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390章 風波起
  第390章 風波起

  好詩。

  李香君讀著讀著,眼看仿佛出現了一個橫刀立馬的將軍,騎著雪白的戰馬,披著血紅的大氅,秋風烈烈,氅衣飄揚。

  將軍眼前是烽煙尚未消散的城池,城池上是一個個凶神惡煞的蠻夷。

  將軍身後是一眾威武不屈的戰將,眾志成城氣能摧山。

  就在將軍正要與部將衝殺之際,突然詩興大發,換過隨從,取出紙筆,隨風洋洋灑灑,幾筆立就!
  之後將軍一摧戰馬就殺了上去。

  雖然場景不對,但是那種情緒很對。

  很顯然剽竊,這又是剽竊。

  但是當時楊潮真的覺得陳大將軍寫的這首詩很能彰顯他的心情,他當時正決定要殺回揚州,但是面對敵我懸殊的劣勢,楊潮心裡卻不無一股悲意,面對幾十萬人,又有堅城憑借的敵人,帶著一萬人要打過去,實在是讓人樂觀不起來,但是不打又不行。

  楊潮其實當時是有戰死的準備的,或許是一股熱血上湧,或者是內心的自責,或許是其他什麽東西,哪怕是一股男兒血性使然,但是他確實決定反攻了,後來他自己想想,都一直不敢肯定那個決定是不是正確,畢竟讓上萬人的部下冒著戰死的風險,跟自己去做一場怎麽看都沒有希望的反擊,不是一個負責人的統帥該做的事情。

  一種決死的心境,加上剛剛看過的顧湄要求還債的信,這首詩立馬就浮現在楊潮眼前,平時就是專門去想一首好詩都未必想的起來,可是那情那景,立刻就讓記憶打開了閘門,放出了這首洶湧的詩句。

  這首詩也確實將楊潮面臨強敵,身處險境,撲死反擊的精神傳達到了南京。

  李香君看過後,深深觸動,許久之後,才回過神來,發現大家都在看她。

  尤其是顧湄,看著她神色古怪。

  李香君不由一羞,嬌哼一聲:“好啊,顧姐姐。你瞞的大家好苦啊,原來你跟楊公子,早就——”

  李香君還沒說完,顧湄一把就奪過她手裡的抄紙。

  立刻還了李香君一句:“呦呦,我們香扇墜還沒過門呢,就知道吃醋了!善妒可要不得啊。這啊,不過是還債罷了,他區區一個武弁,本姑娘怎麽能看得上他!”

  給皇帝報捷,給百姓報捷,甚至給眉樓送信,楊潮怎麽可能把自己家人忘了呢。

  與拋灑捷報的騎兵,進宮報捷的謝飛同時,一匹馬直接趕去楊家。

  李良親自給楊家送信。

  被楊夫人抓住問了幾個時辰,各種細節都要過問,從太平府阻擊左良玉開始,一直問道了李良出發前才停止。

  聽完了楊潮一路有驚無險到了揚州,卻戰敗逃走,讓楊夫人的心就平靜不下來,直到最後已經聽到楊潮打贏了,正在安撫百姓的時候,楊夫人依然不住的念著阿彌陀佛。

  最後聽到連續不斷的咕咕聲,才總算放棄了盤問更多的細節,讓人給李良準備飯菜,還專門強調了,一定要有酒肉。

  李良飽食一頓之後,本以為就到此結束了,可沒想到被楊夫人叫過去繼續問。

  這次關心的問題成了,既然已經打贏了,那楊潮什麽時候回家的事情上。

  李良說,楊大人正在安撫百姓,韃子兵隨時會打回來,大概一時半會是回不來的,讓楊夫人不要著急。

  這能不著急嗎,一聽韃子還會來,楊夫人一聽更急了。

  不住地問為什麽韃子打敗了,還要來打,往年不都是退了就不回來了嗎。

  李良開始解釋,這次韃子入關不是搶掠來的,是來跟大明皇帝爭天下的。

  這話又讓楊夫人大念阿彌陀佛不止,爭天下啊,天哪,哪一次爭天下不殺的血流成河,流血漂櫓的,兒子竟然卷入這樣的危機之中,讓她如何心安。

  “佛祖保佑,讓我兒子平安歸來,善女願意食素三年!”

  還沒問完,楊夫人已經在心裡開始許願了,但是覺得還不保險,已經決定改日就帶著公主一起去廟裡祈願,相信公主的面子,佛祖應該更會給的。

  又回到眉樓。

  跟顧湄一向交情頗好的楊文驄也回到了南京打探消息。

  他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楊潮的前途,楊潮保他三年內再升一級,其實楊文驄不打算用三年時間,今年他就打算在進一步,有他姐夫馬士英關照,他看重了戶部尚書一職。

  但是楊潮如果失勢,顯然會影響到他,畢竟他是楊潮保薦的左侍郎,坐守市舶司。

  市舶司現在就是給楊潮籌集軍費的,要是楊潮倒了,市舶司的命運如何就不知道了,市舶司如果倒了,顯然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成是他的功績,那麽他要升遷一步,可就沒有堅實的政績了。

  打探消息不難,見過馬士英後,朝堂上的動向就都清楚了。

  所以他又來到眉樓跟故人敘敘舊,話頭自然少不了楊潮,少不了楊潮,自然就會聯系到楊潮那首詩。

  楊文驄也向顧湄討過了紙抄看。

  看完之後他突然覺得有不對勁的地方。

  “詩是好詩啊。就是這用詞,怕是不夠審慎!”

