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200章 聞警
  第200章 聞警
  而會上被武將一番忽悠,最後史可法竟然放棄了出兵的打算,改為穩守淮安,靜待敵情。

  楊潮沒有說一句話,乖乖的回到自己營中,老老實實繼續練兵。

  留在淮安倒也不錯,起碼各種物資都有保證,楊潮管史可法要的火藥、鉛彈,全都及時送到。

  史可法作為江南六府巡撫,同時還是有侍郎銜的漕運總督,他在江南的影響力很大,或者說漕運總督在江南的影響力很大,反正他這次北上勤王,除了沒有足夠的精兵外,物資倒是調集了一大批。

  其中自然就包括火藥等物資,而其他勤王的軍隊中,懂得操作火器的少之又少,這批火藥就便宜了楊潮。

  楊潮可以放開了實彈訓練,這在以前都有些舍不得,不是買不起火藥,而是不太好買,軍用火藥是顆粒火藥,跟民用的火藥還不一樣,加工過程更複雜,選用材料更精良。

  只是楊潮覺得史可法發的火藥,質量也很一般,跟自己從兵仗局中所買的火藥差不多,沒準就是出自一家之手。

  對於火藥製造,明朝人已經走在世界前沿,起碼不輸給任何一個國家。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所記載製造鳥銃火藥之法“硝一兩黃一錢四分柳炭一錢八分通共硝四十兩,黃五兩六錢,柳炭七兩二錢,用水二鍾,舂得絕細為妙。秘法:先將硝黃炭各研為末,照數兌合一處,用水二碗下在木桕,木杵舂之。不用石鬣者,恐有火也。每一桕,舂可萬杵。若舂乾,加水一碗又舂,以細為度。舂之半乾,取日曬,打碎成豆粒大塊,此藥之妙,隻多舂數萬杵也。大端如製合好墨法相類。若添水舂至十數次者,則將一撮堆於紙上,用火燃之,藥去而紙不傷,如此者不敢入銃矣。隻將人手心擎藥二錢,燃之而手心不熱,即可入銃。但燃過有黑星白點,與手心中燒熱者即不佳,又當再加水舂之,如式而止。”

  這種火藥,就是後世所謂的顆粒火藥,被認為是西方人發明,其實大明朝早就掌握了。

  只是兵仗局的做工粗糙,影響了質量,起碼戚大帥所說要用柳炭,最好是柳枝炭,很多工匠未必使用。

  但總好過民用火藥,而且是免費的,楊潮不用白不用。

  因此每天都實彈訓練,士兵技能掌握還是不錯的。

  無論是裝填速度,還是瞄準水平,都大有提高。

  楊潮記得好像在哪裡看到一則論述,說火繩槍無法瞄準,是用覆蓋性打擊代替精確打擊的,用概率彌補準確率。

  但是楊潮的經驗證明,鳥銃是可以瞄準的,戚大帥記載鳥銃八十步內瞄準後射擊,是可靠的。

  八十步楊潮還是保守的,戚繼光的鳥銃訓練中,鳥銃手在百步距離內射擊標靶,每三發必須擊中兩發才算合格。

  一步長度相當於後世的一米五,八十步相當於一百多米,這也是弓箭的有效射程,因此楊潮將鳥銃訓練定位八十步,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對抗弓箭。

  戚大帥的戰法是,在百步之時等敵人衝鋒時,利用二十步的優勢,施放兩輪鳥銃,八十步時,則用火箭,六十步時用拋石攻擊,然後以遊牧軍隊的習慣,就該衝鋒了,這時候則是布陣防禦,冷兵交接了。

  楊潮對此的思考是,戚大帥似乎放棄了跟北方騎兵的弓箭對射環節,大概是以為你訓練一個弓箭手需要耗時良久,楊潮編練的李五六弓兵隊,就被老金不屑一顧,認為無論如何訓練,都比不上從小就開始訓練的遊牧軍隊。

  這倒也是實話,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時代,四五歲就開始訓練騎馬射箭,小時候是用木弓,騎得是羊,力量慢慢增加,長大後就能拉開強弓,騎上烈馬。

  東北的滿人也有類似的訓練,而且滿人還堅持不懈的吊膀子,因此臂力頗大,清弓的威力也不遜於蒙古弓。

  但是楊潮沒有放棄對射,在楊潮的設計中,他用盾牌抵擋對方弓箭,而後己方安然的施放鳥銃。因為這樣,李五六的弓兵隊,一轉變成了鳥銃隊,現在人數一百人,雖然李五六是一個旗總,但其實是百總的編制。

  楊潮希望持續不斷的火器射擊,可以壓製住遊牧民族的弓箭,這樣一來遊牧民族對明軍的兩大優勢之一的‘射’就不再有優勢了,至於另一個優勢‘騎’楊潮還沒想出好的應對辦法,似乎只能用騎兵對抗騎兵,就好像後世所謂能對付坦克的只有坦克,能對付飛機的只有飛機一樣。

