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其中自然也包括李琛了,李琛總不能第一個蹦出來,表態不接受朝廷的領導,繼續把持著他的地盤吧!
所以李琛在聽聞董卓的死訊之後,主要注意力還是放在了關中的局勢上面,不斷的派出細作,前往關中打探消息,另外也想方設法的通過各種渠道了解關中方面的情況。
雖然李琛知道歷史上關中局勢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但是畢竟現在的這個歷史時空之中,因為他的出現,已經改變了大量的歷史進程,必須原來隸屬於董卓的徐榮,現在就已經成了他的手下,還有原本呂布手下的大將成廉,現在也成了他的部下。
這些人在關中變局之中,都曾經起到過一些作用,現如今他人為的將這些人抽離了原來的歷史軌道。
所以接下來他還真是有點擔心,關中的局勢發展,可能會偏離原來的歷史軌跡。
如果李傕、郭汜、樊稠這些董卓舊部,未能如同歷史上那樣,起兵進攻長安的話,那麽接下來的事情恐怕就要複雜了。
一旦要是讓王允和呂布接下來執掌朝綱的話,他和王允雖然沒有什麽過節,但是和呂布現如今可算是深仇大恨了,他可是兩次把呂布都打的丟盔棄甲、損兵折將而且是滿地找牙。
如果讓王允、呂布聯手掌控朝政的話,未來呂布肯定要對他反攻倒算,皇帝劉協在王允和呂布手中,肯定要聽他們的使喚,到時候給自己下一份詔書,給他來個明升暗降,把他調入京師為官,奪走他的地盤和兵權,到時候他到底該怎麽辦?
是老實接受皇帝劉協的聖諭呢?還是該拒絕接受,乾脆跟朝廷撕破臉,坐地稱王,徹底舉起反叛大漢朝廷的反旗呢?
接受聖諭,那就意味著他要被拔掉爪牙,成為人家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接下來可以想象得到,他肯定會死的很難看。
可是如果他不接受的話,直接舉起反旗,那麽他就立即會成為眾矢之的,成為下一個被天下共討之的董卓第二。
而他在民間也將失去士人階層的支持,到時候僅憑著他手中的這些忠於他的武將,恐怕未來情況也不會太妙,向拉個盟友的可能性都幾乎無限接近於零。
所以李琛表面上對手下們說,董卓之死乃是大快人心之事,大漢終於可以撥亂反正了,接下來他願意助朝廷重振朝綱,為此還在返回譙縣之後,設宴慶祝董卓授首了一番。
但是實際上在背地裡,李琛還真是緊張的一批,他可不願意看到王允和呂布就這麽掌控了朝廷,掌控了關中,讓當下的朝廷合法化了。
所以李琛這段時間,表面上看著似乎很輕松很高興的樣子,但是實際上卻在處理政務方面,有點心不在焉,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了關中局勢變化上面,暗中命趙博和李倓為他搜集所有有關關中的消息,並且著令鄭先,來負責整理這些消息,暗中交給他審閱。
雖然他極為看重荀彧、荀攸、陳群、郭嘉以及戲志才這些謀士,但是他也知道,這些人骨子裡還是效忠大漢朝廷的,其中郭嘉和戲志才對於效忠朝廷的思想還不是非常深刻。
但是尤以荀彧,對大漢朝廷是非常忠誠的,他之所以眼下投效於自己,關鍵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大漢的忠臣,為大漢撥亂反正,遲早將皇權歸還給大漢的皇帝。
所以在這件事上,李琛反倒是最信任的是鄭先,因為鄭先能走到現如今這一步,完全是他一手提攜的,朝廷其實沒給過鄭先任何機會,因為他是寒門出身,所以鄭先也就對朝廷沒有任何忠誠可言。
鄭先是個明白人,他的一生榮辱,今後就全指望李琛了,所以他未來能走到哪一步,就看李琛能走到何種地步了,他唯有一輩子跟著李琛混,才能獲得權力、地位和財富,否則的話,他什麽也不是。
這一點李琛相對於戲志才和郭嘉,也算是比較信任的,不過因為郭嘉和戲志才和荀彧、荀攸關系不錯,所以李琛還是在這件事上避開一些他們,把搜集關中消息的事情交給了鄭先。
鄭先也很高興李琛能把這件事全權委托給他,也很聰明的想到了其中的關鍵,為李琛能把他視作真正的心腹而感到高興和欣慰,所以在這件事上非常用心。
隨著鄭先不斷的把從李倓和趙博那裡獲取的各種信息匯總起來,交給李琛之後,李琛也就漸漸的放心了下來。
通過各種消息看,長安方面隨著王允和呂布刺殺了董卓之後,他們迅速的掌控了長安,可是跟歷史上一樣,他們也僅僅只是掌握了長安以及周邊一帶的局勢,可是卻並未能把董卓曾經的那些手下部將們怎麽樣。
董卓的女婿牛輔倒是死了,不過卻不是王允和呂布殺的,而是牛輔自己麾下的兵發生了內訌,把牛輔給殺了。
而另外的幾個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董卓之前的手下部將,則不甘心就這麽被逐出歷史的舞台,原本李傕、郭汜還想著他們的主公董卓都完蛋了,他們接下來肯定也沒啥戲唱了,於是心灰意冷之下,就打算解散手下的部隊,然後回到西涼的家鄉之中逃避朝廷方面對他們的清算。
就在董卓被殺的時候,李傕和郭汜其實是率軍正奉董卓之命,率軍陳駐於洛陽一帶,討伐朱儁。
朱儁當初在董卓入京的時候,也在京師為官,朱儁對於董卓擅行廢立之事,也極為不滿,但是因為手中無兵,也對董卓無可奈何,於是在董卓遷都的時候,朱儁主動向董卓請纓,說他願意在遷都之後留守洛陽一帶。
董卓於是就答應了朱儁,讓他留守洛陽,但是朱儁壓根就沒打算效命於董卓,因為洛陽已經被董卓一把火燒毀了,洛陽城中百姓也被董卓給遷到了長安,城池殘破不堪,朱儁便去了中牟一帶駐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