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照例常朝的日子,長孫無忌一大早天還沒亮就趕著去上朝,朝會後又主持了半天中書省的工作,好不容易中午有時間歇會兒,就聽說李治私自跑出皇城的消息,急得他像是熱鍋上的螞蟻,擔驚受怕半天,好容易等回李治,訓斥一通,這就忙著來聽雨閣教訓紀顏。
唐朝的官員大多是上半天班,也就是早上處理完事務之後白天基本可以呆在家中,長孫無忌一大把年紀,這樣奔波辛苦一整天的時候還是不多,教訓完紀顏也就舉得周身疲憊,上好的清茶都沒喝兩口,這就起身回了府中。
紀顏再怎麽聰明,再怎麽有超越時代的智慧,也不可能超出自身的認知范疇,就著實沒想到朝堂上會這般風起雲湧,大臣間能有這麽多勾心鬥角,始終他前世是個普通人,今生又不怎麽在朝上,就總有不明白的地方,險些壞了房玄齡的大事。
呆呆坐著想了半天,紀顏還是無法參透這暗流湧動,苦笑著搖頭起身,這就回府休息。
果不其然,得到長孫無忌的明確指點之後,李治就將那一份原本不太重要的奏疏拿到了朝堂上,要求文武百官針對高陽公主之事做出議論,一時間朝野嘩然,上奏疏那人也沒想到李治會這麽果斷。
所謂“議論”,指的是朝會上百官就某個觀點,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觀點,與別人交流碰撞,屬於隋唐兩代的上朝方式;後世王權收緊,內閣把持一切,反倒見不到這種場面。
照理來說,朝臣議論謀事完全不受約束,也不會因言獲罪,故而拿到朝堂上議論的事情,大家往往都能說得透徹,也能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今天李治讓大夥兒議論高陽公主,卻沒人敢站出來說話,便是此事關系皇家顏面,說錯了話是真有可能招來禍端的。
瞧著眾人都不開口,李治就無奈搖了搖頭,歎道:“諸位都是人中俊傑,哪一個都有經天緯地之略,平日裡說起國家大事來頭頭是道,怎麽今天卻都啞口無言?民間對此事多有議論,怎麽朝堂上卻沒人肯開口?難不成大唐的朝堂上,竟是連一句真話都聽不見了麽?”
這番話也是長孫無忌教他說的,才叫百官聞聽都心中發顫,這才有一個平素膽子就大的言官,捧著笏板起身上前,道:“殿下,朝堂上百官匯聚,議論的乃是天下大事,這一封奏疏上的很不對勁,提到的事情也是雞毛蒜皮,要是在這太極殿中議論,只怕有損朝廷的威儀。”
李治聞言一瞪眼,面容雖然稚嫩,氣勢卻已經養成,才叫那言官微微一怔,聽他道:“高陽公主是陛下的女兒,是我的姐姐,更是大唐的公主!如今民間流言蜚語四起,朝廷的威儀便已經受損了!不知爾等是閉目塞聽,還是有意欺瞞,竟說此事雞毛蒜皮?是否哪天編排到父皇頭上,也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朝臣們都曉得李治雖然年輕溫和,可骨子裡卻有著跟李世民一樣的倔強,認真起來很不容易糊弄,這才叫那言官擦著汗道:“百姓無知,對公主之事胡思亂想,穿鑿附會,也不是什麽新鮮事。這事兒原本是清者自清,絕沒有讓旁人來議論商量的。依我看,殿下不應該為此事分神。”
此言一出,就聽房玄齡重重咳了兩聲,道:“好一個‘清者自清’!老夫聽著你這話有未盡之意,倒像是要說高陽‘濁者自濁’一般!民間將高陽說成什麽樣子,爾等真當老夫不知道麽?若不能正本清源,要叫高陽如何‘清者自清’?”
本身這事兒拿上朝堂來議論,眾人心中就著實疑惑,只聽房玄齡含怒開口,才曉得他原來早已知道。不過眾人都沒能摸透房玄齡的心思,隻以為他想為高陽公主正名,才聽禮部尚書崔敦禮緩緩開口,道:“左仆射的家事,咱們不好置喙,倒是民間所言,不知有幾分真假?”
崔敦禮是世傳的官宦人家,往上數三輩就在隋煬帝的朝堂裡做官,家世底蘊深厚,向來穩重勤懇,今日卻一反常態,以咄咄逼人之勢,反問房玄齡高陽公主之事,就叫房玄齡心中一動,道:“你這禮部尚書,管得是天下之禮,怎麽我的家事,也要勞動你操心?”
崔敦禮只是笑笑,道:“孔子複禮,天底下的禮便是一般無二的,哪裡分大小,哪裡分家國?禮崩樂壞,從來都是從小家開始,風氣敗壞,也都是從細微處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陛下立禮部,我自當恪守職責,多嘴問這一句。”
有禮部尚書出頭,其他人膽子也就大起來,才聽又一位言官開口道:“其實殿下方才發問,非是我等不願回答,實在是民間傳言齷齪不堪,說出來玷汙了太極殿這地方。歸根到底是左仆射治家不嚴,放任流言蜚語,才叫百姓議論。有道是眾口鑠金,左仆射原該一早就多約束高陽才對。”
這話說的其實並不是十分妥當,就是高陽公主下嫁之後,並不住在房玄齡的府中,而是另蓋了駙馬府,與房遺愛遷出居住,房玄齡再有本事,也不能跑去駙馬府中治家,要想將責任推在他身上,就有些不太合適。
然而房玄齡的表現倒是出人意料,聞言並沒有多做反駁,只是冷冷哼了一聲,這就轉過了頭去。從來人都是欺軟怕硬,眾人瞧見他這副模樣,還以為他自知理虧,這就得了莫大的勇氣,七嘴八舌數落起他的不對來。
一時間,朝堂上紛擾一片,百官都將矛頭指向了左仆射房玄齡,才叫李治在一旁瞧著,暗暗心驚,這才曉得眾口鑠金的厲害,知道唾沫星子真能把人淹死,換了另一個人站在房玄齡的位置,只怕早已羞愧欲死,無從承受了。
然而房玄齡城府極深,又是早有準備,耳聽著百官議論,身受著千夫所指,卻依舊淡定如初,隻作充耳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