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27章 做會(2)
  第27章 做會(2)

  柳如是這時道:“楊公子,敢問那‘見與不見’與另兩首小調,可都是你所作?”

  柳如是一坐下來,竟然開門見山開口就問。

  楊潮倒是一愣,自從柳如是坐下來後,就有一股尷尬。

  楊潮是想到上次因為周瑞之事,欺騙了柳如是一番,從沒想到還能在見面,此時就坐在對面,不免扭捏。

  柳如是一直不說話,氣氛更顯得尷尬了。

  沒想到柳如是不說話則已,一說話就直接問自己有關詩的事情。

  楊潮道:“回柳姑娘,那幾首不是小調,卻都是詩。也不是在下所做。”

  楊潮知道自己寫的那些會當代人以為是小調,因為根本不符合古詩詞的格律,但那確實是詩,可以算是現代詩。但不是自己所做。

  李香君笑道:“那是何人所做啊?”

  李香君是不相信這是別人所做的,第一首‘見與不見’出來的時候,李香君以為是楊潮從哪裡抄來的,可是接二連三又有了兩首,這就不常見了,要說有一首小調她沒聽過那倒也沒什麽,可是一連三首,她都沒聽過,這就奇怪了。

  因為楊潮是本地人,自小在南京城長大,楊潮聽過的小調,沒道理她一個青樓中經常唱曲的人沒聽過。

  楊潮笑道:“姑娘說的是哪一首?”

  李香君頓時一奇:“難不成這三首不是一人所作?”

  三首詩,李香君和柳如是都看過,雖然她們不知道是和人所作,但是根據其中的味道,她們毫不懷疑是一個人所作,因此才想到了楊潮。

  這時聽楊潮口氣,這三首小調,不但不是他所作,竟然不是一個人所作,這怎麽可能。

  楊潮笑道:“確實不是一人所作。那首‘見與不見’,乃是一姑娘所作。另外兩首呢,則是雪域之中一活佛所作。”

  楊潮說的完全都是實話。‘見與不見’這是後世一個文學女青年所作,在網絡上流傳很廣。而後面兩首,則是楊潮記得的倉央嘉措的作品,倉央嘉措是一個活佛不假。

  “不是一人所作?”

  但是李香君和柳如是互看一眼,全都流露出不信任。

  不怪她們不相信,在後世‘見與不見’這首詩,流傳很廣,很有倉央嘉措的味道,一致很多人都誤以為是倉央嘉措所作,甚至鬧到了法院去。

  李香君直接道:“既然不是公子所作,那敢問公子,公子又是從何處聽來?”

  楊潮不由苦笑道:“我如果說是夢中所聞,姑娘可信?”

  這些都是楊潮前世記得的詩句,實在是沒辦法解釋,也只能假托是夢中了,前世的事情姑且就當一個夢。

  李香君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那你說說,你在夢中,是聽誰人所作?”

  李香君不依不饒。

  楊潮歎道:“確實是一姑娘和活佛所作。”

  活佛李香君和柳如是自然聽說過,但是距離遙遠,明代對西藏的控制力幾乎沒有,互相都只是聽聞。

  柳如是點點頭:“你見,或者不見,我就在哪裡,不離不棄。你愛,或者不愛,情就在那裡,不增不減……;住在布達拉宮……我是天下最美的情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柳如是輕輕默誦了出來,她還是覺得三首詩應該是出自一個人的手筆,這人是誰?楊潮出身南京街頭,柳如是自認交遊廣闊,也不曾聽說過什麽活佛的詩句,楊潮從何處聽來?

  柳如是不由心道:“要說這兩首是一個僧人所作,倒也應景貼切。這三首情韻如出一轍,莫非是這位楊公子假托所作?”

  假托別人詩作,在明代一點都不鮮見,不但有假托作詩、作詞的,還有假托作畫、作曲的。往往是一些對自己極為自信的人物,才會假托古代名人作出詩句,或者畫作讓人品評,不過是一個趣味罷了。

  柳如是自然而然猜測這是楊潮假托他人所作。

  不過假托不假托柳如是根本不在乎,這幾首小調裡的情韻讓柳如是極為讚賞,因為這幾首小調中有種極為至情至性的情懷,她不由想起錢謙益鼓勵她做文章要“情真”、“情至”。

  李香君道:“管你誰作的,楊公子可能拿出更多來,這樣我們也可以做一個詩會了。”

  一聽做會,楊潮立刻就站了起來,拱手相拜。

  “兩位姑娘,在下所來,正有做會之意。不過卻不是詩會。懇請兩位姑娘相助!”

  楊潮早就想明白,自己要幫阮大铖造勢,只能通過做會這種方法,只是自己做會,影響力不可能會大。要達到人盡皆知的效果,幾乎不可能,但如果有這些名妓交際花的幫助,一切就不是問題了。

  但是以阮大铖的名聲,哪怕有再多錢,恐怕都請不到李香君這種名聲極好的名妓,至於楊潮自己,更是想都不要想了,如果沒有奇跡的話,恐怕一輩子都跟這些名妓不會有交集,誰知道奇跡發生了,李香君竟然派人去請楊潮。

  這樣的機會楊潮怎麽會放過,此時又聽說李香君打算做會,楊潮如果不知道借機提出自己的邀請,那就是傻子了。

  所以當即厚著臉皮,請這兩個名妓,幫助自己做會。

  李香君當即一疑道:“你也要做會!不是詩會,是什麽會?”

  柳如是也看著楊潮。

  楊潮道:“不敢瞞兩位姑娘。是為一件大事。是為東林周玉繩公再相之故,要做一會,邀請四方名士,共商大計!”

  楊潮搬出了周延儒的名頭,也說出是為了讓周延儒再次當首輔才辦的盛會,在楊潮記憶中,這些秦淮名妓,一個個正義感很強,而且受到江南文人的影響,認識卻比較片面,都認定東林黨複社都是賢臣、是君子,不是東林黨複社的,就都是奸臣、是小人。

  楊潮搬出周延儒,就是希望,兩個名妓能夠看在周延儒的面子上出馬,畢竟周延儒是複社領袖張溥的座師,又做過首輔,此時完全是複社的旗幟人物。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