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朱由檢也沒有了求歡的心思,畢竟他現在有了自己的寶寶,朱由檢自己也因此倍加興奮與激動。
“陛下駕到!”
朱由檢來到了外書房,滿面春光。
蔣德璟等輔政大臣也忙行大禮,然後抬頭看見了他們等待已久的帝王。
見皇帝陛下一臉喜悅,蔣德璟等臉上也自然而然地堆砌起連續笑容。
“臣等恭賀陛下連得喜報,願大明國運興旺!”
蔣德璟等忙先朝朱由檢道了一下賀。
“諸愛卿請起!”
朱由檢笑著說了一句,然後又道:“隨朕出去瞧瞧吧,瞧瞧我大明的子民,瞧瞧這得以保全的半壁河山。”
“臣等遵旨!”
蔣德璟等輔政大臣回了一句後就立即跟在朱由檢的身後往行宮外走來。
此時。
在離行宮漢白玉欄杆五百步距離外的軍民已經聚集如海,且一見到朱由檢這位偉大皇帝的出現,皆歡呼雀躍起來。
“陛下萬歲!”
“陛下萬歲!”
“大明萬歲!”
“大明萬歲!”
呐喊聲此起彼伏,如叢林一樣的手臂高高揚起,臉上皆是亢奮與欣悅的表情。
朱由檢見此一幕也不禁莞爾,露出絲絲微笑,揮舞起了手。
而朱由檢這一揮手,已自動把朱由檢腦補為偉大光輝形象的軍民皆更加興奮起來,甚至有的人灑下了熱淚,哭了起來,覺著朱由檢這一瞥一笑都是在對他(她)的鼓勵。
朱由檢在這一刻就是領袖,就是所有人心目中偉岸的旗幟,就是一切光明的象征,甚至就是神明。
在這一刻,他是大明所有人的希望,是天下漢家人向往富足太平生活的希望。
而要給予這些人以希望以自信以繼續為民族奮鬥的勇氣是他的責任。
所以,朱由檢並沒有自己是在虛偽做戲的感覺,他很自然地說了起來。
“這一天來的不容易,為了阻止建奴南下屠戮我漢人,我們付出了很多,甚至已有舍生殞命者,但是我們勝了!我們全殲了建奴數十萬大軍,這一刻值得我們慶賀,而這一場勝仗可以說是你們用生命換來,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因此,朕在這裡也隻想說了一句,諸位將士,諸位漢家百姓,你們辛苦了!”
朱由檢說罷就親自作揖。
蔣德璟等輔政大臣很意外,意外皇帝陛下會親自向萬民作揖。
但皇帝陛下現在都親自向萬民作揖,他們自然也只能跟著向萬民作揖。
萬民們都被皇帝陛下的這個舉動給驚到了,然後又很感動,畢竟天下哪有帝王向自己這些人拱手作揖的。
而朱由檢還一直強調是這場大勝是我們的,還親自對真正為這場大戰付出的是所有軍民。
所以,很多站在前面聽清了朱由檢言語的軍民在這一刻都淚流滿面起來,紛紛跪下,山呼萬歲。
而隨著錦衣大漢把皇帝的話傳遞出去後,自然也就越來越多的軍民聽見了皇帝的話,也都跟著跪下,山呼萬歲。
“讓他們起來,告訴他們,這是普天同慶的大好事,沒必要落淚,大家該高高興興的,盡情歡樂才是,如今朕有龍胎,可謂是雙喜臨門,因此,朕決定支取內帑銀兩百萬兩,一百萬兩於軍,一百萬兩於民,作為此次大勝之日的賞銀!讓他們盡情的花,是朕賞他們的!”
朱由檢說完。
負責民政的蔣德璟和負責軍政的張鳳翔就向朱由檢謝了恩。
而在外面的軍民知道這事後自然也都更加激動地歡呼了起來。
整整兩百萬兩的銀子,雖然平攤到每個人手裡也不過一兩多,但對於普通人而言,已經算是一筆很大的錢,足夠可以大肆慶祝一番的。
所以,軍民們更加感佩起了皇帝陛下。
而朱由檢現在也樂得如此大方,畢竟只有這樣他才能讓更多的軍民參與進這場勝利中,哪怕是那些不在乎國家是生是死,不在乎天下是姓朱還是姓愛新覺羅,只知道每天要好好活著而對政治不感興趣的尋常百姓,尤其是婦孺兒童,也能知道皇帝陛下如果打了勝仗,他們也是有好處,至少還能得個一兩多的額外賞銀。
當然,朱由檢現在也有錢拿出這兩百萬兩。
而且這兩百萬兩對於現在的朱由檢而言不是什麽問題。
因為朱由檢靠抄沒權貴官紳而積攢的銀子到現在也還沒花完,如今又增添了抄沒侯家的一筆巨款,所以,他現在依舊闊綽的很,拿出兩百萬兩給軍民慶祝對於他而言不過是拔根汗毛的事。
雖然朱由檢很想就這麽依靠抄沒士紳權貴的家產發財。
但朱由檢知道他到底是大明的皇帝,而不是流寇土匪,是不能竭澤而漁的,士紳權貴甚至還和他是一個階級的。
所以,朱由檢這個皇帝陛下也不能一直“造反”,至少不能隻“造反”。
因此,朱由檢知道他接下來得做好如何整頓內部的事。
既不能像李自成一樣的流寇,對權貴士紳斬盡殺絕,也不能像以前的大明一樣對士紳太過優待,任其對整個國家和百姓敲骨吸髓。
所以,朱由檢能想到的就是,他這個皇帝陛下得趁著擊敗建奴使得建奴無力在短時間內南下再次攻伐大明的時間裡,加征商稅,取締權貴士紳的許多特權,開擴大明中央政府的財源。
之所以加征商稅,是因為現在牟取商利者,多為權貴士紳,關鍵是,大明的商稅的確太低,才三十稅一,要知道後世的企業稅是百分之二十五啊,相當於四稅一,就算一些需要鼓勵和振興的高科技企業也最多減到五稅一,最寬也不過是十稅一。
而且,即便是三十稅一,很多權貴士紳還逃稅避稅。
因此,大明國庫收入完全沒有因為晚明商品經濟高度發達而增加,反而減少!
但據朱由檢所知,歷史上的鄭氏集團光是一年的海上利潤就高達兩千萬兩,是他國庫收入的十倍。
所以,大明帝國其實不缺錢,只是很多錢沒有流入朱由檢的大明政權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