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新的書院弄了這麽大的陣仗,並且還將其他所有書院全部都給弄沒了,這在乾國算是一件震撼的大事了。
畢竟所有人都要靠當地的一些書院或者學宮來學習。
現在突然間全部取消,然後強製性的重新建造,這也必須要讓他們一段時間沒法去書院學習了。
但是華夏書院的名字卻逐漸是傳了出去。
這個名字在其他人的眼中沒什麽特殊的地方,就是讀起來很順口也很好聽,但這對蘇洛而言,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華夏這兩個詞匯,第一次在這個異世界中重新綻放出來。
這有書院,自然就有院長。
原本大家以為既然國君都已經出面了,那書院院長肯定得由國君親自擔任,但消息傳出來後,沒想到卻是由另外一個人。
蘇洛!
這個名字對於乾國的百姓來說非常陌生,很多人都沒聽過。
唯有傳到那江南郡的時候,才讓所有人都感到詫異。
尤其是江州城的城主戴齊,他可是認識蘇洛的。
對江南郡的百姓來說,蘇洛這個名字其實也不算是有多麽出名,但是蘇先生的名字在江南郡卻是無人不知。
當知道蘇洛就是蘇先生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感到震驚。
這一個初來乍到的書生,怎麽一轉身就成了最高書院的院長,而且還同時身兼乾國國師之位!
當時戴齊尊敬蘇洛,也知道蘇洛的地位是少師,但怎麽會一轉眼就成國師了?
少師和國師雖然只是差了一個字,但地位和權力那可都是天差地別的。
少師只是公主或者皇子的老師,有一定的地位卻沒有實權。但國師不同,國師能夠直接的參與到國事之中,並且地位僅在國君之下。
就算是當朝宰相,大將軍見到國師,也都略低半位。
當然這種情況是在乾國,若是在其他四國,國師的地位自然沒有那麽高,可畢竟蘇洛身為書院的院長,這樣的一個年輕人,何德何能有這種地位。
雖然有些人不服,但不可否認的是蘇洛的才華。
一首《憶江南》可謂是迅速傳遍江南郡,然後再瘋狂的朝著整個乾國彌漫,讓所有的讀書人都知道有《憶江南》這麽一首詩。
也讓他們知道江南是有多麽的好。
對於文人來說,沒什麽比一首傳世之詩更好的宣傳了。
江南郡在這個宣傳之下,絕對會引來無數的人。
就如同在華夏古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提筆寫詩之處,都會吸引著後人的到來,久而久之都成為一代旅遊聖地了。
所以江南郡的百姓自然對蘇洛的感官會更好,更加親切。
年紀是硬傷,很多人知道蘇洛的年紀之後都不屑一顧,覺得蘇洛只是一個關系戶,從而對華夏書院也抱著不屑的態度。
但對蘇洛而言,這天下人對他的態度如何根本不重要。
華夏書院就在這裡,廣招天下文人,有教無類,你願意來就來,不願意來也絕對沒人勉強,一切全部看自願。
畢竟現在書院的好處還沒有公布出來,乾國的百姓們根本不知道華夏書院對於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麽。
那可是意味著人生的改變,意味著力量的開始。
他們現在不過就是一介普通百姓,再好點的也就是有些文化的文人,但在這個世界上,有文化的文人遇見沒文化的武者,就是不堪一擊。
現在很多人會對華夏書院抱著不屑的態度,甚至覺得自己清高,絕對不會加入書院,不會承認乾國朝廷如此獨斷專行的舉動。
在他們看來,乾國朝廷沒有經過任何人的同意,強行停止全國書院,然後推崇華夏書院,完全就是過河拆橋!
這些書院將乾國百姓們教導的有了文化,如今不需要他們了,就自己來賺這個錢。
可事實上是這樣嗎,因為有了乾國的存在,才會有他們這些書院的存在。
書院本身又不是慈善機構,想要加入書院是需要錢的,可是華夏書院不需要錢,這兩者的差距百姓能不清楚嗎。
所以百姓們不會拒絕華夏書院的出現,而拒絕華夏書院的人,就是因為動了他們的蛋糕,把他們賺錢的路給堵死了。
可惜這次慕容明達的態度非常堅決,沒有任何可能恢復,在他看來,只有全國存在一家書院的時候,才會讓全國的人都加入到華夏書院中來。
因為蘇洛說了,讓大家得到修煉資格唯一的條件,就是要加入書院。
只要加入書院,那麽所有人都會有資格去修煉文道,進入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條新的大道。
華夏書院根本就不會缺少學生,因為乾國百姓全部都是學生。
那些不願意加入的,就讓他們自生自滅去,正好也可以篩選出一些有反心的人。
但凡是反對華夏書院的,慕容明達都會讓人一個個記錄下來,並且將他們永遠的封殺,讓他們再也沒有機會加入華夏書院。
畢竟敢在乾國忤逆慕容明達的旨意,那可以不殺你,也可以不罰你,但可以讓你永遠無法加入華夏書院,無法獲得修煉資格。
這比殺了他們還要難受!
看著一個個百姓們開始修煉,並且比他們越來越強,這種落差感會讓他們難受死的。
不過慕容明達要的就是這種感覺。
明著忤逆自己旨意的人,這種人還留在乾國做什麽?不聽話的人,都可以滾了。
現在還不是公開的時候,相信等到公開的時候,整個乾國都會瘋狂的。
這是一場大局,也是一次重大的變化,決定乾國百年存亡的重要時刻,慕容明達時刻不敢放松,卻蘇洛也在隨時和慕容明達進行交流。
兩個人必須要時刻保持清醒,然後有足夠的頭腦去應對發生的情況。
只要不是什麽大問題,都可以強行壓下去,畢竟國君的旨意在乾國就是天。他們再不服乾國朝廷,可沒有乾國的朝廷,就沒有這些文人安身立家之地。
不是有了文人才有乾國,而是有了乾國才會有這些文人。
如果這些順序都弄不明白,那才是真的出了問題。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但同樣也有先後高低的,一定是以國家為主,個人為次,有再大的怨氣,也得壓著!
在乾國關鍵的時刻,不允許有任何人出來唱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