  在沒有完全克制騎兵的機槍出現前,騎兵就一定會佔據速度優勢。

  一直精心訓練了十天,史可法一直按兵不動。

  有幾次升帳,都想要出兵,可是被幾個武將連番追問之下,史可法自己就泄氣了,抱著以漕運為重,力保漕運重鎮淮安,以及南邊的揚州不失的念頭,就熄了北上勤王之心。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三月初,突然北方有邸報送來。

  史可法再次升帳。

  果然又有新的邸報送來了。

  史可法大概念了一遍,原來東虜果然在山東合兵,圍攻德州沒有攻克,轉而攻擊武定州,也被守城士兵力拒,結果炮兵水平低劣,開炮竟然炸傷自己人,結果才被攻克。

  史可法認為,東虜兵鋒已鈍,適合出擊了。

  結果幾個武將又是一番長篇大論,各種不能出兵的借口。

  楊潮依然不發一言。

  史可法耐心的聽著各個武將的理由,十足一副虛心納諫的態度。

  突然帳外有喧嘩之聲,很快幾個士兵壓著一個形容十分狼狽的士兵走了進來。

  衛兵單膝跪地,對史可法道:“大人,此人自稱海州衛百戶,來我處求援!”

  “什麽!”

  史可法立時臉色一變,站了起來:“海州也遇襲了?”

  海州緊鄰淮安府東北,海州遇警,豈不是說東虜又南下了!
  史可法立刻讓海州百戶說話,那百戶讓人從他懷裡掏出印信,果然是海州衛百戶武官,隨身還攜帶海州知州親筆信函,海州緊鄰山東,東虜重兵就在山東,此時能求援的就只有緊鄰的淮安府了。

  看完印信,驗看過果然是海州知州的官印不假,史可法當即失色,全無主意。

  連問諸將如何是好?

  諸將皆言不可戰,皆言東虜果然南下,打海州怕是圖謀江南,勸史可法以江南京畿為重,千萬不可輕動。

  這時候那海州百戶掙脫衛兵,撲倒在地痛哭呼救,直言海州有失,則淮安府必首當其衝。

  這時候諸將又喝問海州百戶,直斥海州百戶乃是東虜細作,特誘使淮安大軍出城,必然有詐。

  說的有理有據,表示如果真如海州知州所言,東虜大軍已到海州,如何能放他一個小小百戶出逃,除非這海州百戶是細作,印信乃是繳獲或者假造,要是繳獲所得,證明海州已經失守,文武皆已戰死,東虜施展詭計是想賺取淮安府。

  如果是假造,更沒有說的,這海州百戶定是細作無疑,應當立刻看押起來,待查探清楚後問罪。

  楊潮腦子裡則在飛速分析,他記憶中可沒有八旗兵在明亡前攻入江南複地的印象,如果真有這樣的大事,歷史教科書上就會有,教科書上有的東西,楊潮總有一些印象,可是這次真的是一點印象都沒有,這說明滿清八旗還沒有能力懸師遠征幾千裡之外的地方。

  縱觀東虜前四次入寇,主要劫掠目的地主要是在北直隸、山西一帶,這次深入山東,也是在北京附近,往南的願望並不強烈,主要就是越往南距離東北越遠,變數越大,氣候也越不適合。

  左右對比,楊潮認定,這次東虜的目標還是山東,出現在海州的,肯定是一隻偏師,很可能就是小分隊來打秋風的,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肯定不會大舉攻城的。

  海州知州的信中語焉不詳,直言虜軍成千上萬,具體多少說不出來,大概他自己也沒有探查清楚。

  根據邸報,現在滿清主力正在登萊合兵,海州肯定不是主力。

  想到這裡,楊潮有些蠢蠢欲動,又盯著大帳中懸掛的南畿全圖看了幾眼,突然楊潮站了起來。

  所有人都看向楊朝。

  楊潮深吸一口氣,然後對史可法抱拳沉聲道:“大人。末將願往海州救援!”

  一時間,大帳中死寂一片,所有人都看傻子一樣看著楊潮。

  就連那個海州百戶,看著楊潮都仿佛看著一個傻子,別人都恨不能離得東虜遠遠的。

  歷次東虜入寇的結果表明,積極出戰的沒有一個好結果,不是被東虜斬殺,就是作戰不力被皇帝砍頭,這樣的話,還不如保存實力,靜待東虜搶夠了,自己回去,然後你好我好大家好,誰知道竟然還有人主動請戰的。

  史可法則一臉激動,滿懷欣慰道:“楊將軍果忠勇之士!”

  楊潮卻抱拳再道:“不過末將有請三事,若三事大人皆應允,末將敢立軍令,必救海州!”

  史可法此時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念頭,直接道:“楊將軍請說,但凡不違朝廷法度,本官決不推脫!”

  楊潮心中暗道,史可法到底不是熊明遇,若是熊明遇在此,絕對不會擔責任,恐怕最不積極出戰的就是熊明遇,而不是這些武將了。

  接著楊潮才將自己的要求提出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