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日本戰國走一遭》第522章 21.舊年開拓濱松意
  第522章 21.舊年開拓濱松意
  我們不妨梳理一下自小平太創業以來,開始辦理的手工業作坊。

  最早的鑄幣所,每月可出一千二百貫,幣材、燃料、人工等需要耗費二百貫,主要由於不產銅,無法擴大規模。

  然後是木蠟作坊,月產十五萬支,每支七錢,合計一千零五十貫,工本約在百貫。

  鐵炮工坊,月產馬上短筒可達五十余支,普通的鐵炮則為三十五支左右。一隻鐵炮十二貫,但大部分都武裝給了山內氏的軍隊,少部分出售給領內的家臣和國人,可以忽略不計。收支平衡,就已經很好了。

  野山牛蒡細絨火繩倒是也掙了很多錢,可惜那是山內藩士儲備金的收入,是用來救濟貧窮的山內士伍的,不能計入。

  柿漆由於周期長,如今初見成效,年收入可達一萬五千貫,工本二千貫,其中的一半利潤奉公進入山內氏的官廳,每年約六千五百貫。

  遠江方面的貝灰,別看行銷各國,可是終究隻比石灰賣的貴一倍而已,一年到頭也就弄上五六千貫。

  濱松疊倒是賣出了名氣,官營大規模手工作坊,實力強勁,管理有序。出產的榻榻米已經不輸津山和臼杵等老品牌,每年亦能帶來一萬五千貫的龐大收入。

  算下來每年可為山內氏創收五萬六千貫永樂錢現金,這就是為什麽憑借山內氏區區十三萬貫的領地,卻能擁有禦下一十三番隊四百名直屬旗本武士,四千名常備鐵炮弓箭足輕,極限動員可達到三萬眾的底氣。

  五萬余貫的收入使得原本只有一千余常備足輕,旗本一百余人的山內氏如滾雪球一般的擴張到如此地步。

  你們說錢去哪兒了?

  五萬多貫養四百多個騎馬的軍官,四千個常備兵,還不合算嗎?也就是日本這地方,其他根本找不到這麽廉價還相對能作戰的部隊。

  總有人問小平太拚死拚活弄來那麽多錢呢?其實日本就這麽大點市場,折騰了十年多,就折騰出這麽點大的家業。
  估計別的穿越者看了能活活笑死,奮鬥了十多年,最後只有這點產業。起早貪黑,宵衣旰食,結果一年只能掙五萬多兩銀子。

  這就是日本如今的現實,國內市場狹小,普通農民消費力低,市民階層的消費型人口隻佔人口的百分之十。國內消費不足,難以擴張。不發展對外的貿易,根本不可能獲得巨額的利潤。

  難啊!

  只有打開外貿的窗口,和歐洲以及大明貿易,出口各類手工藝品和產量龐大的礦產品,進口國內缺乏的糧食(小平太規定南蠻船壓艙的必須是載重量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泰國米,不知道還有人記得嗎?)。引入先進的武器製造工藝,東西方的各類機械。

  對內修明政理,對外開放學習,只要能保持自身的武力,就不虞有覆亡的危機。

  道路還很是長遠,未來還無法確定。

  …………

  助左衛門拉來了幾十段松木,有些一根大料就要二三十貫,全都是緊著小平太挑的最好的。

  可小平太二話不說就給他鋸成了八截,可把助左衛門心疼的滴血。這麽大的木料,整段的價值數十貫,可切開了那就是柴火,不值錢了。

  攔住一臉問號的助左衛門,小平太才透露出實情,準備製造條墨。

  這個時代的墨幾乎全部都是由大和國興福寺以及各下院壟斷的,承辦售賣的商人也並非是納屋。再急赤白臉的瞪眼也沒用,就是專賣,跟你們沒關系。

  而山內家如果開始製墨,專賣權壟斷經營又是一條生財之路,不可輕視。

  “墨?如果用高麗紅松製墨,那本錢未免太大了吧。”助左衛門已經是十幾年商海沉浮的大佬了,感覺有些不靠譜。

  “只是實驗,而非一定采用。”小平太當然知道,從李朝進口紅松,拉回山內製墨,那個代價根本難以想象。

  “信濃松不堪用?”

  “還沒試過。”

  “怎麽試?”

  “這不是正在鋸斷嘛。”

  第一道工序是給鋸斷的松木放松油,防止煙灰中油脂含量太高,造成黏連,《天工開物》有詳細的過程介紹。
  取出的松油也是好東西,可以拿來製油墨,一斤油能出三四錢油煙,回報率也不算太低。只是製出來的墨不如煙墨質量好而已,在清代挺流行。

  剩下的松木,建十幾丈長的煙窯,慢慢燒,最後刮灰。

  結果大出小平太等人的預料,越是在北方生長,木紋細密,木質堅硬的好木材,出得煙灰越少。

  而南方長得歪瓜裂棗,不能拿來做建築材料的雜松,反而煙灰出的又細又多,松油下的也頗為喜人。

  上好的建築材料,用於房梁椽條的第一等建材佐渡紅松、高麗紅松,價值昂貴,可回報完全不及投入。

  而紀伊、大和等國,氣候相對溫暖,日照較長,雨水充沛。生長的松樹,很多都不筆直(不用向上爭陽光),木紋也不細密,材質也不夠堅硬。卻富含油脂,生長快,價格便宜(誰叫他不能造房子)。

  難怪越往北方,松樹分布越多的地方,越不會有人去製造條墨。直接砍了拿去賣都比做墨掙錢,傻子才去做墨。而南面雜松不成材,所以奈良就產墨。自然環境也對地方產業有相當巨大的影響。

  山內本地的信濃松不南不北,所以就不上不下,做墨可以,但是本錢太高。到是太平洋沿岸三河、遠江、駿河等國的松木歪瓜裂棗,但富含油脂,可以使用。

  如果要製墨還只能把作坊辦在濱松,利用就近取材的便利,以及靠近外洋港口的地理,打的算盤就是往畿內堺町等大城市,還有對岸大明賣。

  小平太突然想到,山內義治和山內義勝父子在的時候,山內義治大規模擴建濱松城以及海港,治理天龍川。同時在濱松檢地和開港,充實濱松城下町。濱松城正當海道中心,上洛通途。

  難道當初父子兩個有遷移本城往濱松的想法?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