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392章 扶持鹽商
  第392章 扶持鹽商
  楊潮的很快穩定了揚州府的局勢。

  五月初,就已經有心戀家園的富商慢慢返回。

  當多鐸部出現在揚州城郊的時候,以鹽商為首的豪商群體,大多數都逃離了。

  但是也有各別抱有僥幸心理的,比如大鹽商喬承望,喬承望是晉商,時稱西商,指代陝西、山西一帶在揚州做生意的商人。

  眾所周知山西的晉商與滿清高層關系密切,滿清集團在關外的時候,晉商就跟他們貿易,滿清集團劫掠到的財物,大多數都通過晉商變現成了各種軍事物資,滿清能夠一步步走強,與晉商不無關系。

  八旗高層深知這其中的厲害,所以對晉商極為優待,多次明令八旗士兵不得傷害晉商,已經在八旗兵心中形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大明唯一需要優待的就是這些晉商罷了。

  當然揚州的西商不能等同於山西的晉商,揚州西商勢力龐大,從明初開始,以糧商換取鹽引發家,在揚州有數百個這樣的西商,勢力比徽商要大的多,根基最為身後的那群西商,其實早就舉家遷居到了揚州,山西、陝西不過是作為老家,祭祀的時候需要回去罷了。

  喬承望就是這樣的一個晉商,雖說他家跟滿清集團沒有聯系,但是他利用了晉商開拓出來的機會,八旗進城後,劫掠沒有開始前,他第一時間派人找到多鐸,進貢了十萬兩銀子,還有幾十個美女,在亮出自己晉商的身份,多鐸很快大營保護喬家,劫掠發生的時候,派了一隊護兵專門負責保護喬家。

  喬承望一家,竟然神奇的毫發無傷的,躲過了這次浩劫。

  但是之後就被有心人告發,說他私通韃子,是漢奸雲雲。

  喬承望苦不堪言,誰能想到氣勢洶洶的八旗進城才三天,就被楊潮再一次打出了城呢。

  於是喬承望又一次想到了用錢來買平安,派人來求見楊潮,表示願意出資二十萬勞軍,希望楊潮能保護他們。

  雖說楊潮對沒有底線的晉商沒有什麽好感,但是還是安撫了一下喬承望。

  作為西商的代表人物,喬承望在揚州鹽商中頗有名望,這次有多達十戶鹽商最後是托庇在他家中躲過劫難的。

  楊潮安撫了喬承望,但是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現在城中百姓遭遇大劫,流離失所,希望他們這些鹽商能夠發揮作用,吸納一部分勞力,給百姓一口飯吃。

  說白了,就是希望通過這些人盡快的恢復揚州城的秩序。

  揚州城,繁華了上千年了,積累的商業文化十分厚重,可以說這是一座被商業拖起來的繁華之都。

  而揚州商業的核心就是鹽業,鹽業利潤豐厚,讓鹽商可以蓋園子,可以擁有各種享受,同時也讓揚州城中許許多多百姓糊口。

  比如一個鹽商的家丁,完全可以養活一家老小,因此揚州城中還出現了一個閑人階層,他們不去工作無所事事,早上泡茶館,晚上炮澡堂,戲稱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有些人甚至把洗漱用具都放在茶館中,一大早直接去茶館洗漱刷牙。

  還有一個現象,鹽商很有錢,但是沒有政治地位,而且出於某種文化情結,喜歡資助文化人,詩人、畫家未成名前經常受到他們的資助,就好像西方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的富商階層資助達芬奇這類的藝術家一樣。

  鹽商還喜歡養戲班子,家家戶戶都有獨到的戲班,否則會被人嘲笑的。

  同時因為旺盛的消費能力,揚州除了生產瘦馬外,畫舫業也十分興盛,瘦西湖的畫舫,後世留名。

  閑人、藝術家、戲班和畫舫,這四組關鍵詞匯,構成了揚州的文化符號,而資助這些的就是鹽商。

  文化這種東西,在老百姓看來,不能吃不能喝,因此往往像朱元璋這樣的農民皇帝,對文化會嗤之以鼻,哪怕是後世,當窮人階層當政後,也會對文化發動一種特殊的打擊。

  但這東西真的沒有任何用處嗎,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才發現,原來文化是一種軟實力,當西方通過軟實力把過熱滲透的出現了大批洋奴之後,政府恍然大悟,開始發揚傳統文化,但是已經太晚,太晚了。

