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498章 殺俘後續
  第498章 殺俘後續

  新書求收藏:《大國崛起1900》

  ————————————

  廣東遭此大難,楊潮立刻下令,免除廣東百姓三年的糧賦,同時開始派出大量的官吏接手廣東政務。

  對於廣東本地的官吏,幾乎全部廢棄,第一是因為這幾年楊潮治下,培養出了一大批的官吏,另一方面也實在是因為新會慘劇的發生,讓他對廣東的官員操守實在是失望透頂了,這些人,很多都是王體忠來了投降王體忠,王得仁來了又投降王得仁,洪承疇來了繼續投降洪承疇,最後又投降楊潮,用三姓家奴來形容已經是誇獎他們了。

  但是貪汙腐敗的情況,卻異常的嚴重,以廣東這樣地理條件優越的省份,只有一千萬人口的情況下,竟然還逼的老百姓大量造反,可見廣東的貪腐情況。

  這些官員,楊潮不但不用,而且要將其中一大批人當做典型,嚴懲不貸。

  其中以從化縣令從化縣縣令季奕聲和新會縣令黃之正為標志。

  季奕聲在洪承疇打到從化的時候,不但不組織進攻投降不說,作為文官他不抵抗,楊潮並不會苛責,但是他翻過身來積極給清廷賣命,幫著清廷打造紅夷大炮,最後轟擊廣州城,廣州城陷之後,遭到了清軍的大屠殺,十萬人因此喪命。

  黃之正就不用說了,新會慘劇的發生,足以讓楊潮有理由不但將這裡的投降清軍問罪,大小官吏統統有罪。

  而且將對他們的審訊記錄登報,留下文字的證據,因為他們不但此時有罪,放在歷史之中也有罪。

  同時新會事件,讓楊潮也不得不反思起來,戰陣之上,優柔寡斷,到底是在保護百姓,還是在迫害百姓,或許自己的軍隊一向善待百姓,能夠得到良好的名聲,可是這名聲享有的真的問心無愧嗎?
  於是楊潮立刻給所有將領,甚至全軍將士發布公告,告訴所有官兵,今後若遇到敵軍脅迫百姓,不得猶豫,當以最果決之態度進攻。給士兵們講明白,在這種情況下,任何的猶豫都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楊潮的嚴明紀律,從來不搶掠百姓,不饒命等等行為,不止是百姓認同,其實士兵同樣認同,他們都是來自老百姓,當兵之前,誰不是對官兵抱有一種偏見,**、丘八等詞匯,足以表達百姓對士兵的感情。

  至於這種感情是因為什麽情況而產生的,是因為古代士兵地位低下然後百姓嫌貧愛富,鄙視他們,然後又造成士兵對百姓的不信任,所以軍紀很壞,軍隊文化演變成了**文化,惡性循環之下,老百姓越發厭惡士兵,士兵越發的軍紀敗壞。

  還是因為士兵先軍紀敗壞,然後百姓厭惡他們,造成這種惡性循環。

  楊潮不想去追根溯源,因為這很可能是一筆糊塗帳到底是誰先有錯,造成了這種惡果,楊潮只是一隻默默堅持,讓自己的士兵保持良好的軍紀,一開始效果還不明顯,但是隨著一次次勝利,還有跟百姓慢慢的交流,楊潮的軍隊跟百姓的關系已經改善了,尤其是在淮揚、海州等地,楊潮的軍隊入城,絕對不會引起百姓的恐慌。

  相反有很多老百姓十分歡迎士兵住在他們家中,願意給士兵提供一些房間。而士兵居住在百姓家中,楊潮則下達過各種命令,比如讓士兵閑暇十分幫百姓做做事情了,修修房子,打打水等等,軍民關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改善,一步一步互信的。

  所以後來百姓心中已經產生了這樣的潛意識,明軍是明軍,楊家軍是楊家軍,楊潮的軍隊也向嶽飛、戚繼光這些名將一樣,獲得了這樣的專屬稱謂。

  楊潮以前以為,這種某家軍的稱號,只是單純的以將領區分軍隊,沒有什麽深意存在,但是現在已經明白,這是百姓為了區分好的軍隊和壞的軍隊,才慢慢叫出來的。

  而且一旦叫出來之後,也就演化出了一種特殊的歸屬感,楊家軍的士兵已經從被動的接受軍紀,變成了主動遵守軍紀,尤其是在老百姓面前,他們更是自覺自願,平時或許是一個懶懶散散的人,訓練中經常挨板子,可是當出去的時候,絕對是筆挺的樣子,刻意將他們軍人的風范展現出來。

  這種情況讓楊潮十分滿意,他依然記得幾年前,帶著王璞、李五六他們那批人第一次北上勤王的時候,在路上遇到百姓的時候,老百姓厭惡士兵,而自己的軍人也有一種軍戶低人一等的自卑心,跟普通人接觸到的時候,往往不自覺的低頭走路,而現在他們的脖子昂的比誰都高。

