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重返大隋》501.第501章 爆菊花
  (感謝唐屍不擺手、亂武三國的支持,謝謝!召喚月票!)

  易風在大明宮大擺宴席。

  “這場酒宴,原本應當等到拿下長安的時候再擺的。可是大家都等不及了,大家都非常高興,說實話,我也一樣非常高興。北伐戰事,雖然最後因為楊秀逆賊而未能競全功,可我們依然取得了大捷。四十萬突厥南下,最後撤回草原的不過五六萬殘兵敗將而已。可以說,這一戰,打出了我們大隋的氣勢,打出了我們漢人的風采,這一戰,也打出了二十年的北疆太平。若非楊秀逆賊作亂,我們現在甚至已經橫掃草原,威震漠北西域,徹底的結束突厥人了。雖然有些遺憾,可北伐將士們的功勞卻沒有打折扣,有功則賞,朝廷的賞賜也不會打折扣。今天這個酒宴,既是對北伐將士們的慶功宴,也是給討逆將士們的祝行酒。突厥已經被我們英勇的將士們擊敗了,現在,我們回師中原,討伐楊秀楊廣二逆,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來,端起酒杯,大家滿飲此杯,為大隋賀!”

  “為大隋賀,為陛下,為殿下賀!”百官紛紛舉杯。

  易風一口飲盡杯中酒,重又坐下,紅拂又為易風倒了一杯紅酒。

  高熲說,殿下下一步,是不是就要南下?

  高熲說話的時候,易風微微笑著,他覺得高熲很急著回關中,他先前已經與高熲私下溝通過,表示接下來就是把朝廷移往洛陽,定洛陽為東都。當時高熲並沒有反對,可這個時候高熲卻又說南下,不是說南下洛陽,而是隻說南下,明顯是想舊事重提,再說進關之事。易風就想,也許是自己動作頻頻,讓高熲感覺到了嚴重的危機感了。昨天,易風新建了一個翰林學士院,又建了一個監察院。翰林學士院其實就是把原來太孫府的學士、舍人等這些學士才子們,給換了一個新地方。當然,易風也不會吃飽了沒事乾折騰一個翰林院出來。翰林學士院的建立,當然是有重要作用的。

  隋三省六部製,尚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門下省則是審議機構,負責審核封駁政令詔書。而內史省則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三省本來是各有職守,相互製約,比起前代,這種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相權一分為三,增強了君權。不過開國之初設立的這個制度,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也有些走樣。本來因當是最重要的決策和審議機構,門下省和內史省,卻因為尚書省長期以來的不斷增權,最後根本難以製約到尚書省,甚至成了尚書省的附屬機構,三省分權,實際上成了尚書省一家獨大。

  高熲原來是尚書省左仆射,現在則是尚書令,更進一步,在太原朝廷中威望更高,門下與內史二省長官副官基本上也都是高熲的人。其中負責起草詔書的本是內史省內史舍人的專職,可現在內史省都基本上是高熲的附屬機構了,易風肯定用之不便了。而易風現在也不想馬上動三省,因此便直接設立一個翰林學士院,表面上自然是對原來太孫府的學士舍人們的一個優賞寵信,實際上卻是賦予翰林學士們草擬機密詔製的重權。設立翰林學士院後,內史省草詔的權利便一分為二,內史省保留了起草一般臣工的任免以及例行的公告權,稱為外製。而翰林學士則專門負責起草任免將相大臣、宣布大赫、號令征伐等有關軍國大事的詔製,稱為內製。這樣一來,易風這個監國攝政太子,監國攝政之時,許多得要的詔令就根本不須經過內史省了。

  至於監察院嘛,不過就是特科、軍情處、統計局和三支特種部隊的上級統領機關。但監察院雖然統領下面這三個情報部門和三個特種部隊,但也久久是做為一個協調各機構信息,並向易風匯報以及作為情報顧問的機構,監察院的長官並不對下面的這些機構有直接的調派權。新設的翰林學士院與監察院並不歸三省管轄,直屬於太子統領,高熲這個尚書令也管不著。

