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476章 書生軍
  第476章 書生軍

  “共征召讀書人三千人。配以三百識字軍官。大都督這是不是太多了。”

  黃元看到楊潮的命令,讓他挑選一百個識字的軍官後,他立刻找到了楊潮。

  軍中讀書人本來就少,楊潮科舉抽調了一千多人後,已經嚴重不足,這些人白天訓練、作戰,晚上一般都是歸黃元等人,不是幫主普通士兵識字,就是幫忙整理錢糧帳冊,填寫檔案記錄,五十萬大軍中,識字的不足兩萬人,而楊潮軍中一直有遠多於其他軍隊的文案工作,本來就不敷使用,還要抽調三百個人來,比其他軍隊的識字軍官多太多了,是不是數字搞錯了,是三十而不是三百。

  “普通人見識淺薄,只有這些讀書人,才可能培養出使命感啊。”

  楊潮歎道。

  他努力培養軍中文化,到頭來發現反而**文化盛行,不是讀書人同化了普通士兵,而是普通士兵同化了讀書人,一個個不用一年時間,上過幾次陣之後,就變得粗俗不堪。

  這可不是楊潮心目中的正規軍隊,正規軍人應該有十足的正義感,而不是當兵吃糧,升官發財這些庸俗的觀點。

  可是使命感這些東西,沒有一定的文化層次,很難形成。

  後世的學生是第一個崛起這種思想的,為國犧牲,為國奉獻,只有讀書人才可能覺醒,窮苦人家的孩子,第一個想的是如何吃飽飯。

  “組建一支書生軍,培養出一種軍事文化來。”

  楊潮的根本目的。

  讀書人不從軍,沒有上過陣的,沒有資格參加科舉,將來做官的都是上過陣見過血的,就好像唐朝的長孫無忌之流的文人,都是可以騎上馬跟李世民一起衝鋒陷陣的主兒,這樣的文官管理的國家,不可能沒有血性。

  至於大明朝會不會因此產生****的文化,楊潮就考慮不到了,反正這麽大個國家,如果真正有****文化了,那倒霉的也不會是自己,至於別人倒霉不倒霉,死道友不死貧道,楊潮也管不著了。

  “好吧!”

  黃元聽到楊潮又說出一堆歪理來,知道楊潮知道此事,而且不是數字弄錯了之類的。

  經過三個月的軍事訓練,夏完淳完成了基礎訓練,很辛苦,他的態度其實也不端正,因為他的目的並不是想要殺敵,只是把當兵當做晉升的途徑而已。

  他的好友孫克鹹就輕松多了,孫克鹹從小練武,文武雙全,他來就是想殺人的,是想衝鋒陷陣的,至於訓練對他來說也就是走走步伐而已,最難的刺殺訓練什麽的輕而易舉,他可以槍槍刺中錢眼。

  三個月後,夏完淳跟孫克鹹一起,進入了騎兵軍中,去了山東在趙康手下效力。

  不過他們這隻軍隊比較特殊,被稱作書生軍,軍中全都是讀書人,就連軍官都識字。

  到了山東,並沒有立刻見識戰陣,而是繼續訓練,軍中的訓練和新兵營中的訓練不同,新兵營中他們訓練的是基礎,是步兵訓練,到了這裡才真正可以騎馬了,訓練的是如何在馬上保持步兵隊形一樣的陣型,騎著馬可以保持陣型不亂小步慢跑後,才開始騎馬聯系劈殺,最後才是衝鋒訓練。

  半年之後,夏完淳才開始第一次作戰,負責滲透進北直隸,負責攻打一個八旗貴族的莊園。

  詭異的是,他們偷越南四旗防區,竟然偷偷摸進了順天府。

  這是一座土堡,北方人叫做堡子,用一圈圈土坯圍牆圍起來,裡面蓋房居住。

  因為楊家軍經常偷襲,北直隸的奴隸製們,都非常喜歡建這種土堡子。

  但是打下她實在是太輕松了,因為趁夜有人打開了堡門,放他們進去,殺了莊頭等人,然後一群包衣就跟著他們撤退了。

  夏完淳感覺意興闌珊,但是也有許多迷惑,回來後才知道,整個北直隸到處都是楊家軍發展的暗線,這些人混入八旗權貴的莊園做包衣,然後將那些心有不滿的包衣給煽動起來,接著就聯系楊家軍。

