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大軍閥》第128章 華歆張紘的選擇
  “子揚先生大名,吾可是久仰多時,今日一見,果然風采逼人啊。”

  對於淮南劉曄、劉子揚這個人,陸信還真是不陌生。

  這個人好謀善斷,人稱佐世之才。

  對於人心的揣摩,這人絕對爐火純青。而且此人頗具膽識,少年時代便敢於手刃家中作惡的奴才。

  “明公何已知我?”劉曄見陸信這話並非虛言,不由好奇的問道。

  “公佐世之才也。吾豈有不知之理?自是吾頗為好奇,許子將誣我乃亂漢之賊,如今更是勾連劉使君,公然揮兵討伐,想要致我與死地。不知子揚為何又要投奔與我?”

  陸信可是知道劉曄這個人,歷史上可是曹操手下的謀士,孫策開拓江東時,數次招攬他,都被他婉拒,可見這個人是個有主見,而善於擇主而事之人。

  “許子將聲名播於四海,確實頗有識人之明,然此人非乾大事之人,不足以論大事。”

  劉曄對於許劭,之前也是頗為敬重,故許劭避禍九江時,他特意登門拜訪,二人有過一番長談。

  由於劉曄出身漢室皇室後裔,雖然如今家道沒落,但畢竟家世擺在那裡,許劭那有色眼睛,自是沒敢輕視劉曄。

  而劉曄有善於揣摩人心,加上劉曄也確實胸有韜略,能力出眾,二人一番交談,在劉曄的恭維下,許劭隨後便給劉曄做了一個佐世之才的評價。

  雖然許劭對劉曄的評價頗高,但劉曄卻對許劭的評價並不高,在他看來這個人誇誇其談,憑借自己的名聲,以自己喜好、身份貴賤,來憑借一個人的能力,這本來就屬於又失偏頗。

  故劉曄這次在陸信發出招賢令之後,他便從成德老家趕到了壽春,在壽春走訪觀察了多日,他見壽春雖然剛經歷戰亂。

  但城中百姓安居樂業,秩序井然,官兵軍紀嚴明,進出城門的百姓,沒有一人受到官兵的責難,這樣的情況,在當下絕對是很難得一見的。

  劉曄作為一個聰明人,心中自然有自己的一杆秤,在意識到陸信的不簡單後,他隨即去拜訪了徐晃,通過徐晃的引薦,進而來到了陸信面前。

  “明公用兵如神,一戰下九江郡。招賢納士,不拘一格錄用人才,足見明公心胸之開闊,吾料劉繇絕非明公的對手,今後這揚州六郡,定將盡歸明公麾下。”

  “吾雖不才,不能雪中送炭,然錦上添花,還是能夠辦到的。”

  劉曄這一番話,絕非奉承之意,恰恰是他此刻內心的寫照。

  如今這大漢大廈將傾,揚州雖然看似偏僻,然卻民豐物足,在劉曄看來,只要有一雄主坐鎮,進可問鼎中原,退可偏安一隅,實乃成就一番大業寶地。

  而陸信年紀輕輕,卻是久經沙場,可見此人具備名將潛質。

  從陸信先取壽春,劉曄更是看出陸信的戰略目光,壽春作為淮河中遊最大的城池,他不單單是一座繁榮的城池,還具備重要的戰略作用。

  拿下壽春,控制九江全郡,就意味著陸信掌握了揚州地利優勢,從壽春往南,一馬平川,無論是丹陽還是廬江都將暴露在陸信的兵鋒之下。

  也只有長江以南的吳郡、會稽亦或者江東的豫章,尚有長江作為屏障。

  “哈哈,子揚先生請上座。”陸信對於劉曄的回答,顯然是滿意的,當下執其手請他左在自己的左手上首。

  “敢問子揚先生,你認為我軍下一步該怎麽辦?”陸信雖然心中已經有了計劃,但還是想考驗一下劉曄,當然也印證一下是不是自己與他是否想到一塊了。

  “以明公目前的態勢,吾以為當直取合淝,再揮兵攻打歷陽,拿下歷陽,明公當上表朝廷,請授揚州牧,如此則名正言順,控制揚州六郡,徐圖大事。”

  劉曄確實胸有韜略,所獻之策,可謂與陸信不謀而合。

  若不是看中揚州牧一職,陸信豈會自己不領九江郡太守,而委任徐晃擔任?
  “子揚所需甚善。”陸信欣然一笑,起身鄭重的一拜,道:“不知子揚先生,可願意擔任吾帳下議曹從事一職。”

  “承蒙明公恩愛,敢不效犬馬之勞。”劉曄連忙起身,拱手作揖回禮道:“主公在上,請受卑職一拜。”

  “子揚快快請起,今後就是一家人,無需如此多禮。”陸信欣然的上前扶起劉曄。

  自從劉曄投奔陸信的消息在九江各郡縣傳開之後,九江郡治下各縣原本觀望的士人集團,紛紛投到陸信帳下。

  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尤其是有能力的讀書人,還真的是全部掌握在了世家大族之中。

