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聲響,雖在三更,朱子善坐在轎中,快速地往待漏院趕。
文朝沿襲前朝的上班方法,上朝的時間確實早了些。不少人會一直坐著喝茶,免得在睡夢中人是迷迷糊糊的,造成應對不當。
上了年紀的人,最怕的是上朝,卻又期待上朝。不過,對朱子善而言卻不擔心這些事情。進待漏院,先到的人都站起來,湊到朱子善面前招呼、見禮。
自然有人帶著朱子善往他專用的座位,在座位上靠著牆,補覺或吃些東西。待漏院有水果、零食用於充饑,但附近的街巷子,早有專做這些官員生意的小攤子。
小攤子的早點,做得精致,口味好,是不少開銷擔負得起的人最愛的光顧。有人知道朱子善的胃口和喜好,到小攤買了幾份吃物,送到朱子善專座旁的桌上。
朱子善作為左丞相,位高權重,對於朝堂眾多決策上,有較大的拍板權限。
文朝的早朝比起前朝而言,要更為辛苦一些,三天一朝。當然,到如今,因為文昭帝身子骨等原因,上朝已經沒有什麽規律,聞鼓聲而上朝,或內官傳旨而上朝。
早朝和平時朝堂辦公,稍有不同。即使沒有早朝,該處理事務,左丞相府也會組織相關的官員、幹部推進工作。
左丞相的職權有多重,也只有這些朝臣才明白。這也是朱子善出現,為什麽會有不少人湊上來獻殷勤的原因。
五更上朝是規矩,但具體時間上,隨著文昭帝的年老、體弱、多病,這個規矩也在不斷地變更。今天 ,會是什麽樣子,連朱子善都不敢說準。
待漏院又工作人員,招待和服務的水準雖然不是很高,對於上朝的官員們,也不會要求太高。連朱子善都如此,其他人又如何提意見?
有工作人員清點了到崗情況,大家簽了名,工作人員便離開。所有人或站或坐,都在養著精神。除非有具體的事情要聯絡,才會湊在一起,悄悄地溝通。
真正有事的人,也不會在待漏院這裡進行磋商,擺明了大家都知道的事,誰會這樣做?
坐下來休憩,一直到天色微明,才有內官出來。高唱上朝,在待漏院的大小官員便打起精神,排好隊。文武之間、職位之間,都是有固定位子和順次的,誰要弄錯,肯定有嚴重的懲處。
文官這一列,自然是左丞相朱子善排在最前,另一排是武人、貴勳,從權力上而言,文臣為主,武人不管多高的職位,只要有文人在場,都必須以文人為核心。
這也是文超借鑒於前朝的模式,對於讀書人而言,唯有這樣的模式,才吻合聖人之道。
鼓樓的鼓聲再響,殿堂裡大聲的吆喝傳來,上朝的人群開始進入。
朱子善也在琢磨,差不多二十天沒上朝了。這一天卻要臨時上朝,到底是文昭帝突然清醒了,還是病重之際,要有所交待?
關於文朝大統的傳承,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非同尋常的大事。左丞相府對文昭帝之後,誰來繼承大統,自然很在意,卻又不能表現出太過關心。
哪怕在細節上,朱子善都知道,左丞相府該有的態度和注意事項,免得讓自己走楊盛文的後路。
按班站列,各人都規規矩矩的,雖說文昭帝還沒露面,但這裡也是有專職管理上朝紀律的專乾,一旦被他們記在小本本上,皇上有可能在上朝完畢後,留下訓誡。這種懲戒雖說不會過嚴厲,但在晉升的時候,皇上一旦想起來,很可能會將你名字劃掉,那才是最為冤苦的結局。
隨著一聲唱“皇上駕到——”兩列站班的文武朝臣,都精神起來,矚目著皇上出現到坐於高大的寶座上。
有資格上朝的官員,雖說不一定就是品級很高的領導,但必然是朝堂中有著必要的職位、職事,才有資格上早朝的。
朱子善微微弓著腰,卻很注意地看著皇上在內官攙扶下出現,一直到坐上龍椅。即使朱子善所在的距離與龍椅上的文昭帝最靠近,但依舊又不小的距離,加上殿內的燈光下,確實看不到皇上的臉色。
表情夜看不細致,從以往的經驗來判斷,這一次的皇上早朝,精神和身子還不錯。如此,朱子善反而警覺一些,打起精神。
靜候一陣,見龍椅上的那位沒有發脾氣,朱子善知道該自己出場。往中走兩步,就脫離了縱隊隊形,站在中間凸顯出來,先彎腰對皇上施禮。禮畢,朱子善才將這段時間的工作主要情況,進行匯報,匯報之後,將寫成的工作總結、工作匯總,遞交。
有專門的人員,將奏折轉交到文昭帝手裡。文昭帝打開看,很專心的樣子。實際上,皇上對於這些仔細的工作,會不會用心,誰也說不好。
等文昭帝放下奏折,對朱子善勉勵幾句,他便回自己的位置。其他的人,有什麽工作要匯報、要請示,也都排在朱子善的後面。
早朝確定的工作基本完成,便有專職人員唱出,提示誰還有事要匯報、要請示,抓緊時間,早朝就快要結束了。
“臣有本要奏——”一個叫趙兆新的小官員,從縱隊中站出來。
文昭帝看了一眼,說,“準奏。”
趙兆新彎腰行禮,大聲唱讀自己的奏折。奏折的內容說道,目前因為太子府的原因,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太子病重,不能處理工作。如此情況下,國家的未來沒有確定,讓臣民們瞎猜,人心不安。
目前,劉靜太子已經是這個情況,前後五年多了。為文朝的發展和安定著想,該確定新的第一繼承人,穩定人心,也使得文朝邊關將士,有戰意有信心。
趙兆新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人,職位不高,可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明白,議論太子廢立之事完全是給自己找死。這些年來,好幾個提出廢立太子的人,都還關在牢裡。
不過,趙兆新敢站出來,提出這個話題,自然是有其背後的原因。大殿裡一片寂靜,都在等文昭帝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