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400章 三策製楊
  第400章 三策製楊
  六月二十三,楊潮收復淮安,二十四李五六攻陷守衛空虛的宿遷,二十五攻陷邳州。

  至此,楊潮收復整個淮安府,徐州以南,在沒有清軍立足之地。

  十余萬大軍,最後損失不足兩千,可謂完勝清軍,只是多鐸又一次跑了,起碼楊潮是這樣認為的。

  不過他到不在乎,一個連續被自己擊敗了兩次的對手,不值得注意。

  讓李五六繼續北進,率領兩個方陣,攜胡全炮兵,趙康帶著騎兵,下一步目標新安!
  同時給朝廷報捷。

  中左門,劉澤清正在問禦!
  大明王朝有皇帝與朝臣奏對的傳統,有時候是在某個城門,有時候是在某個大殿,召的朝臣一般都是禦史言官和輔臣,也會召某些相關的臣子,這次小皇帝就召了劉宗周和兵科給事中等人,還有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內閣首輔馬士英,禮部侍郎東閣大學士內閣輔臣王鐸,禮部尚書錢謙益等人。

  劉澤清得到了皇帝的原諒,盡管楊潮極力反對,但是此時朝局大有一種楊潮說什麽,就偏不做什麽的趨勢,楊潮實在不知道為什麽會發展成這種情況,一步一步他都是極為克制,從來沒有像江北四鎮那樣跋扈過,但也沒有完全向文臣恭順過而已,卻不想處處被人提防。

  這算是給楊潮上了一課,有時候你的處境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麽,而是因為你能做什麽。

  手握重兵,且不受人挾製,自給自足,這就是罪過。

  當然朝廷也沒有激怒楊潮,他們的每一步都有理由,比如拒絕楊潮的擴軍,他們說天下被兵,百姓久困,應該休養生息,因此不能抽調過甚。

  當然這是胡說,睜著眼不見那些流離失所的流民,不見沒有土地沒有工作的閑散青壯,硬說要給百姓休養生息,但即便如此也算給楊潮了一個交代。

  至於楊潮其他奏疏,則都以祖製為由否定了,比如楊潮請求廢除匠戶制度,廢除樂籍,廢除賤籍,廢除軍戶制度等等。

  幾乎除了開海一事之外,朝廷否定了楊潮之後提出的一系列改革,這也是楊潮為什麽突然離開朝堂的一個原因,因為他發現,他在朝堂上一無是處,凡是他提出的東西,沒有一個人接受,一開始他還感覺是因為這些文臣們的迂腐和頑固,以及世界觀的局限,後來才發現似乎這些人有些以反對而反對。

  這時候才知道,黨爭已經不知不覺的發生在自己身上了。

  所以楊潮反對寬恕劉澤清,而劉澤清偏偏被赦免了。

  甚至連爵位都沒有剝奪,依然可以站在朝堂上奏疏。

  “罪臣啟奏陛下,江北誠意伯跋扈自雄,不顧朝廷體恤百姓之心,擴軍五萬,此例萬不可開。臣請陛下下旨,罷免誠意伯總兵之職,調回南京聽用!”

  劉澤清不但順利回到了南京,進入了朝堂,然後還公然彈劾楊潮。

  也許正是因為他會彈劾楊潮,所以才能回到南京,才能進入朝堂。

  果然他剛剛說完,很多人都紛紛借機彈劾。

  “老臣劉宗周劾誠意伯罪三:其一不服朝命;其二無人臣體;其三心懷不軌!”

  “不服朝命擅自招兵,在泰州、通州多地招納土寇、亂匪為軍;視朝廷督師於無物,獨斷軍機,無人臣體;納二十余萬左逆、偽清降兵,置於新江口京師重地臥榻之側,不軌之心昭然若揭。”

  劉宗周說的是楊潮擅自擴軍一事,說的是劉孔昭到了揚州後,楊潮根本就沒有搭理他,說的是楊潮將左良玉和在揚州俘虜的二十余萬叛軍放在新江口勞作一事。

  “臣請陛下窮治其罪,以正朝綱!”

  劉宗周說完,又有幾個兵部給事中出面彈劾,一個比一個嚴厲,一個比一個狠戾,似乎楊潮要是在跟前,都很不能吃楊潮的肉,喝楊潮的血,似乎楊潮是一個十惡不赦,大奸大惡亂臣賊子一般。

  甚至提出該誅三族,請朝廷立刻派人將楊家上下下獄,請大理寺三司會審。

  小皇帝極力扮演一個明君,三天兩頭的召朝臣問禦,算得上勤政,聽了言官的彈劾,他不置可否,反而問起了馬士英。

  “馬輔,汝意如何?”