  平民之中要想誕生有學識,有能力的人,則是少之又少。

  之所以會這樣,還是因為他們缺乏接受教育的門路,要知道這個時代因為紙張的問題,文化傳播困難,書簡實際上都掌握在那些大家族之中。

  劉曄在淮南一地,絕對是響當當的名士,可以說是標杆式的人物,加上許劭評介他是佐世之才後,他的名聲更是大噪。

  之前揚州牧劉繇也招攬過劉曄,但劉曄卻以家母身體抱恙,需要贍養老母為由而婉拒了劉繇。

  但這次劉曄卻主動投奔到了陸信帳下,這在明眼人眼中,自是很明顯的信號,那就是劉曄看好陸信,而不看好劉繇。

  而這個時候,出征陰陵的趙雲、張郃在安頓陰陵後,也隨軍撤回了壽春。

  至於陰陵城,則由九江郡守徐晃分撥部下駐防。

  這次陰陵縣令之所以這麽快投降,跟兩個人分不開關系。

  一個是平原高唐人氏華歆,華子魚。華歆本是朝中尚書郎,何進、十常侍之亂時,他發現局勢不定,遂攜帶家人躲避到了九江郡。

  在得知九江太守劉邈戰死,壽春淪陷的消息後,面對趙雲、張郃率領兵馬圍城而來時,華歆便主動勸說了陰陵縣令許恪,以及九江長史周鵠選擇了開門投降,以保全城中百姓。

  華歆與縣令許恪本是同鄉,許恪向來敬重華歆才學,對於華歆之言,可謂言聽計從。

  而九江長史周鵠,則主要是另外一個說服的。

  這人便是廣陵人氏張紘,張子綱。

  張紘少年時代便拜在朝中博士韓宗門下學習《易經》《尚書》,後來又跟外黃經學大師濮陽闓學習《韓詩》、《禮記》和《左氏春秋》。

  因為學業有成,他的名聲傳至京師,當時的大將軍何進,都先後數次禮聘他入朝為官,但張紘皆以學識不足為由而拒絕了。

  此番他遊歷九江郡,恰遇趙雲圍城,心知陸信兵鋒正盛的張紘,遂主動勸說曾經與他有過同窗之誼的周鵠,主動打開城門歸降。

  鑒於張紘、華歆二人的功勞,趙雲、張郃二人皆深知陸信對於讀書人的敬重禮遇,故把二人請到了壽春。

  “今日得見二位賢士,實是吾之大幸也。”陸信先一步接到趙雲送來的消息,得知張紘、華歆隨軍來到了壽春時,早早便來到了城門口迎候。

  面對陸信的大禮相待,華歆表現得很客氣,淡淡的態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感。

  張紘則是態度和善,顯然對於陸信他的感官並不壞。

  “安風候客氣了,吾不過鄉野閑人,當不得明公如此厚愛。”一身華服,頭戴高冠的華歆,身形修長,面白無須,看起來頗為倨傲冷淡。

  說起來華歆第一次見陸信,按理來說不該如此冷淡,但實際上華歆早在兩年前,就從潁川荀攸口中,得知陸信之名。

  當時陸信出征汝南黃巾,路過潁川時,荀氏一族的荀彧便拜訪過陸信,當時的荀彧在見過陸信之後,曾對陸信有過評介。

  荀彧當時的評介是:陸信此人無視禮法,爭勇好鬥,乃當時勇將也。

  勇將說白了就是莽夫嘛,荀彧可是當世的王佐之才,既然他評價陸信只是勇將,那麽也就斷了大多數的對他的好感。

  華歆這個人向來心懷大志,立志輔佐明主成就一番偉業,所以對於陸信這樣莽夫,自然不會存有效力的念頭。

  事實上陸信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的能力和實力,也確實是一個敢打敢拚的形象,至少跟華歆眼中的明主,還是有不小差距的。

  “哈哈,子魚先生過謙了。”

  陸信倒也沒有介意華歆的冷淡,禮賢下士嘛,就是要一個姿態,至於人家接不接受,他自是管不了。

  “子綱先生,這一路吾手下的將士,沒有怠慢先生吧?”陸信見張紘態度謙和,自是與之攀談了起來。

  “子龍將軍治軍有方,照顧的十分周到,吾很滿意。”張紘實話實說道,說實在這一路趙雲、張郃表現出來的熱情,以及不凡的氣度,他還是很佩服的。

  他不同於華歆,對陸信有偏見,其次張紘是廣陵人,出於鄉結情節,他自是更希望留在徐揚一帶為官效力。

  事實上這就是張紘和華歆二人對陸信態度不一的根本原因。

  華歆是平原國高唐人,屬於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所以他自是更希望效忠北方的勢力。

  華歆在壽春住了一個晚上,便向陸信提出了告辭,陸信雖然極力挽留,但華歆卻不為所動。

  陸信也明白強扭的瓜不甜,最後結了一個善緣,給華歆安排了一輛騾車,送了他五十金,作為北上盤纏。

  華歆畢竟是入朝當過尚書郎,又是當今名士,陸信這般禮遇他,也是為自己賺取名聲,畢竟一個仁義善施的好名聲傳出去,雖說會浪費一些錢財,但也會贏得一個好名聲。

  歷史上劉備不就是有個仁義名聲嘛,以至於他落魄走到哪裡,諸侯們都對他禮遇有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