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532章 華夏會盟
  第532章 華夏會盟
  新書《大國崛起1900》求收藏。

  ————————————

  北京天壇。

  隆武八年,二月間凜冽的寒風絲毫不能壓下眾人的熱火,朱慈烺穿戴著古皇帝的衣冠,在孔家老禮官的指引下,規規矩矩的進行著祭天的程序。

  觀禮的使者眾多,大明的勢力中,李定國派他兒子前來,夔東軍也派來了一批代表。

  國外勢力中,朝鮮國王派了他的世子李焞,日本人派來了一個大佬,琉球派來了世子,越南阮主阮福瀕也派來了年輕的兒子,越南高平莫氏派了王子來,柬埔寨派來了一個武將,暹羅派來了世子,緬甸的孟族、撣族都派人前來。

  就連荷蘭人都派了一個代表前來觀禮,可是越南挾天子令諸侯的權臣鄭氏沒有派人來,阮氏代表王子阮福順、高平莫氏都聯合起來打著不敬天子的大旗,要求所有會盟諸侯發兵討伐。

  這個眾代表已經同意了。

  尊王攘夷的旗號剛打起來,就有人這麽不給面子。

  同時諸侯早就已經商定好,今後三年一會,十年一盟,用來解決各國之間的矛盾紛爭,平時突發事件,可以啟奏天子召開緊急盟會解決。

  這第一次會盟,各國就提出了許多問題來,朝鮮人提出了濟州島的問題,但是被楊潮以佔領濟州島時,朝鮮還向滿清效忠為由不肯交出來,朝鮮人說他們是迫不得已,反覆挫傷了數次之後,楊潮才答應下來,這裡可以還給朝鮮,讓朝鮮人設官管理,但是已經圈佔的馬場算是私產不與收公,同時大明水師建造的海港交由水師管理一百年。

  朝鮮人哪裡敢不同意,恰恰相反,他們的代表以此為外交上的大勝利,心中自得不已。

  隨即朝鮮人就提出,反對日本人入盟,原因很簡單,日本人不符合尊王攘夷這一條,因為日本國王僭稱天王,華夏只有一個天子,未聞有一個天皇,日本人這是對天子的大不敬,朝鮮人甚至提出要發兵征討日本這個不臣之國。

  楊潮隨即提出來,要日本國王去掉天皇稱號,而改由華夏天子冊封為日本國王,但是日本人拒絕了,於是就被直接請出了盟會。

  可以說這又是朝鮮人的一大政治勝利,將世仇日本人驅逐出了華夏世界。

  其他國家都紛紛答應加入華夏世界,但是他們必須承擔的義務是,尊王攘夷、錦衣華服、禮樂文章,也就是要按照華夏的制度,有需求的時候出兵,更改他們的服飾,暫時只要求他們更改官服,不驚擾民間,同時制定符合華夏文化的制度,楊潮願意派出顧問幫助他們。

  很顯然,這些條件,對朝鮮、琉球和越南來說不是問題,他們本來就符合要求,朝鮮臨近中國基本上除了語言外都同化了,他們連史書都用漢子,年號都用中國的年號;越南歷史上絕大多數時候都被中原王朝直接統治,更是留下了一整套的制度;琉球基本上也是靠著從中國引進人才才得以建立一個有組織的國家。

  但是柬埔寨、暹羅和緬甸的孟族和撣族這些受印度和中國文明雙重影響,甚至受印度文明影響更多的國家,就不是太有利了,尤其是派出顧問幫他們改革制度的事情,更是影響甚大。

  可他們權衡之下還是答應了,換一身官服而已,大家下了朝還不是各穿各的,他們沒考慮到的是,上層的喜好會慢慢影響到民間的。改革官製問題雖然很大,可能引起強烈的反彈,但是看看人家大明的強盛,就知道改革也是有好處的。

  只是沒有利益他們絕對不會同意改革,他們得到的利益是華夏的保護,也就是安全感。

  入盟之國,不得互相侵凌,其實也就是約束了大明的武力。

  對一直被緬甸威脅的暹羅,被越南鄭氏威脅的阮氏、莫氏,這都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一直靠大明保護才能存在的琉球,和剛剛復國的孟族和撣族更是需要這個安全。