  軍隊已經擁有了榮譽感。這榮譽感是怎麽來了,並不僅僅是因為一次次勝利,更是因為得到了百姓的認可,甚至尊重。

  楊潮軍隊能夠一次次大勝仗,未必沒有這種深層次的精神在裡面,所謂仁者無敵,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反觀清軍,通過恐怖,通過武力統治,即便成功的統治了中國三百年又如何,從始至終反清複明的旗號從來沒有消失過,這絕對不僅僅是漢人的狹隘民族觀,而是因為留在記憶深處的那種傷痕。

  縱觀歷史,成功的少數民族政權不是沒有,比如契丹人建立的遼,他通過用漢人的方法統治漢人,用契丹人的方式統治契丹人兩套機構,幾百年中讓遼漢兩族各自滿意,自始至終也沒有聽說遼國境內有什麽反遼投宋的聲音。

  廣東事件,不但讓楊潮震驚,甚至讓軍事行動都推遲了下來。

  已經接近年底,楊潮讓謝飛暫時留守肇慶,繼續休整,過年後在采取新的攻勢。

  而讓宋坤進駐廣州,開始收編廣州各地武裝,投降的清軍、綠營,只要罪孽不明顯的,還是接受他們的投誠,最重要的是,要收編在各地活動的起義軍,無論他們是農民起義軍,還是舊明軍,只要肯投誠,都歡迎,當然前提是他們接受楊家軍的改變,並且接受系統的訓練。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楊潮沒錢了,不得不暫停軍事行動。

  楊潮其實已經很能掙錢了,每年公布的財政清單,每每讓小朝廷的文官憤怒不已,讓北京的多爾袞感到牙花子疼。

  今年楊潮進帳已經超過了三千萬兩,商稅成功突破了一千萬兩銀子,糧稅增長倒是不大,有了江西和浙江兩個產糧大省,也不過增加到了八百萬兩銀子,當然一千萬擔糧食沒有計入其中,鈔關通行費用是七百萬兩銀子沒有增長,關稅收入五百萬兩也沒有大的增長,光是銀子就收了三千萬兩,如果將糧食算進去,市價就值兩千萬兩銀子。

  光是三千萬兩銀子的稅收,就足夠震驚天下了,崇禎皇帝竭澤而漁加征三餉的時候,整個天下的稅收也不過兩千多萬兩銀子,卻逼的天下洶洶,李自成動輒嘯聚數百萬人。

  而楊潮卻隻用了半個天下,就征收到了這麽多銀子,但是就算是最有偏見的縉紳階層,也不得不承認楊潮治下“百姓日寬,食用日賤”等語。

  如果這還只是讓小朝廷和清廷感到奇怪的話,那麽楊潮還賣出了三千萬兩銀子的債券,向江南等地借了三千萬兩銀子就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了,以小朝廷那些不太清楚情況的文官看來,這種借債顯然是搜刮民脂民膏的一部分,李如月一直認定,楊潮這是在用寶鈔惡法。

  中國古代的士大夫階層,往往有一種矯枉過正的治理習慣,秦國二世而亡,就認定秦國一切都是壞的,漢代一開始采取分封製,大量的劉姓諸侯分封天下,可是沒幾年就開始征戰不休了,到最後還是必須大一統。秦國的法律森嚴,他們不知道略加修改,卻一反法治兩千年。

  大明朝初期,朱元璋覺得印刷寶鈔,可以控制天下之財,好像印多少錢就有多少錢一樣,皇帝可以控制天下的財富了,於是乾脆禁絕了金銀和銅錢的流通,他兒子朱棣也堅持這種做法,但是發現到後來,百姓私錢根本就禁不住,而寶鈔卻沒人肯要。

  原因就是,朝廷濫發寶鈔,卻不肯回收,不肯用真金白銀收回寶鈔,朱棣只是在無奈之下才設立了鈔關,要求用寶鈔交稅,打算通過這種方式收回一部分流通的寶鈔,可是寶鈔繼續濫發,而鈔關的官員甚至都不想要寶鈔,弄到最後從宋代良好經營,元代雖然不太穩定,但是始終延續了幾百年的紙幣制度,就在大明朝兩個不通經濟的皇帝手裡玩廢了。

  而文官則不思索其中的道理,反倒一耙子打死,堅定認為印刷紙幣就是坑害百姓,寶鈔是惡法,從此諱莫如深,但是按照他們的道理來講的話,這是祖製啊!

  而楊潮印刷紙幣,出售債券,全都是紙質票據,看不懂的文人不去仔細琢磨其中道理,反而一口咬定這就是在利用鈔法劫奪民財。

  但是他們罵的凶,卻不妨礙楊潮治下經濟隨著更容易流通的紙幣的出現,一天比一天更活躍,稅收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增長的快速。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