  顧湄並不覺得詩哪裡有不對的地方,但是看到楊文驄慎重的神態,也感覺好戲有問題。

  “這詩哪裡有不妥?”

  顧湄問道。

  楊文驄指著上面兩個字。

  顧湄一看:“創業?”

  楊文驄點點頭:“沒錯,創業,他楊潮一個武將,創的什麽業啊!”

  顧湄心裡一激靈,果然如此,她們此前並沒有往哪個方向想,因此不覺得有什麽不對,創業也被她們理解為武將的功業。

  可是在有心人看來,一個武將要創業,這大有明堂可做啊,亂世、手握重兵、決心創業,這幾個詞堆積在楊潮身上,絕對不是什麽好詞。

  顧湄不由皺起眉頭:“看來楊公子這是惹上麻煩了啊,怕是言官要彈劾了。”

  彈劾,也僅此而已。

  幸好這是大明,要是放在滿清,僅僅這兩個字,就足夠楊家滿門抄斬了。

  “哎,這首詩是楊公子寫給我的,所以用詞未加斟酌,誰料想會在朝堂上念誦啊。看來是我給楊公子惹麻煩了。”

  顧湄苦笑。

  但是就如同顧湄說的,朝堂上已經熱鬧了起來,揚州剛剛收復,沒人考慮揚州如何經營,一眾言官就揪著楊潮詩句不放,直言楊潮有曹滿之心,要求朝廷召回楊潮,收回兵權。

  而極力彈劾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劉宗周。

  這個劉宗周好名如命,常有驚人之語,崇禎時期屢屢惹的皇帝不高興,一度入獄,但是給他博取了一個直臣的名聲。

  朱慈烺登基之後,按照東林黨的建議,自然是要起用這個忠心耿耿的直臣的。

  但是一臉三封詔書,劉宗周才慢慢悠悠的來赴任,非要讓人用三顧茅廬的舊歷來滿足他的虛榮心。

  到了朝堂,他依然是言官,官拜左都禦使。

  他戰鬥力超強,什麽人都敢彈劾,什麽人都不怕得罪。

  包括彈劾江北四鎮,惹的江北四鎮聯名要朝廷誅殺他。

  原本的歷史上,劉宗周就是在江北四鎮的聯名壓力下,被朝廷罷免的。

  他在明明知道朝廷惹不起軍閥的情況下,歷次上書要求朝廷懲治四鎮,拉出四鎮毫無功績可言的事實,讓朝廷尷尬不已,讓四鎮惱怒異常。

  只是在這個時空,因為楊潮的橫空出世,四鎮還不是那麽跋扈,有楊潮坐鎮江南,朝廷對四鎮的顧忌也有限,因此並沒有將劉宗周罷免,四鎮也不了了之,沒敢繼續向朝廷施壓。

  他以前也不是沒有彈劾過楊潮,不過不是從功績上下手,而是覺得朝廷不該將財權交給楊潮,希望朝廷收回楊潮手裡的市舶司大權,關閉市舶司,遵循舊例,繼續禁海。

  但是朝廷裡明白人多的是,江北四鎮一年幾百萬的供給,而楊潮一分錢都沒要,就是靠著市舶司支持著,如果關了市舶司,那幾百萬兩銀子從哪裡出,就是收回來都不行,朝臣們看的清清楚楚,市舶司那生意,也就是楊潮能做,朝廷做不來。

  要是朝廷來做,保管不出幾個月,市舶司就會形同虛設,江南豪族繼續走私通海。

  雖然也有文官在豪族走私中取利,可是相比時刻壓在頭頂的軍事壓力,他們還是選擇暫時讓楊潮主掌這個市舶司,換取不向朝廷伸手要錢的承諾。

  當然也有幾個反對者,但是支持楊潮的更多,最後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但劉宗周這次又一次盯上了楊潮,讓朝廷開始頭痛起來,因為楊潮那首詩實在是太容易讓人挑毛病了,所以這次不同上次,附和劉宗周的朝臣極多,而且都是那些自詡清高,膽大的家夥。

  但真正掌權的,比如內閣首輔馬士英,禮部尚書錢謙益,內閣輔臣王鐸等人,都保持沉默,決意不插手這件事,讓皇帝自己定奪去。

  朝儀洶洶,小皇帝一開始是向著楊潮的,雖然那個創業也讓他心跳了一下,但是想到當時楊潮決死反擊的時候,肯定是做好了赴死的準備,這種情緒從詩詞中小皇帝也看得出來,可是言官一遍一遍的彈劾,奏疏中詳細分析,還是影響到了小皇帝的想法。

  小皇帝承認當時楊潮恐怕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但是寫這首詩卻也更證明他真實的想法,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嗎,說明楊潮是想過創業這個問題的。

  於是小皇帝在文官一遍又一遍的灌輸下,慢慢覺得,楊潮似乎真的有做曹操的想法。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