  因此這些國家才答應下來。

  同時應該負擔的責任還有,華夏之國互相通好,不得干涉民間的自由往來,也就是通商問題,其實暹羅這些小國一直都希望跟中國直接貿易的,他們可以出口糧食、木材、香料和各種特產來換取大明的各種產品,求之不得呢。

  只有日本有些擔憂白銀外流,當然他們沒有入盟,也就沒有這項義務了,但是如果他們敢禁絕貿易的話,楊潮覺得應該跟他們說道說道。

  其實日本人入盟的心願是很強烈的,作為一個島國,心理上始終有一種強烈的孤立感,極其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所以才會出現冒充華夏一事,這樣被直接承認為華夏之國,納入華夏體系的機會,他們求之不得呢,可是讓他們去掉天皇名稱這影響就太大了,根本就無法接受,只能帶著深深的失落離開了大明。

  天子祭祀完後,楊潮攜朝鮮等國代表上天壇,焚表文,立誓言,敬告上天,華夏之國皆為兄弟之國,大明為兄,諸國為弟,相親相愛,互幫互助。

  盟會的儀式進行了三天,之後獲得公認的華夏天子的朱慈烺住進了紫禁城。

  北京的紫禁城和南京的皇宮,以後都屬於朱天子的領地。

  至於收入,每年各國根據大小不同,都會給天子進貢,大明國最大,每年給天子進貢白銀三百萬兩,朝鮮人居第二,他們進貢一百萬兩,暹羅、阮氏為三,進貢三十萬兩,孟族、撣族、莫氏和琉球為四,每年進貢十萬兩。

  可以說天子不會太窮的。

  而且朱慈烺獲得了在諸侯面前的共同承認,他等於獲得了一張護身符,一張不會被楊潮滅殺的護身符,這在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中還從來沒有過。

  所以說朱慈烺是這次會盟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當然收益最大的還不是他,也不是取得了第二等國家地位,並且趕走了世仇日本的朝鮮,而是越南阮主,他們正是獲得天子的冊封,取得了歷史上越南國王的南越君王封號,並且跟大明確定了邊境,以西貢河為過界,大明在湄公河拓展的西貢府不得往北擴張。

  其他受益者有孟族、撣族,他們確立了他們國家的存在,孟族恢復了白古王朝,被冊封為白古郡王,定都白古(勃固),撣族則是阿瓦郡王,定都阿瓦(曼德勒)。

  但是有人認為楊潮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只不過確立了朱慈煥冊封的大明國王封號而已,很多親楊潮的勢力,紛紛在報紙上發言,光明正大的表示,大明國王(楊潮)才最應該自稱天子,受萬國來朝,而不是屈居一個國王,表示大明國王驅逐韃虜,理應得國,朱氏理應讓國。

  可是楊潮立刻就登報聲明,表示自己發誓尊天子,楊氏子孫永不能悖。

  開玩笑,楊潮沒有獲利?
  楊潮獲得利益大了。

  第一是完成了自己的政治構想,初步將東方大部分國家都拉進了一個統一的體系之中。

  第二解決了國內的獨立勢力,談判的時候,楊潮給了李定國兩個選擇,一是爵位降等,從晉王降到晉國公得千頃封地,軍隊接受楊潮的收編,成為楊潮手下一員;二是讓他在打下來的緬甸北部裂土封藩,統管阿瓦王國以北的獨立土司。

  李定國接受了第二種,保留了軍隊,獲封鎮南郡王,成為華夏藩國之一,每年向天子進貢十萬白銀或者同等價值的土特產,並且在天子征召的時候派兵參戰。

  夔東軍則接受了收編軍隊,並且整體遷移到四川分地定居,當然他們也獲封了從伯爵到男爵不等的爵位,享有一定的莊田。

  天下會盟之後五年。

  楊潮始終沒有出關。

  多爾袞帶著八旗勢力,將漠南漠北整合成了鐵板一塊,號稱控弦四十萬,多次試探性的攻擊過邊牆,但是都被大明軍隊擊退。

  這幾年經濟形勢越發的好了,以會盟開始的紀年,華夏五年,大明王國財政收入達到了八千萬兩銀子,還可以發行一億兩的債券,一部分用來償還舊債,一部分用作財政開支。

  各項行業都出現了大型手工工場為主的經營模式,尤其是紡織業,紡織業中又以松江的棉紡業最佳,吳淞口岸每年進口的印度棉花價值超過了一千萬兩,大明最普通的百姓,只要有工作的,每年也能添一件棉質衣服了。

