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園裡王爺處變不驚,沈府上下卻都嚇壞了,瞧著王府小公子在侍衛懷中咯咯的笑,一個個都瞠目結舌。 這沈府主人四十來歲,山西人氏,在江南商會裡算是數得著的人物,更是中北亞公司的大股東。
這樣的大人物在遼王馬城面前,同樣是誠惶誠恐的,話到嘴邊卻幾次糾結,終究還是攥了攥拳頭下了決心。
“殿下,這……”
馬城瞧著他說話支支吾吾,便溫和道:“主人有話,但說無妨。”
沈先生這才一咬牙,叫下人將一副字帖呈了上來,細看這幅字帖十分潦草,筆力幼稚,一看便知是出自孩童之手。
“殿下恕罪,小兒拙作怕是汙了殿下的眼,慚愧,慚愧。”
馬城自然便心中 有數了,這位主人家打的什麽算盤呐,好不容易逮著這樣的好機會,他想把家中幼子塞進王府籌辦的學校裡。這個人野心不小,然而馬城卻也不怪罪,馬城反倒很欣賞這樣有野心的人。
看了看,馬城笑道:“這字是寫得差了點,還得練。”
沈先生額頭上便冒了汗,很快他發現王爺眉頭舒展開來,眉鋒不時一挑,似有讚賞之意。
將這篇一百多字的字帖看了,看了兩遍,抬眼便瞧著沈家人道:“立意卻是不俗,不錯。”
沈先生便松了口氣,忙道:“在下鬥膽,請殿下隨我來。”
馬城也不在意便施施然起身,跟在主人家身後,進到右起第二座院子,有幾個下人在收拾屋子,見到老爺王爺走了進來,慌忙拜倒。沈先生喜不自勝,請王爺在一張高靠背竹椅上坐下,面前有凳子,他卻沒敢坐,在一旁恭恭敬敬侍立。
“來呀,去把小少爺帶來。”
不久便有一個規規矩矩的七八歲童子,被下人領著走進來,規規矩矩的給大人行禮,行為舉止之間處處都透著規矩。守的了規矩,又有野心,這是個什麽樣的人家,這便是大明特色的巨賈豪商,可也是知書達理的好人家。
然而讀書人自古便瞧不起商人,確切的說,讀書人瞧不起天下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瞧瞧這話有多自戀。讀書人一邊吃著農民種出來的糧食,一邊享受商人帶來的繁華,又一邊看不起,甚至不屑,隻認為自己這些讀聖賢書的人高人一等,這豈不是矯情。
歷史上有一個讀書人,從來不說錢之一字,他認為那是只有渾身銅臭味的商人才能說的,說了就會汙了口,有一天,別人在他睡覺的地方,都掛滿了銅錢,第二天一早起來,這個讀書人看到這一幕,直說讓下人把這些阿賭物扔了,還是沒說一個錢字,別人佩服的不行。
這樣的讀書人,認為說一個錢字就會汙口,百姓要是指望這樣的人高中進士,來管理他們,真可謂是悲哀。讀書讀到這個地步,也算是把讀書人的路都走絕了,矯情到精神病的地步了。
更自戀的是賞花不說賞花,非說是在觀美人,這矯情中已經摻雜進去了濫情,大明帝國的文士還真就這樣,並對同樣賞花的商人一臉的蔑視。憑什麽啊,這不是簡單的士農工商等級差異。
它讓《金瓶梅》中的山東商人西門慶,在心靈深處,暗生不少自卑。
以致於教育自己短命兒子時說:“兒,你長大來還掙個文官。不要學你家老子做個西班出身,雖有興頭,卻沒十分尊重。”
西門慶還是個武職官員,只因不是文職,尚且如此,若是一純商人,內心的創傷真想像不出有多大。好在大明帝國中興之後,社會正在發生巨變,僭越幾近常態,商人階層迅速崛起。
過去大明朝廷不讓商人穿綾羅,現在沒人管了,金錢一天天靠近社會的軸心。然而商人掌握了權力之後,就真的全身銅臭麽,這倒未必吧,起碼開城十年的大明商人還是知書達理的,大部分都憂國憂民的。
再說這沈園內宅,瞧著面前錦衣玉食的稚齡沈家子,馬城便和聲問道:“我來問你,你為何讀書?”
那沈家子竟不認生,朗聲道:“學生讀書是為明理,追慕先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馬城微微一笑,便正色道:“說實話!”
他這一瞪眼,威嚴自然的散發了出來,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哪裡招架的住。
一哆嗦,小孩子說實話了:“學生要進王府學校,我要做帝國總理!”
這話一說出來,一旁沈家人嚇的魂魄都飛了,冷汗,熱汗從沈先生額頭上直往外冒,恨不得衝過去堵上孩子的嘴。這孩子瞎說的什麽呀,讀書自然是為了陶冶情操,是仰慕先賢……是為了救國救民,報銷朝廷呀。這是斯文掃地大不敬呀,哪有人直說讀書是為了做官的,他還要做帝國總理。
“哈哈,哈哈!”
沈家人戰戰兢兢的肅立著,馬城卻哈哈大笑了起來,意極暢快,卻不料一個七歲童子,將中華上國那幫矯情的讀書人,給扒皮拆骨了。讀書不為做官,那不是矯情又是什麽呐。
一旁沈先生嚇壞了,慌忙辯解:“王爺恕罪,恕罪。”
馬城竟暢快笑道:“童言無忌,何罪之有?”
笑了一陣,馬城便又溫言道:“”我再問你,你做官為了是什麽?”
目光炯炯,直刺人心,那童子便有些慌張了,慌忙道:“我還沒想好。”
“哈哈!”
馬城喜愛這沈家子的聰穎,便起身將他抱了起來,笑著道:“你且記住了,人非聖賢,孰能無欲。”
“做官也好,做人也罷,在於取舍而已。”
沈家子被他抱著,忙朗聲道:”學生記住了。”
“好好,乖,你這個學生,我收下了。”
此言一出,沈家人便如同吃了一顆定心丸,七上八下的心終於踏實了,人人喜形於色,趕忙去安排酒宴不提。
馬城抱著沈家子往外走,扔笑意盈盈:“人生有度,取舍有道,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風波驟起而泰然處之。古之義士,大義之所在,敢舍生而取義,這也是取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