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宋朝大官人》第八百六十五章 通商惠工
  通商,惠工,農呢?士呢?
  凡寫文章,或言治天下,或懷古傷今,或悲春傷秋,再不濟,能寫個通俗易懂的勸農書就算放下身段,平易近人了。

  讀書人不會專門寫工商,就算寫也是襯托士人治國,沒人會把工商當成主題來寫,原因很簡單,他們是永遠的配角。

  但陳初六卻讓手底下的學生,將工商當成主題。還要探討惠工通商,這不是瘋了麽?區區工商,怎麽可以作為文章的主體,他們是治國的根本嗎?不是,那探討他們做什麽?
  哼,你陳初六安的什麽心!你這是要傾覆大宋王朝!

  這種反應有多劇烈,可以參考開—放初期的思想大討論。什麽?你居然想開小賣部!你這是搞複辟!什麽?想養第三隻鴨子?你的資—本尾巴怎麽這麽粗!
  眾人見陳初六鄭重其事讓讀書人拿這個寫文章,無一不感到驚怒,哪怕當初跟隨陳初六的一批“事功”仕人。事功是可以,但事功也要以士為先、以農為本,工商乃是細枝末節,有什麽好說的?

  但看了陳初六對習作的點評之後,這一部分質疑又小了許多,因為陳初六選出來的佳作,是一篇反駁“通商惠工”的文章。文章立意為先,結構、詞句反在其次。也就是說,通過這篇文章,說明陳初六是反對通商惠工的,所以才選了這篇文章。

  而此時,在陽曲縣衙裡,全陽曲縣的裡長、鄉老都聚在這裡,期間還有幾個穿著綢緞富紳,好似鶴立雞群,卻又臉色恭順,坐在那裡低頭喝茶。

  刑學林坐在此處,同大家說笑,自然是他說一句一點也不好笑的笑話,引得眾人哄堂大笑,笑得多了,眾人伸長了脖子往門口看,這貴客怎麽還不來,這笑到什麽時候是個頭,難不成要笑到猴年馬月去?

  陳初六的笑聲傳來,眾人翹首以盼的目光收了回來,只見陳初六身後跟著幾個人,除了陳長水、劉沆、高陽之外,還有兩個十分富態的人。眾人明白,這便是八大家族王、喬、溫、常、曹、張、范、孔之首,王、喬二家的人。

  見了陳初六跟著這兩人來了,眾人都是起身,恭敬有加。陳初六向大家點點頭,隨即開口道:“諸位,剛才本官商議了一下,打算在陽曲設立義倉,名曰惠農商行!”

  在場之人都議論紛紛起來,只見陳初六又道:“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皆以農事為根本,以工商枝末,故而定重農抑商為國策。反觀本府,地瘠而民貧,重農卻難以養民,故設此商行惠助農事,滋養百姓。”

  此言一出,又是一陣討論,但見有個鄉老站起來,搖頭晃腦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惠助農事,當讓官府勸課農桑、與民休息,減少訟事與雜役,讓百姓能安安心心種地。但不知陳大人用商行惠助農事,這不是讓民心浮動,棄農從商嗎?這明明損害了農事,敢問何來惠助?”

  底下的人都心跳加速,看向這個大聲反對的人,心裡想著,等到明年的今天,就去他墳頭割草。再看陳初六臉上,卻沒什麽惱怒,反而笑問道:“這位鄉老,你是哪裡人,姓什麽叫什麽?”

  要記小本本了,陳大人養的三千小鬼,等天一黑,就來要他的命。但那個鄉老,卻是有點骨氣的人,脖子一擰,視死如歸一般道:“老朽叫范昌,隻念過幾年蒙學。”

  “唔,嘗聞下屬之事上也,言切直則不用而身危,不切直則不可以明道,故切直之言,聖人所欲急聞,善佐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陳初六讚賞道:“你直言進諫而非曲意諂從,說明你心裡有百姓,雖有不周之處,也值得鼓勵。來人,賞米一石,肉十斤。”

  聽賞一石米,外加肉十斤,大家頓時又驚又喜,那叫做范昌的老頭,更是懵了,站在原地不敢說話。

  只見陳初六又解釋道:“士農為本,工商為末,惠農商行的成立,不是教大家舍本逐末,而是教大家以枝末反哺根本。這就好比,父親是本,子孫是末,平日裡兒子少吃一口,敬奉給父親先吃,這叫做重本。

  “但二者之間,怎麽能夠舍棄其中一個呢?必然要全都兼顧,可當父親老了之後,吃的也少了,做的也少了,家裡的糧食不就得讓兒子多吃點。唯有這樣,兒子才能多做事賺糧食奉養父親,這就是以枝末反哺根本。”

  “原來如此……”眾人聽了這麽點頭,陳初六這一解釋,用父子比農商,雖然有點牽強,但好歹他們就吃這一套。

  “別駕老爺說的,我等明白了。只不過,這惠農商行怎麽辦,還請別駕老爺明示。”

  “簡單,這惠農商行,原本是義倉,邢學林邢知縣在本官家鄉臨川,就曾試行過一段時日。分為三部分出資,百姓、士紳、官府各出一部分,由士紳管理,也由他們盈利。平日裡,百姓可將自己的糧食,放在義倉之中,賺取息利。也可從義倉之中借出糧食,計息以還。那義倉與惠農商行之間有何不同呢?”

  “不同之處就在於,百姓還借糧不一定要用糧食,而可以用工期。打個比方,借一石糧食,只要在石炭場連續挖十天的石炭就行了。還有不同的地方,那便是這惠農商行,交由本地士紳管理,官府隻做監督之用。所以具體息利幾何,請王、喬二位向大家說明一下吧?”

  下面各鄉的鄉老、裡長紛紛點頭,聽陳初六這幾句話,他們就看到了希望。平日裡,官府也提供借糧種,但用小鬥借出,大鬥歸還,借出來的還是陳糧,經常發不出芽。所以百姓寧可去借高利貸,也不肯找官府借。

  陳初六成立這惠農商行,在義倉的基礎之上,減少了官府的乾預,免得那些橫行霸道的胥吏,又找借口盤剝。這一舉措,使得義倉幾乎成了地方士紳所有。王、喬二人是本地人,他們對待鄉裡,總要比衙門裡的胥吏強得多。

  這一來,百姓借糧的成本略有提高,而義倉自身的盈利也大大提高了,利用義倉還可帶動石炭的發展。總的來說,這仍稱得上一舉多得的。可當王、喬二人站出來談了一會兒之後,在借糧息費的上產生了分歧。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