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255章 集體葬禮
  第255章 集體葬禮
  朐陽門甕城,如同一個圓環一樣,從南城門往城中凸起,圍出了一個大大的空場。

  此時在這空場上,楊潮的士兵,包括哪些民壯,全都排成整齊的隊列,站在這裡。

  在他們身前,則是一塊塊被白布包裹,躺在門板上的戰友屍首。

  在這些戰友屍體前方,則是放著一具具還帶著木料味道的棺木。

  棺木前面,則是站滿了一群群悲傷的婦人。

  楊潮帶著兩個親兵,海州典史宋濂帶著一群老人,就站在這些戰士和烈士遺體中間。

  兩人正面面對活著的這些戰士,從動到西,慢慢的走過。

  宋濂身旁跟著的都是海州有頭有臉的名望士紳,他們跟著宋濂慢慢走過戰士面前,每走一段距離就停下來,然後朝著這些戰士鞠躬拜謝。

  “吾等替海州十萬百姓感謝諸位勇士!感謝諸位勇士拯救吾城!感謝諸位勇士拯救吾民!”

  他們的拜謝,讓這些戰士臉上升起一種吸了du品一樣的潮紅,這是一種極度被肯定,自我認知得到高度滿足的亢奮!

  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拚命廝殺收到了結果,他們拯救了十萬人,拯救了這座城市。

  以前他們迷茫過,他們畏懼過,他們迷茫是不知道自己在這裡戰鬥的意義,他們畏懼是怕他們白白死去,人都是有尊嚴的,哪怕是一個卑微的軍戶,也不願意像一隻蟑螂一樣,在一個沒人知道的角落裡悄無聲息的死掉。

  現在他們拚命了,是有意義的,而且他們還沒有死,還得到了認可,得到了整個城市,得到了十萬人的感激,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在他們心中悄然升起,突如其來卻極為強烈,讓他們有一種迷醉般的享受。

  其實他們心中沒有這種概念,不知道這種感覺叫做榮譽!

  顯然這種儀式般的感謝程序,是楊潮設計出來的,就是為了激發士兵心裡的榮譽感,同時告訴他們是為何而戰!

  當然,楊潮自己心中其實也充滿了一種激烈的榮譽感,他也有自我認知:
  “是的,我救了這座城市,救了這座城市裡的十萬人!”

  其實海州並沒有十萬人,平時這裡登記在冊的人口不過四萬上下,但是明朝有嚴重的隱匿人口情況,那些大戶人家的家丁、仆役未必都登記在賤籍上,甚至很多田裡耕作的百姓,都是沒有戶籍的。

  原因很簡單,明朝納稅是按照田畝和人丁的,直到滿清時期采取了攤丁入畝政策後,取消了人頭稅,人口登記在大規模暴漲,幾乎幾年間人口數量就增長了一倍,後世的專家學者把這種情況戴在了盛世的帽子上,其實用他們的狗腦子想一想就該明白,除非擁有蟑螂的繁殖力,否則中國的人口怎麽能夠幾年就翻一倍?
  因此海州城的人口肯定是比官府黃冊上的多一些,在加上虜兵在附近出沒後,很多附近的鄉村百姓都逃進了城,因此這裡人口暴漲到了十萬人上下,這次糧食統管後,宋濂基本上是掌握了這個具體數字的,因此他說十萬人,也並沒有號稱的意思,而是實際數量。

  不過宋濂答應帶著海州耆宿來感謝這些戰士,楊潮還有點意外,擔心宋濂礙於文人的傲慢,不肯向這些地位低賤的軍戶鞠躬,現在看到宋濂臉上的神情,楊潮感覺宋濂似乎很享受這種代替民眾向戰士致謝的行為。

  細想一下發現哪怕是天子,也有向出征歸來的將士表示感激的傳統,當然天子接下來還會告慰上蒼,獻祭太廟報告他的先祖的。

  只是宋濂雖然現在對這些將士誠懇致謝,但是對待楊潮依然有一些不太在意,除了那天剛剛從城樓上下來外,宋濂再次見到楊潮後,又重新恢復了他文人的那種高人一等的姿態。

  楊潮不太理解宋濂這種感情,但是突然感覺到,宋濂在自己面前似乎有種自備感,是因為懦弱的文人對勇敢的武將的自卑嗎?或者說,是一個生性軟弱的男人,對另一個勇猛剛強的男人的自卑!
  楊潮倒是不太在乎宋濂的心態,反正大明朝有的是這種既敏感又自卑的文人,而且因為敏感自卑往往表現的格外激烈,這顯然證明這個社會的主流文化中,已經生出了極其嚴重的病態。

  楊潮也跟著宋濂慢慢從軍前走過,不過他卻不是代表海州百姓感謝將士們,他還沒有資格代表海州百姓,楊潮只是將一條條白布,一個一個的替戰士們綁在頭上。

  這些戰士都很配合,因為他們知道,很快他們就要給死去的戰友服喪了。

  楊潮的五百精兵,還有海州的三千民壯。

  沒錯楊潮只剩下了五百人了,海州的民壯也死了兩千多,只剩下了三千。

  大部分都是在前夜那場激戰中傷亡的,那些烈士就靜靜躺在戰士們前方。

  幾千人,用了兩個時辰,宋濂才一一感謝完,楊潮也一一給他們戴上了孝帶。

  接著楊潮給自己也帶上了一條孝帶。

  宋濂跟那些耆老更是穿上了孝衫。

  楊潮此時已經到了軍列另一邊,大聲喊道:“戰士們,給我們的兄弟入殮!”