  明末是明代政治崩潰的時候,確實文化最為鼎盛的時候,被西方推崇到了一個極高的位置,如果不用來文化侵略,不用來滲透的話,實在是太可惜了。

  楊潮用他跨越時空的世界觀,自然是不會做出破壞文化的事情來,破壞了在建設,那是吃飽了撐了。

  所以他才不會打擊這些文化象征的鹽商,反而得扶持他們一把,讓他們盡快把揚州的文化產業在做起來。

  鼓勵喬承望這些躲過一劫的鹽商去蓋園子,去修建華麗的莊園,去欣賞繪畫藝術,去資助更多的畫家,楊潮可不想看到人家西方人大肆歌頌那些文藝複興的資助者,中國卻在打擊這些人物,原因僅僅是因為他們手裡擁有的財富,僅僅是出於社會最底層的仇富心態。

  但楊潮的表態,讓喬承望們非常困惑,這個大將軍不要錢,不要美女,卻讓他們去蓋園子,當真看不透。

  喬承望等人之後,躲避在外地的鹽商們也陸續回來,他們的家是沒了,但是財富並沒有全部失去,有的人是銀子藏得好,有的則是在外地留這本錢,但是損失慘重是一定的。

  要知道楊潮庫裡那大量的銀子,可是大多出自這些人的家裡,不去掠奪這些人就算了,還回去這種矯情的事情楊潮還做不出,這可是自己從清軍手裡奪回來的,是戰利品,管他來路正不正,還回去豈不是說自己的行為不合法了,抗擊侵略如果不合法,那就扯淡了。

  所以於情於禮都不會還回去。

  失去了大半財富的商人,也會急於恢復產業,更有助於恢復揚州城的經濟。

  但是他們暫時籌集不到本錢,楊潮借給他們!

  有了幾年都花不完的錢,楊潮可不是把銀子窖藏的土豪,花出去的錢才是錢。

  貨幣嗎,必須流通起來,才能創造價值。

  借錢,流通,顯然楊潮打算做一家銀行了。

  “各位,你們都是做鹽業的,江淮遭遇兵禍,百廢待興,本爵是支持大家的。”

  五月初五,借助端午節這個日子,楊潮宴請近百個鹽商,向他們承諾起來。

  鹽商們連忙感謝,其實楊潮不找他們麻煩,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支持了。

  “本爵說支持你們,可不是一句空話,本爵知道,大家都受到了禍害。所以本爵決定,缺銀子的,可以找本爵來借!”

  一句話讓場面頓時冷了下來,借錢?找一個伯爵借錢,在這個伯爵手握重兵,掌握一城生死的時候?
  他們沒人敢開這個口。

  楊潮朝著喬承望使了個顏色。

  喬承望是西商行首,本就久負盛名,這次又庇護了一批鹽商,在西商中更是威望無兩,他出面基本上就可以代表西商的態度了。

  而恰好西商是損失最慘重的。

  鹽商兩大群體,徽商和西商,徽商有地利優勢,有條件將財富返回家鄉,看看徽州歙縣那些氣勢恢宏的建築群就知道他們不缺錢了。

  所以主要是西商缺錢,歷史上就是因為西商損失太大,滿清建立後,一步一步被徽商排擠出了揚州鹽業。

  喬承望這時候站起來說道:“伯爺體恤我等商賈,實乃吾等修來的造化啊。在下決定,拿出三百萬兩銀子,與楊伯爺一起向各位同仁借款。畢竟都是同道中人,是在不忍見到大家家業凋零啊。在下聽說,最近有幾家在賣園子,卻找不到買主,就是萬把兩也都賤賣了。”

  喬承望說著搖頭歎氣起來。

  向西商放貸,不怕他們跟滿清勾結,看看鹽商九曲回廊竹林掩映,充滿江南典雅的園林,對比一下晉商在山西建造的,氣勢磅礴,青磚青瓦,方方正正,充滿北方嚴肅氣息的大院,就知道揚州西商跟山西晉商,除了祖籍上相同之外,無論是產業,還是文化,都完全不同。

