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南唐天下》第一百一十章 中國的火銃
  第一百一十章中國的火銃

  在我國明朝開始使用火繩槍的時間和日本差不多,都應是16世紀早期,明朝應比日本更早從葡萄牙引進這種武器。

  但日本由於處於戰國時代這一特殊時代環境,因此自1534年引進火繩槍後,便迅速推廣。由於戰爭的需要,火繩槍在日本不斷改進生產工藝,因此實際上日本的鐵炮製造技術後來居上,16世紀後期便在某些地方超越了西方。

  中國雖然引進較早,但是沒有迅速發展。直到當時不斷擄掠沿海的倭寇用上了火繩槍,明朝軍隊才開始批量裝備以之對抗。當時正值戚繼光抗倭,戚繼光對火繩槍的威力評價很高,認為這是殺敵最有效的兵器。

  從元朝開始,中國便有筒形發射式火器,稱之為火銃、突火槍,但性能並不是太好。到了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在朱紈領導的“雙嶼大捷”中,明軍打敗了葡萄牙人與倭寇聯軍,並俘獲了一些善於製造火繩槍的日本工匠及槍支。

  後有馬憲、李槐等人學習製造火槍的方法,並加以研究和改進,終於在十年後造出了?“鳥嘴銃”,簡稱為鳥銃。?鳥銃槍管用熟鐵打造,長約112~150厘米,重約5~6公斤,有準星、照門,安裝木托之上。銃口長出木托二寸,托後七寸向下彎曲,通條一根別再托上,重三兩,另有火繩。

  每次發射時裝火藥三錢,鉛彈重三錢。它的口徑在9~13毫米之間,射程可達300米左右,鳥銃與同時期其他火槍相比,有身管長、口徑小、重量輕,便於使用等特點。並且由於槍管長且直,所以較易打準;前手拿銃腹,所以發射時火藥不會奪手;雙手俱托銃身,所以瞄準精確;並且使用龍頭類火繩發火機,所以不用考慮火繩是否熄滅。

  戚繼光到達薊鎮之後,發現薊鎮武器樣樣不行,“不知較量異用之術”,見蒙古騎兵使用弓箭,明朝守備軍也用弓箭。但蒙古騎兵自幼學習騎射,弓長矢重,明軍豈是對手?所以戚繼光開始改善武器裝備,用優於敵人的火器對付敵人弓箭,薊鎮駐軍大量配備鳥銃等火器。

  但當時中國工匠制度有問題,槍管制造的合格率低,發射時經常炸膛,明軍批量訂造的火繩槍有時甚至多數不堪使用。戚繼光對此也是非常遺憾的。這就是明軍火器裝備並不很多

  火繩槍得不到重視的主要原因。戚繼光所發明的“鴛鴦陣”事實上就是一種冷兵器的步兵戰術,同時還發明的一種竹製的怪兵器名字叫“狼筅”,狼筅曾經在元末明初礦工起義軍中有礦工發明,後來戚繼光認為可以用來克制日本刀,用途是克制日本刀的。

  但當時戚繼光等名將對火器的戰術使用也作了很深的研究,可見中國對火器的運用和發展並非不重視,相對於日本隻注重火繩槍一種火器,明朝則是火槍,輕重火炮等多種火器齊頭並進。

  明朝鳥銃的射擊過程,現在看來,是夠麻煩了。據趙士楨的傳授,可分為以下步驟:倒藥(將火藥從藥罐中倒入藥管中,每管藥發射1發彈),裝藥(將火藥從銃口倒入銃膛),壓火(用隨槍的仗裝膛內火藥壓實壓緊),裝彈(取出彈丸裝入銃膛,然後用仗將彈丸壓入火藥中,裝門藥(將發藥罐中的火藥倒入藥室的火門內,把藥室填滿,使之與銃膛內的火藥相連,而後將火門蓋蓋上,以防潮濕),裝火繩(將火繩裝入扳機的龍頭式夾鉗內,準備點火),這時即以準備完畢,射手處於聽命待發狀態。射擊時,需打開火門蓋,點燃火繩,以蹲跪姿或立姿瞄準扣動扳機發射。緊急時也可直接向火門點火不瞄準發射。

  鳥銃存在點火時易受風、雨影響以及點燃火繩時要保留火種和燃著的火繩不能維持較長時間等缺點。薩爾滸之戰時,明軍西路軍在薩爾滸山上見努爾哈赤的八旗軍來攻,即令各隊結營列隊以待。

