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族軍的推進並不掩藏蹤跡,如同之前從見湖鎮出發一樣。祥山鎮出兵,總兵員不足三千,外界對於蠻族軍這樣做,也是很茫然。
但蠻族軍在暗地散布的消息,要在寧府多地設立粥場,讓寧府異地的流民能夠有口粥喝,不至於餓死。這個說法傳開後,質疑的人自然有,更多的人卻是在感動。
楊少爺在杭城辦粥場,吸納流民做事,給人生路,其實早在蘇杭傳開。楊少爺年少而心善,又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專門來救助蘇杭一地,懲罰入侵的倭寇。
這樣充滿傳奇的傳言,實際上是楊繼業吸納在粥場的隊伍,外出經營時傳揚出去。也是這些被吸納的流民,心存感念,到處傳揚楊繼業的美德。
有楊少爺的美談在前,這次蠻族軍孤軍往寧府寧城進軍,便有充分的理由。這個理由堂堂皇皇,也體現出楊少爺那種救人於水火,而不顧自身安危的情懷。
蠻族軍推進速度不快,每日不過五十裡。這樣的進軍行速,對文朝其他軍隊而言是超出正常行進速度的。
蠻族軍不過是用這樣的速度,來吸引外面的注意力。真正的情況是,蠻族軍目前處於高度分化力量階段,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軍力,還在處置升山鎮和橋台鎮余留的物資,特別是那邊存著的米糧。
要將這些米糧運送出來,已經投入大量的人力。兩鎮投降的人數,合計起來有三千余人,主要成分是海盜,必須要有軍力鎮壓,才可能甘心做苦力。
而兩鎮青壯合計起來,也有兩千余人,這些青壯也包括了體力不錯的女人。這些人相對而言好管理一些,有輔兵夾雜其中,這些人心裡確實存在負罪感,倒是聽任安排。
最主要的是,古代運送到效率低下,長途行走,車載馬拉動靜太大,難以瞞住蘇杭這邊的人而不察覺。實際上的運送,主要是組織人員肩挑背背。每個人能夠挑的數量,一次不過六七十斤而已,力氣好的人,也不過一百斤。
再多,就無法長途趕路。而這些人的行速,一天無法走百裡。從升山鎮往見湖鎮走,哪怕拉直徑走也有將近七八百裡,一個來回就需要半個月。
不過,除了俘虜、兩鎮青壯之外,蠻族軍這邊的輔兵們,大部分都參與了運送米糧。還有榮盛鏢局那邊的人手,也調一兩千過來做這個事情。
榮盛鏢局的人,以及輔兵們的運送,基本上動用車載、畜力,運送的效率就高一些。戰俘們運送到米糧,直接離開蘇杭往荊蠻楚地這邊走。
最初的時候,從升山鎮和橋台鎮運送出來的米糧,會找一些不遠不近的廢棄村寨先藏起來,這樣就更好隱藏升山鎮被滅掉真相。
蠻族軍體系的力量在極限運轉,楊繼業、巫虎等也是有擔心的,好在王府軍這邊的軍力往祥山鎮靠近,同樣吸引了倭寇們的關注。
寧府到此時,之前的村寨十存一二,其余的都荒廢了。這也使得蠻族軍在大規模行動中,並沒被人發覺。
倭寇的探子也在活動,不過,蠻族軍的探子自然針對他們,只要發現倭寇的探子,黑小弟就會率領下屬立即抓捕。偶爾,放一兩個靠近蠻族軍,讓他們得知蠻族軍行軍的情況,便於倭寇知道蠻族軍最新消息。
楊繼業帶著少數人,已經先一步往寧府核心寧城那邊走。有些米糧,先一步運送過去,藏在一些荒廢的村寨,也不會被人察覺。
等楊繼業到寧城之後,不僅會建立粥場,還會對寧城這邊的人發放一定量的米糧。前提是要統計好戶口,免得為人所乘。
建立粥場和發放米糧,看起來是一件好事、善事,但對蘇杭的一些大戶而言,卻也會壞他們的財路。饑荒歲月,米糧價格高漲,有些大戶會放出一些存糧來,掏空那些流民們僅存的錢財,使得流民拖著命。
當然,也有大戶會施粥,會在每一天都發放米糕、饅頭等,救濟流民。這樣的發放,對粥是有要求的,對米糕和饅頭的大小也是有要求的。
比如說,粥場的粥在鍋裡,必須要達到竹筷子插入粥中而不倒;饅頭一個是二兩等等規矩,達不到這樣的標準要求,即使施粥,也會被人指責。
施粥、分糧固然是一件善事、好事,可對當地的大戶們而言,卻又是一件壞人財路的事情。不過,楊繼業也不在意大戶們會有什麽想法,誰敢有小動作,這邊勢必會順藤摸瓜,再清除一些人。
往寧城走,一路上山勢複雜,這一路走,楊繼業也在與樹崗、巫豹等討論,那些地方適合埋伏。倭寇會不會選在這些地段,對蠻族軍進行包圍?
寧府境內的倭寇有兩萬以上,最為關鍵的是宮崎山那股大倭寇。粥場蠻族軍的行動,估計必定會激怒倭寇,也是在逼迫倭寇過來一戰。
雙方兵力對比很大,但蠻族軍還是有底氣的。宮崎山所部的倭寇,戰力或許比之前所遇到的兩股倭寇更強大,裝備也會更好,可能會有製式武器,比如說弓弩等,殺傷力強大的武器。
不過,蠻族軍這邊的火槍兵,經過在升山鎮之戰後,如今已經回歸巫虎旗下,六百多火槍兵會給倭寇最為殘酷的摧殘。
六百人的火槍兵分為三段式,每一次射擊會有兩百發子彈,在固定的小范圍裡對倭寇進行狙擊,完全可進行大量殺傷。
這是楊繼業和巫虎的底氣,當然,即便沒有火槍兵,蠻族軍與倭寇對拚,長槍攢刺也會有非常好的殺敵效果。與幾倍於己方的敵人對陣,蠻族軍也不會心虛。
當然,這樣的對戰,蠻族軍也隻可能是慘勝,這不是楊繼業和巫虎希望見到的結果。
巫虎帶著蠻族軍緩緩推進,自然是有意如此。一是給正在高度忙碌的運送隊伍贏得時間,二是讓倭寇和外界的人,也意識到蠻族軍實力即使強一些,也不會超出他們的設想;三是給楊繼業去寧城做粥場,招人辦事,留出足夠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