  楊家軍騎兵要做的,其實就是派兵去接應,防止八旗主子的馬隊追擊。

  堡子裡最大的,就是這些作威作福的老包衣莊頭,他們平素欺壓包衣,收受孝敬,但凡惹的他們不高興,發起火來比他們的主子還狠。

  至於堡子的主人八旗權貴們,他們可不會住在這種不安全的土堡裡,他們一個個都住在城裡,稍有點身份的就會住進北京城,所以一般很難抓到旗人。

  接連發生了三次這種小規模滲透行動,其中只有最後一次遇到了從城裡來的八旗軍隊,然後這種滲透作戰就結束了,夏完淳也從列兵變成了三等兵,可以拿到一兩半的月餉了。

  然後就是集結,聽說清軍有大規模行動,有打仗要打了。

  十月初,江南等地的夏秋二糧都已經收繳完畢,老百姓繳了一千萬擔糧食,還有四百萬兩銀子(銀票)。

  之所有又有大米,又有白銀,是因為楊潮一直采取的保護糧稅制度,各縣的督糧官一到收糧的時候,立刻在各縣開官倉,不限量收購糧食,以一兩銀子一擔的保底價格收購,而一畝地的賦稅只有一兩,也就是繳納一擔糧食或者一兩銀子,都算完稅。

  對於江南地區好田能產五六擔糧食來說,這稅並不算重。

  但是並不是每個農民都會種糧,甚至在湖州一帶幾乎沒有完全用來種糧的土地了,但凡有條件種桑養蠶的地方,全都是一片桑林。

  所以有人繳納糧食,也有人繳納銀子,但是至於誰納糧,誰納銀,這個還真說不好,有的農民把糧食賣給糧商,然後繳納銀子,有的桑農反而買糧食納糧,情況十分複雜,有時候是有糧價波動,有時候則是因為運輸的關系,桑農家或許有小船就更願意買糧食,而農民則願意以稍低於一兩的價格賣給糧商。

  還有一種是讓楊潮不願意看的情況,那就是跟官府打交道太難,老百姓不太願意把糧食交給挑剔的官府,寧願用九錢一擔的價格賣給糧商納稅,也不願意大老遠背負糧食到官倉變賣。

  獨立經營的小民就是這樣,對糧商沒有議價權,對官府更是完全處於劣勢,中國幾千年來都是如此,最後改變命運的是徹底放棄向農業收稅,可是那時候的農業產出已經不值一提,農民種糧的收入還比不上外出打工,依然是最底層。

  對此楊潮也十分無奈,已經排除了督糧官,這些督糧官也還算是盡職盡責,但是嚴格收稅制度,也會讓農民不舒服,覺得官府挑剔,可是如果放開了,隨便什麽糧食都收的話,農民卻又會施展小民的那種狡黠,敢用陳糧來交糧。

  除非所有的公職人員都能培養出服務大眾的意識,否則這種情況就是派是個督糧官去,依然無法改變,楊潮也改變不了。

  但是相比較而言,楊潮的收糧制度,比過去要受到糧商、豪族和官府三座大山欺壓要好了太多,起碼小農有多一個選擇,因此即便拿不到一兩銀子的糧價,在官府保護價之下,也能拿到接近的價格。

  光是這樣,就已經對楊潮感恩戴德了,用文官的話來說“鄉野愚民不知大義,隻知有楊都督,不只有聖天子。”

  “是時候了,今年秋糧大豐收啊!稅糧收了一千萬擔糧食,稅銀四百萬兩。”

  楊潮得到稅收狀況之後,覺得時候到了,憋了一年了,也給了清廷一年的時間,現在是到了該打一打的時候了,看看清廷這一年的兵練的如何了,也檢驗一下自己的軍隊戰鬥力。

  “主攻方向,李五六進兵河南,趙康防守山東,王璞居中支援。”

  讓李五六攻打河南,其實主要還是練兵,李五六新編練的火槍陣型,自己吹噓天下無敵,楊潮要去檢驗一下。趙康是騎兵軍,對上八旗為主的北直隸清軍不會有機動上的劣勢,讓王璞居中側影,可以保證兩方都不會陷入困境。

  而楊潮也打算親自前往河南一趟。

  軍令同時傳達下去,等楊潮趕到北方,各軍絕對準備好了,否則就是軍官懈怠,軍紀不嚴,楊潮就該手提大棒收拾這群人了。

  “至於南方?鳳府,跟滿清的談判也該做個了斷了。這樣,把索尼送到廣東去,就說我沒有權力談判,一切最後還是要由皇上定奪。但是把蘇克薩哈放回去,在做點小動作,你相信你聽的明白。”

  滿清來來回回大半年,最後終於還是派出了重量級的代表,正黃旗的重臣索尼和鑲白旗的蘇克薩哈,這兩人一個是皇太極一系的忠臣,一系則是多爾袞的心腹,應該說八旗還是有誠意的。

  只是楊潮一直就沒有打算跟他們談判,就算有談判的意思,這兩人提出的條件,那也太過離譜了,就算換成小皇帝,也絕對不會接受的。

  至於為什麽把索尼送到廣東,卻把蘇克薩哈放回去,還是因為這兩人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勢力,也許他們能同時參與談判,也是代表雙方的意見,也許只是多爾袞沒人可用,所以派索尼這種老奸巨猾的人物,同時又不放心,派蘇克薩哈來監視。

  反正只要他們代表兩種不同勢力就好,放一個回去,將另一個送到廣東交給皇帝,讓兩人分開,然後製造一點不和諧的謠言出去,又得讓八旗內部鬧騰一番。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