  當後金軍進至山下時,即刻下令開炮轟擊。戰幕方拉開,雨雪忽止,天降大霧,彌漫山谷,視線不清,咫尺之外,難分敵我。

  明軍個個恐懼,人人心慌,便點燃松枝當火炬。這恰好把自己完全暴露在金軍面前,金軍利用其火光,使用弓箭,箭無虛發,每發必中。

  明軍雖有火光易於點燃火槍,但因在明處,難尋目標,非但未能傷敵,自己反吃大虧。加之黑色火藥懼潮濕,雨雪中使用不便。薩爾滸之戰正好在雨後初晴,濕度最大時,不用火烤乾,便無法射擊。

  所以八旗軍愈戰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營,一舉奪取了薩爾滸山營寨。薩爾滸之戰中,鳥銃(火繩槍)的缺陷暴露無遺。

  至於後來的清朝,由於是馬背民族出生。為保持滿洲弓馬騎射之本的有意抵製火器。康熙年間,有火器專家戴梓發明“連珠銃”,一次裝填之後能貯存彈丸28發,後人有稱為“世界上第一種機關槍”,但卻沒有被普及,戴梓本人更被流放盛京,其發明只能“器藏於家”,逐漸失傳。

  雍正時期,“以滿洲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重新強調刀槍弓箭的作用。乾隆時,更諭令各省督撫“不動聲色,將鳥槍改為弓箭。”最終導致清朝火器技術逐漸地落後於西方,拉開了差距。

  燧石槍是一種槍口裝彈的滑膛燧發式武器。最初的燧石槍是輪式燧石槍,用轉輪同壓在它上面的燧石摩擦發火,以後又出現了幾種利用燧石與鐵砧撞擊迸發火星點燃火藥的撞擊式燧石槍。燧發槍與過去的火繩槍相比,射速快,口徑小,槍射短,重量輕,後坐力小,主要樣式有步兵燧發槍和龍騎兵燧發槍,燧石槍曾在軍隊中使用了約300年。

  1259年,中國就製成了以黑火藥發射子彈的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隨後,又發明了金屬管形射擊武器—火銃,到明代已在軍隊中大量裝備。從槍管後端點火的火門槍發射時非常不便,陰雨天氣時幾乎不能使用.

  14世紀時歐洲也有了從槍管後端火門點火發射的火門槍。15世紀歐洲的火繩槍,從槍口裝入黑火藥和鉛丸,轉動一個杠杆,將用硝酸鉀浸過的陰燃著的火繩頭移近火孔,即可用手點燃火藥發射。

  比較有名的火繩槍是16世紀20年代出現於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槍。這種火槍的口徑在23毫米以內,槍重8-10千克,彈丸重約50克,射程達250米。彈丸用木製的或鐵製的通條從槍口裝填。裝備“穆什克特”火槍的步兵稱為火槍手。由於火繩雨天容易熄滅,夜間容易暴露,這種槍在16世紀後逐漸被燧石槍所代替。

  宋理宗開慶年間,宋軍發明此種管狀火器。以巨竹筒為槍身,內部裝填火藥與子窠--子彈。點燃引線後,火藥噴發,將“子窠”射出,射程遠達150步(約230米)。是世界第一種發射子彈的步槍。發展歷史,中國的早期火槍,在宋朝時就已經出現了,當時叫做“突火槍”,其基本形狀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

  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鐵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彈丸最大射程可達300米,有效射程達100米。

  中國發明的突火槍是所有現代管狀噴射武器的鼻祖。其實大家可能不知道,突火槍的發源地是在古時候的壽春,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省壽縣,這是一個文化古城,曾是四朝古都,就是在這裡有人發明了突火槍。

  據歷史記載,突火槍,據《宋史·兵志》載:開慶元年“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余步。

  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威力、射程加大,兩且增加了“子窠”。這“子窠”就是最原始的子彈,可在火藥噴發時,將子窠發出,打向目標。

  突火槍的出現無疑是火器發展中的又一重大進步,這種火器中的子窠大約是用瓷片、碎鐵、石子之類組成,是後世各種管狀類火器中彈丸的先河。

  傳入西方時間,1260年蒙古帝國的軍隊在敘利亞作戰中被擊潰,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藥武器,從而掌握火藥武器的製造和使用。阿拉伯人與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藥兵器,例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時就使用過火藥兵器。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歐洲人逐步掌握了製造火藥和火藥兵器的技術。

  本文來自看書罓小說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