  現在高熲等舊黨表面上很是安靜,但易風相信,高熲等人肯定也是不甘心就這樣被甩出權利中心的。

  “南下是必須的,不過我打算分兵兩路,一路由賀若元帥統討逆先鋒軍打回關中去,太原朝廷其它官員隨我統領北衙兵馬前往洛陽,定洛陽為東都,以洛陽為討逆大本營,待收復長安後,再還都大興。我這樣考慮,也是有許多因素的,楊秀據關中,雖弑君篡位的叛逆,可關中四塞,極為險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攻的下的。此二,楊秀之外還有一個楊廣妄自稱帝,因此待我們南下洛陽之後,還可以就近調派兵馬南攻揚州。從另一方面來講,咱們也可以先讓楊秀和楊廣拚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先,再把他們一起收拾了。有個剛收到的消息,還沒有來的及通知大家,不久前,楊廣的偽太子楊昭,率五萬益州軍至劍門關,欲直攻散關,以配合楊廣對武關的進攻。結果,劍門關守將詐向楊昭效忠,誘楊昭入關後將其殺死,如今劍門關守將梁風已經接管了那五萬益州軍,轉頭殺向了荊州江陵,相當的讓人意料之外啊。據說楊廣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直接吐血昏倒,昏迷了半天之後醒來,立即就改變了進軍方向,不再往襄陽行軍,而是繼續逆江而上,趕往江陵,並召楊弘率荊州兵一起,誓要滅掉梁剛。”

  “哦,居然還有這樣的事情,確實是個好消息啊。”高熲聽到這消息,也不由的是連連點頭。沒有人把楊秀放在眼裡,都認為他不過是一隻蹦達不了幾天的秋後螞蚱,太原朝廷的敵人應當是楊廣。現在楊廣遭此重創,大家都很高興。

  易風倒是重視起了楊秀,雖然劍門關這一出,更多的是楊昭的沒經驗,輕敵大意,並不能就說楊秀如何了得。但楊秀用這樣一個陰招殺了楊昭後,立即把五萬益州兵控制到手後,並沒有把這些兵調到關中去,也沒有讓他們回守益州,卻讓他們殺向荊州江陵,這就不簡單了。楊廣本來還打算二十萬兵馬,兵分兩路進攻關中,現在楊秀先破了楊廣一路大軍,然後再把這路大軍調回頭,進攻江陵去了。迫使楊廣不得不放棄立即進攻關中,而是先去迎戰這支兵馬,這等於楊秀一下子把戰場從關中門口調到了荊州去了。

  “楊廣未戰先敗一陣,現在又反被楊秀打到了家門口,這正是我們的大好機會。我打算立即南下洛陽,然後兵發揚州,揚州是楊廣的大本營,是他的根基,丟了揚州,楊廣離敗亡也就不遠了。”易風是堅定的要先乾楊廣,而且不是打正面戰,而是去抄他的後院老巢。畢竟關中向來天下中心,不但關城險固,而且各方力量匯集,肯定不好打。而江淮就不一樣了,防禦等本就不如關中,而楊廣又帶著十萬大軍西進,這個時候抄後路正合適。

  易風理由如此充足,高熲原本還想在今天的宴席上借題發揮,卻是已經沒有了合適的機會,隻得按下不提。

  酒宴繼續,南下洛陽之事也算正式決定。

  宴席上,皇帝楊勇依然沒有出席,實在是楊勇沒有臉過來,他知道他就是來了,主角也不會是他,反而只能丟臉,乾脆就稱病不來。易風對此也是樂見其成,連派個人再請一次都懶得,楊勇不來,大家都自在,他一來,氣氛肯定不好。

  楊勇沒來沒關系,反正易風要用他句號的時候直接拿來就是,也沒有人能反對。今日酒宴之上,易風就又直接推出了兩條詔令,直接經翰林學士院草擬的第一條重要的詔令。

  絲毫沒有經過內史省,也沒有經過門下省審議,更沒有報知尚書省高潁。

  易風讓翰林學士院草詔,給北伐有功將士們論功行賞,不論是中路軍還是西路軍東路軍,全都頒賞,並且論功之時加功一等。高熲賀若弼韓僧壽等都有大功,另外東路軍的李靖高甲竇建德等也都是大功,西路方面,也給楊素史萬歲韓洪等記下大功。所有有功將士皆論功行賞,升官的升官,賜爵的賜爵,賞錢的賞錢,對於許多有功的無品階士兵們,易風特別下令,給他們授勳。