  這已經是兩個群體了,幾代人都沒有回去,說的話都是揚州話,說起來就算揚州人了。

  所以楊潮決定幫他們,還因為擔心這些人信不過自己,畢竟怎麽說,楊潮有官方身份,商人巴結官府、官員,但是卻不信任他們,就跟官府、官員不信任商人一樣。

  但是他們都信任喬承望,這不止是楊潮借錢給他們,還有喬承望的份子。

  接著立刻就有幾戶人家表示:“謝伯爺美意,承喬老爺盛情,在下最近家中確實拮據,就鬥膽開牙,不知道能不能借十萬兩!”

  楊潮笑道:“本爵出自七百萬兩,跟喬老爺湊夠一千萬,區區十萬兩不在話下。”

  商人又問:“不知道伯爺錢息取幾何啊?”

  這也是一個關鍵,利息太高的高利貸,他們可不敢要,鹽商除了高價賣鹽之外,第二大進項就是放高利貸,手裡有大量閑錢,又巴結上官府,有錢有勢之後,不用錢賺錢,那就太浪費了。

  自己就是放高利貸喝人血的,深知高利貸的惡劣,他們搜刮鹽戶的方法,楊潮完全能用到他們身上,因為相對他們,楊潮才是有權有勢的,要是養好向他們放高利貸,他們還是賣園子去吧。

  楊潮笑道:“月息三分!”

  三分利,在後世都不算是厚利,在大明完全就是慈善貸款了,大明律都不禁止三分以內月息的放款。

  那個鹽商頓時輕松下來。

  楊潮接著又道:“坐地抽一!”

  鹽商臉色微微一變,但是等了許久,沒聽到楊潮後面接一個“九出十三歸”,這才放下心來。

  坐地抽一的意思是,借十兩,其實隻給九兩,一兩提前作為利息就扣掉了,而歸還時,需要還十三兩,所以叫做九出十三歸,標準的高利貸做法,很多百姓因為一時還不起,接著就利滾利被逼破產。

  楊潮坐地抽一,其實就是一毛的利了,後面那個三分就可以忽略不計。

  月息等於一毛,對楊潮來說,這生意還算能做,之所以選擇坐地抽一,第一這是傳統,第二為了避開大明律中三分低息的約束。

  雖然楊潮就算破壞了大明律,也沒人會為了這件事得罪他,但是楊潮一直認為遵紀守法是一項美德,自己治軍也強調軍法,所以不願意主動破壞他,楊潮認為高層破壞法律,會造成上行下效的風氣,不利於依法治國。

  “不知道汪老爺,打算借款用到哪裡啊?”

  這個借款人姓汪,是揚州有名的一個鹽商,不過他有名不是因為富庶,而是因為吝嗇,算是極為特殊的一個鹽商。

  此人家財萬貫,但是一錢不使,二錢不用,數米而食秤柴而炊,顯然這是一個吝嗇鬼。

  為了保護家財,他建起不華美,但是極為堅固的大院子,而且打造了許多鐵菱角,晚上撒在院子裡防賊,白天才收起來。

  可惜他的萬貫家財清軍進城後,全都給搶走了,汪鹽商險些給氣死。

  但是楊潮卻頗為同情此人,他不是一個有名的大鹽商,只是中等鹽商而已,之所以那麽吝嗇,不過是因為發家不易,他是討飯到揚州的,深知創業艱難,所以一直樸素。

  汪鹽商開口之後,季姓鹽商也借款,不過季家是一個大鹽商,借款三十萬兩。

  然後亢家也來借款。

  楊潮擺了擺手:“此事找喬東家商量吧,本爵還有要務,今日就不提此事了。”

  揚州鹽商中,這個亢家是數一數二的,號稱上有老蒼天,下有亢百萬。亢家在揚州碼頭上有倉庫百間,非常豪奢,除了鹽業,他家還經營典當,經營糧食貿易。

  但是楊潮卻沒有當即答應亢家借款,除了因為亢家名聲不好,為富不仁之外,更因為這個亢家祖籍山西平陽,而且一代而富,不僅在揚州,在山西他家也有良田萬頃,當鋪百家,楊潮懷疑財富來路不正,所以不肯借款。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