  馬士英察言觀色許久,心中不由叫苦,今天這場奏對,怕是小皇帝使得小心眼,治楊潮的罪那是不可能的,逼反了楊潮,大家都得玩玩,但是敲打敲打楊潮還是要得的,恐怕這也是小皇帝的想法。

  想到這裡,馬士英奏道:“啟稟皇上,微臣以為,忠義伯於大禮不缺,於小節有虧。請陛下下旨斥責,但兵凶戰危,偽清妄據神器,忠義伯統兵在前,不可臨陣換將。臣請皇上斥責,但治罪之說,似有偏頗了。”

  聽到這裡,小皇帝不由流露出一絲滿意,顯然馬士英的說法很合他的心意,不得不說馬士英這種奸臣,人情通達方面,是劉宗周這種自詡重臣的貨色永遠也比不了的,馬士英能夠在福王監國倒台後,依然一步一步爬上首輔之位,絕不是一個碌碌無為之輩。

  “王輔,汝意如何?”

  小皇帝又問他的老師王鐸。

  王鐸忙道:“陛下不可,忠義伯想來做事謹慎,絕無二心。擴軍一事,罔顧督師一事,收納叛軍一事,都有情由,切不可一味苛責。臣請陛下下旨問詢,且不可一味斥責。”

  王鐸覺得這簡直就是胡鬧,劉宗周向來自詡忠直,還得到一大堆人的恭捧,先帝在時屢屢惹惱先帝,博取了一個直臣之名,可如今依然好名如命,絲毫不顧大體,四鎮強則劾四鎮,楊潮強則劾楊潮,又遇到這麽一個施政經驗淺薄的小皇帝,當真會鬧出事情來的。

  所以他苦勸皇帝。

  但是皇帝卻微微露出不悅之色。

  “啟稟陛下,罪臣有三策,可製楊潮跋扈!”

  小皇帝點點頭。

  見皇帝沒有阻止,劉澤清立刻接著道:“策一,曰以小製大;策二,曰核兵授餉;策三,曰自操兵權。”

  “臣聞,忠義伯帳下大將王璞,因小故為忠義伯所惡,當眾責打,遣回新江口。陛下,臣久聞此人知兵,乃忠義伯帳下第一勇將,只因勇將只因私怨棄之不用,臣特為朝廷惜才,請拔擢王璞為總兵,令其兵進江北鎮守,此為策一。”

  “忠義伯之兵餉自籌,此於祖製有大違,忠義伯之權,市舶之權為首,兵權尚為其次,臣請陛下收市舶之權為朝廷所用,則市舶之利為朝廷所享,核忠義伯之兵額,以兵授餉,則忠義伯萬不敢以朝廷為輕,此為策二。”

  “忠義伯收左逆、偽清叛軍於新江口勞作,實乃出於私怨,臣竊不以為意,左逆倡亂其部兵馬不辜,偽清降兵也僅是劉良佐、高傑余部,或為局勢所迫,不得已假意詐降,其部兵馬多有心存忠義心向朝廷者,且此部兵馬多位精兵悍卒,臣請陛下擇其忠良重組一軍,擇忠貞之士統之,則軍權不假於他人矣,亦不須招自百姓,可謂一舉數得,此為策三。”

  劉澤清說完,不少朝臣心中立刻就對他刮目相看,以前以為劉澤清是一個粗人,並沒有放在眼裡,沒想到他出此三策,策策都刺中楊潮要害,狠辣之至。

  提拔楊潮手下有怨隙的軍官,肯定會讓楊潮部內部不和。收了楊潮操控市舶司的大權,等於斷了楊潮的軍餉,再核實他的兵力,以後按照兵額發餉,等於又回到了以前文臣控制武將的時代。將新江口那些楊潮收攏的降兵找人統領起來,這些降兵確實都是左良玉和劉良佐、高傑等部的悍卒,被楊潮逼著做苦力,自然恨楊潮入骨,如果得到這麽一隻軍隊,恐怕以後會視楊潮為眼中釘。

  “陛下不可!”

  王鐸一聽立刻心中恐慌,心想這三策上去,不逼反楊潮才怪,要是楊潮在前線叛變,直接帶著滿清打過來,怕是朝廷就要顛覆了。

  小皇帝卻聽得極為興奮,他聽多了一些人背地裡告訴他的,楊潮跋扈之類,也感到了深深的危機,此時一聽能夠轄製楊潮,還能讓朝廷主掌軍權,當即覺得是難得的良策,心中琢磨如果依次施行,還真有可能扭轉眼下武將勢重的局面。

  可是這時候王鐸反對,等於是在皇帝的興頭上澆冰,讓皇帝極為不悅。

  因此理都沒理王鐸,轉而問馬士英道:“馬輔以為如何?”

  馬士英轉眼間就想明白了小皇帝的心思。

  但是他也知道全部施行等於逼楊潮造反,但也不能違拗皇帝的意思。

  於是恭謹進言道:“陛下明鑒。臣為本兵,深知楊潮帳下王璞屢立戰功,置於他鎮,早已升了總兵。楊潮帳下猛將如雲,不多王璞一個,實乃虛置棟梁,微臣以為,拔擢王璞為江浦總兵,調其本部兵馬拱衛京畿,也對重臣以厚賞,昭示朝廷厚待功臣之恩。”

  小皇帝聽了很滿意,提拔王璞讓他們互相爭鬥,轄製楊潮,並且將王璞這種人物調到江北的江浦去,遠離南京也讓人心安,如果走了一個楊潮,多了一個王璞,朝廷豈不是依然要受製於人。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