  剛剛喊完,棺木前面,那一個個悲傷的婦人一個個跪下甚至立刻癱倒在地,痛苦起來,悲哭之聲在翁城裡回蕩。

  本來站成一排的士兵們,也立刻行動起來,向前走到那一個個躺在門板上的兄弟旁邊,一群人合力慢慢將兄弟的遺體抬起來,慢慢走向棺木,將裹著白布的遺體放進去,然後將門板,準確的說是棺材蓋子抬起來蓋到棺木桑,用旁邊的釘子釘起來。

  婦人們的悲哭持續著,這些釘完棺材的士兵,則一個個站在棺材旁邊,臉上是一片肅穆。

  楊潮這時候也用帶著悲痛的聲音高喊道:“起靈!”

  剛剛喊完,旁邊一群群樂手就吹起嗩呐,哀樂聲響起,嗩呐手則一個跟一個往甕城關門走去。

  士兵們立刻抬起棺材,一個一個跟著樂手指引,踏上給烈士送行之路。

  從朐陽門起,樂手在前,楊潮跟宋濂等海州耆宿跟在後面,後面則是戰士們抬著的一具具棺材。

  送葬的隊伍排成一條長龍,經過南關城門進入海州城南正街,沿著大街一直往前走。

  大街兩邊有不少百姓跟隨,他們都是自發的,有人在前面拋灑著白色的買路紙錢,有人就是靜靜的跟著緩慢行走的隊伍,一直默默的送行。

  長龍最後還是那些婦人,他們痛苦著跟隨著,這些婦人卻不是自發的,是官府找來的,但是卻都是有親人死難的家屬,沒有親人戰死的,還沒有資格跟來哭喪。

  楊潮默默跟著,他心裡也一陣陣悲壯,可想而知那些抬棺的士兵心裡,此時肯定也非常沉重。

  在大街上行走了百丈的樣子,樂手們帶著往西拐向另一條大街。

  一直往西走,幾乎走到了城西,終於在一座大廟前停下。

  城西關帝廟!
  楊潮堅持要把他戰死的兄弟安放在忠義無雙的官老爺廟裡,宋濂同意了,廟祝哪裡敢反對。

  而且只是臨時安放而已,楊潮回去的時候,還是要把這些他帶出來的人帶回去的,讓他們落葉歸根,安葬在故土祖墳之中。

  是廟就有廟市,因此古代的廟宇前往往都有一大片空地。

  送葬的隊伍就將烈士的棺木抬過了高大的寫著‘關帝廟’三個大字的漢白玉牌坊,然後在後面的廣場上依次放置下來。

  官府早在這裡請來了一群和尚,他們念起經來,還撥弄著帶有神秘音調的佛門樂器,做起法事。

  士兵們靜靜的站立在前面,默默的等待和尚們做完法事。

  這時候楊潮才下令集合。

  五百多人集合在一起,都是身披鐵甲,上面還帶著殷紅的血跡,就是扶棺他們也不曾脫下。

  此時這五百人非常沉靜,可是就在昨天夜裡,他們有的人還臨近崩潰。

  經過那夜的血戰,對許多士兵心理都造成了相當的影響,有的是被慘烈的戰場洗禮,精神意志升華到了古代戚家軍、嶽家軍的程度,有的則是被血腥驚嚇到了,深深的恐怖爆發出來。

  可是現在,經過給自己兄弟送行後,在肅穆的關帝廟前,每一個人卻都沉靜下來。

  誰不怕死,皇帝都怕死,更何況這些出身貧苦的軍戶了。

  楊潮不怪他們,更沒有道理怪他們,過著天下最苦的日子,受著世人深深的歧視,讓他們殺敵報國?憑什麽!國給了他們他們,他們是最沒有理由去報國的那一群人,雖然他們身上背著‘軍戶’二字,卻跟奴隸一樣。

  最該以身報國的是那些國家榮華富貴養了幾百年的勳貴們,是那些國家寵幸著,百姓尊敬著的文人,可是勳貴們只知道醉生夢死,文人們隻懂得風花雪月,國運衰頹的時候,他們也只是用幾句長籲短歎無病*****的詩句,就算是給國家的厚待做了回報。

  這些權貴,這些精英,全都指望著底層的百姓去殺敵,去為國家拚卻性命淤浴血奮戰。

  權力與義務是對等的,楊潮知道他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將這些士兵帶到了戰場上,公理上來說,對他們不公平。

  於是楊潮帶著一股深深歉疚的心情,對自己的士兵們做起保證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