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宮自昌邑縣出發後,沿途也不斷接到消息。當然,這些得到的消息,主要是徐盛身邊的人送達的。也只有徐盛有渠道,陳宮沒有消息來源。
陳宮得知了南方荊州局勢,得知了黎陽縣局勢,對曹操也漸漸不看好。如今劉梟和曹操對峙,曹操出於下風。一旦等張繡和黃忠再擴大戰果,甚至張繡拿下了劉表後,一旦張繡和劉梟匯合,大軍聯合出兵,曹操必敗無疑。
可以說,如今曹操已經站在懸崖邊。
更何況還有他的致命一擊。
一旦他說服了張邈,曹操更加會兵敗如山倒。
當陳宮抵達陳留縣後,便悄然進入縣城,來到郡守府外,派人遞上了帖子求見。張邈作為陳留太守,一直坐鎮陳留縣。他本就是有些尷尬的地位,所以在陳留縣兢兢業業,努力為曹操周轉糧食,避免讓曹操生厭。
一旦曹操將他交給袁紹,他就沒有活路了。
他得知陳宮求見,連忙將陳宮請入。
書房內,張邈、陳宮和徐盛賓主落座。張邈不認識徐盛,但眼看陳宮對待徐盛的態度,便知道來人身份不簡單,但也沒有詢問徐盛身份。
不過,張邈屏退了左右。
書房中,只有三人。
張邈問道:“公台兄,你怎麽突然來了陳留縣?難道是陛下召見。”
陳宮道:“陛下不曾召見。”
張邈面色一沉,說道:“陛下不曾召見,你卻離開昌邑縣,悄然到了我這陳留縣。這是戰爭前線,陛下就在邊境和漢軍對峙。你到了這裡,一旦被陛下的人發現行蹤,必定獲罪於陛下的。”
陳宮微笑道:“孟卓賢弟不必擔憂,我悄然而來,沒有人知道。”
張邈道:“你所為何來?”
陳宮正色道:“為賢弟的性命而來。”
“怎麽說?”
張邈心中驟然一緊。
他和陳宮本就是舊識,是知己好友。兩人的關系,陳宮不至於恐嚇他。
陳宮說道:“我在昌邑縣內,雖然已經不曾參與朝政大事,也接觸不到多少核心機密。但我得到一則消息,陛下因並州郭汜不出兵,荊州劉表兵敗顯現頹勢,而陛下無法逆轉局勢,便已經向袁紹求助。”
張邈聞言,心頭咯噔一下,問道:“此事當真?”
“自然是真!”
陳宮說道:“賢弟認為,我會欺騙你嗎?再者,這樣的消息,你只要稍微派人查探消息,就能知道,所以沒有騙你的必要。”
張邈連忙擺手道:“兄長誤會了,不是說你騙我,是此事事關重大。”
陳宮正色道:“陛下建國稱帝,和袁紹平起平坐,不會涉及到你,所以你在陛下麾下,是安全的。但如今陛下陷入困境,有求於袁紹。而袁紹心心念念,想要你的性命。試問這個時候,袁紹會怎麽給陛下提條件呢?”
張邈心頭咯噔一下。
誠如陳宮所言,袁紹心心念念讓曹操殺他,以往的時候,曹操駁斥了袁紹的人,拒絕了袁紹的要求。但事到如今,曹操都自身難保,需要袁紹的幫助,還能拒絕袁紹嗎?
一方面是魏國前途,一方面是張邈性命。
這不是難選擇的事情。
張邈深吸口氣,道:“兄長來告訴我這些,恐怕也不僅僅是傳信那麽簡單。兄長悄然來陳留縣,不止告訴我消息那麽簡單吧。”
陳宮這便擺手指向徐盛,道:“賢弟,此人名叫徐盛,自長安而來。”
張邈驟然瞪大眼睛。
自長安而來。
他登時就明白了過來,徐盛必定是劉梟的人。最關鍵的是,如今陳宮都隨徐盛一起來,明顯陳宮已經歸順了劉梟,否則不會和徐盛一起來的。
張邈說道:“公台兄,你……”
他話一開口,就被陳宮直接打斷,說道:“不錯,我已經歸順了大漢。賢弟,你還記得當初我們擁立曹操時的情景嗎?”
“當時的曹操,不過是一郡太守,甚至處處掣肘。”
“是你、我、鮑信等人,說服了兗州士人,讓所有人一起擁立曹操。最終,才有了這大魏國的天下。可曹操呢?一上位便祭起屠刀,殺了無數兗州士人。”
“但凡和曹操有不同意見的,都被屠戮了。”
“邊讓就因為喝罵了幾句,就被殺死。”
“這朝廷當中,都會有禦史勸諫,都會有言官存在。朝廷都允許言官諫言天子,卻不允許在野的賢人說話,這是什麽道理?”
陳宮強勢道:“這樣的君王,要來何用?”
頓了頓,陳宮繼續道:“賢弟,我已經歸順了大漢,這一次來便是希望你,也能隨我一起。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你曾經為曹操立下汗馬功勞,可依舊是陳留太守,不曾有半分提拔。就算是論功行賞,不論功勞論苦勞,你也有付出啊。再者,你如今是砧板上的魚肉,你心甘情願被交給袁紹嗎?”
張邈搖頭道:“我自是不甘願的。”
陳宮道:“賢弟現在有兩個選擇。”
張邈道:“哪兩個選擇?”
陳宮說道:“第一,將我和徐盛捉拿了,然後交給曹操。有此功勞,即使袁紹提出條件,曹操或許不會殺你,畢竟你是功臣;第二,賢弟隨我一起,歸順大漢,為天子效力。”
張邈道:“我與公台兄相交莫逆,怎麽可能出賣你,這是斷然不可能的事情。”
陳宮道:“這麽說,賢弟願意歸順大漢了?”
張邈歎息道:“如今的我,還有選擇嗎?不論是我自身情況,亦或是當今的戰場局勢,都是大漢佔據絕對優勢。歸順大漢,我願意。”
徐盛道:“陛下得張太守相助,破曹操便易如反掌了。”
張邈道:“徐大人謬讚了。”
旋即,張邈又看向陳宮,問道:“公台兄,如今我歸順大漢,你認為要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的幫助大漢取勝。”
“此事易耳!”
陳宮微微一笑,當即便闡述了他的計策。
有張邈作為內應,接下來的計劃,便無比容易了。
張邈聽完後,也不反對,而是看向徐盛,征求徐盛的意見。徐盛也讚同陳宮的計策,便說道:“就依照陳先生的計策,我立刻撰寫書信一封,送給陛下,請陛下調兵配合。”
三人都忙碌起來,為接下來的大戰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