  授勳分為授予勳章勳刀以及授予勳官。

  並特別規定,凡獲勳者都享有一定特權。

  易風給這些立功將士們的獲勳特權主要有五條,受勳者可以在官府授田之外,另外依勳級得到額外授予的勳田。所得勳田數量按受勳的品級授予,十二轉勳官,最高者十二轉授勳田三千畝,最低者勳一轉授田五十畝。這個勳田是不在均田數量之內的,雖然這些勳田也需要交糧,但卻屬於私人所有,身死不交,可以傳給子孫。勳田不能疊加,如果勳級提升,那麽勳田隻補足提升勳階後最高能得到的勳田數量。易風在授勳的詔令中規定,凡在此次北伐中立功者都能授勳,按相應的勳轉數授予相應的勳田。

  這是對於北伐將士們最好的獎賞,也是易風用來收買將士們最有力的手段。

  授了勳,不但能得到均田之所的勳田,還擁有在刑法上和職事官一樣的待遇。其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孫犯流罪以下,可以“減刑一等”;勳官本人還有利用勳級贖刑的官當權,“若用官當徙者,職事每階各為一官,勳官即從各為一官,先以高者當,次以勳官當。

  其三,獲勳者,還有了充當吏胥的資格,在選拔州縣的倉督、市令、選任裡正和縣錄事之時,以及選定渠長和鬥門長時,有勳者都優先選用。雖然吏胥只是不入流,但直接擁有充任的資格,也是一種不錯的特權。

  其四,勳官子弟有優先加入軍中的權利,有充任吏胥的資格。

  其五,朝廷法律上禁止白丁重婚納妾,除非是到了一定年齡,且又無子的方可納妾。而勳官,則享有納妾特別。

  雖然易風給的勳官特權並不如明清時代生員免役等特權,可這些也都算是很實在的特權,有不少的吸引力,哪怕易風規定勳官並沒有俸祿,官員獲勳者,都得是有職事官,才按散階官品給俸祿。

  勳官無所謂官員還是百姓或者是將士,都可以授予,主要是國家酬賞。歷史上,李淵起兵之後,那叫一個濫賞,他從太原進兵關中的一路上,見人就賞,動不動就成百數千的賞賜勳官,據說最多的時候一天賞賜了幾千個人賞官。可李淵也還比不上李世民,李世民後來征遼還朝,直接下詔,所有渡海征遼的將士都賜勳一轉,而當時隨李世民征遼的有十萬兵馬,一次賜勳十萬。而到了唐玄宗時,天下勳官更是達到了五十萬之眾。

  現在易風也直接把勳官這個大殺器拿了出來,按預計,五十萬北伐大軍,立下功勞能夠有獲勳資格的同樣有數萬之眾,易風毫不小氣的揮手同意了。反正到時平定叛亂之後,到時把那些站錯隊的家夥田產收回國有,就立馬能彌補勳官賜下的這些勳田了。

  給北伐有功將士頒勳賜勳之後,易風第二道詔書是給百姓均田。所有天下無地的百姓,只要願意遷到代北、幽燕,以及塞上、奚境、遼西一帶去的,朝廷立即給授田,每丁百畝,有幾丁就授幾百畝。同時遷到了北方後,朝廷還會給他們無息貸款,借給耕牛種子,以及前三年免賦等等好處,以吸引中原的百姓前往北疆開墾土地,移民充邊。這也是一個很惠民的詔令,畢竟人口越來越多,田地卻不會變多,中原地區已經很難有空余的田了,地主豪強們的兼並,人口的增多,導致了許多人無田可耕,這樣下去,失地農民增多必然就會導致貧富兩極的嚴重分化,隨之而來的就是社會矛盾的大量激增。而移民充邊,均田墾荒,算是不錯的一種解決方法。尤其是在如今朝廷剛大敗了突厥之後,北方邊疆可以說二十年都不會有大的動蕩,對百姓來說,這是一個很有誘惑力的出路,特別是那些兄弟子弟多的,官府分不到田,家裡也分不到田,那麽離家去邊關,自然是個出路。何況易風還承諾給他們提供無息貸款,提供種子耕牛,甚至有三年開墾免田賦,這可是實實在在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