生的畢業考試只是為了選補郎,且大多人皆使門路,咱們這可是選官啊。”

  劉琦笑道:“我又不是不讓他們使錢?若是有人憑關系托你考試作弊,你隻管應允就是了。”

  “啊?”劉磐滿面驚詫的看著劉琦,不解道:“伯瑜,你這是為何?若是允許作弊使錢,那又如何能選出真正的人才?”

  “人才不人才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從學宮出來任官之前需經考評這個規矩定下來……只要大體的規矩確定了,別的事情,以後都好說。”

  劉磐還是有些不太理解。

  劉琦笑著為他解釋道:“若是清平無事之時,地方州郡如此行事,勢必會與當地士族產生巨大的衝突,但眼下荊南叛亂初定,諸族因張羨之事鬧的人心惶惶,恐受其所累,而我們正是要乘此時在荊南重用北地士人,所謂不破不立說的便是此時,這時節正是改規矩的天賜良機,不可錯過。”

  劉磐沉思著,緩緩的點了點頭。

  少時,卻聽劉琦繼續道:“第三件事,是派人結交士燮,這事我在南郡做不來,還需靠兄長在此常與之往來。”

  劉磐恍然的道:“伯瑜是還惦記著你上次與我說的那……佔城稻,是麽?”

  劉琦微微一笑,點了點頭。

  劉磐長歎口氣,暗自搖了搖頭。

  一年幾熟的稻種,說實在的,劉磐委實覺得是有些開玩笑。

  不過既然伯瑜想要,那自己不妨就隨他去了。

  反正目下荊南的稻種雖不像是劉琦說的那般神奇,但也足夠能支撐起荊南的屯田量,而且劉磐還在派人四處尋找新的稻種,那所謂的佔城稻種,就看己方的運氣吧。

  劉琦把那東西當寶,劉磐卻只是當個傳說而已。

  劉琦又對劉磐道:“還有第四件事……你回頭幫我查一查趙范這個人的底。”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