  造船業也十分發達,以龍江船廠為龍頭,姚匠頭在買下了荷蘭人在台灣的造船廠後,也請來了許多荷蘭工匠,將荷蘭人的標準化造船方式繼承了下來,已經開始能夠跟荷蘭人在巴達維亞的造船廠正面競爭了,開始從荷蘭人手裡搶奪大明商人的訂單了。

  造船業發達的原因是運輸業的發達,開了海禁之後,江南、福建和廣東的海商活躍起來,以福建的海商最為強大,從南洋到日本他們佔據了六成以上的貿易額,廣東的海商主要從事南洋貿易,而江南的海商則主要從事朝鮮、日本貿易。

  荷蘭人也大大加強了東方航線的開拓,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事印度到中國、日本的三角貿易的船隊規模從百位數急速擴充到了上千艘,為此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增發了一千萬荷蘭盾的公司股票,結果認購入朝,而且一股難求。

  因為荷蘭人的大力經營,他們幾乎壟斷了印度洋到太平洋兩洋之間的轉口貿易,無論是中國海商還是西方人的公司,都無法跟他們競爭,英國人始終打不開局面,當了機會海盜,結果被大明和荷蘭人連手絞殺,連他們在印度的據點也一一拔出,讓英國人徹底失去了在東方的立足點。

  海洋貿易就這樣五年間翻著翻的增長,華夏五年進出口貿易額達到了五千萬兩,其中主要是跟華夏內部的貿易,大明國內貿易還超過了這個數字,每年沿海地區的國內貿易額有一億兩規模。

  不過大明的貿易依然是順差狀態,每年順差達到了一千萬兩白銀,楊潮已經開始考慮是不是要限制白銀進口了,因為大明銀行的存銀已經達到了一億兩,信用堅挺無比,用國家信用發行國債來增發貨幣的情況下,似乎不需要太多的白銀。

  江南以及沿海地區的經濟已經出現蛻變的姿態,城市人口開始暴增,蘇州、南京、揚州等過去的大城市人口超過百萬不稀奇,連松江府、杭州、廣州這樣的城市也成為百萬大城,似乎就預示著一種不可遏製的大潮了。

  內地經濟則恢復了原來的盛況,湖廣再次成為了大明的糧倉,湖廣豐天下足,因為有湖廣的糧食支持,還有海外殖民地、以及緬甸、暹羅、越南等盟國進口的超過兩千萬擔的糧食,江南老百姓種植糧食的收益實在是不劃算,因此才促成了他們大量湧入城市,同時鄉下開張桑蠶和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種植。

  河南、陝西甚至雲貴等地都從戰爭的陰霾中走了出來,北直隸和山西的土地也都分給了當地的過去被當做包衣的百姓,雖然還沒有恢復到以往的程度,但是也出現了豐衣足食的景象,起碼大家都吃喝不愁了。

  唯獨四川還在緩慢的恢復著,勞動力不足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解決的,四川人口還不到兩百萬,連成都平原都佔不滿,大量地區還是一片蠻荒,戰爭對這個地方的傷害,尤為嚴重,沒有十年二十年很難撫平傷疤。

  政治上楊潮已經解決了各種不和諧的問題,新一代成長起來的官員,習慣了高薪廉潔,同時抑製沒有松懈,並且不斷完善的監管制度也保證了這種廉潔風氣持續下去,而且大量從軍過的書生背景的官員,做事自然有一種雷厲風行的作風,官府運作十分的高效,基本上可以滿足楊潮十天之內一條政令下達到底的要求。

  政通人和的情況下,北伐草原的條件終於成熟了。

  從南京往南北眼神的鐵路南到廣州,北已經修到了北京,並且延伸出了張家口。

  修鐵路是隆武六年那次北伐失敗後,楊潮回江南的時候突然萌生出來的念頭。

  當時他看到士兵們用木板在泥濘中鋪設的兩條炮車車路,突然恍然大悟,誰說沒有蒸汽機就不能有鐵路了。

  軌道帶來的效率大大提高了運輸能力。

  在軌道上,一個婦女或一個孩子能拉一輛載重一千的貨車,一匹馬能乾二十匹馬在普通的道路上所乾的活。

  但是修鐵路可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不是一個想法,或者一個理念就能成事的,楊潮提出概念,同時自己出了大量建議,宋三金還是用了一年時間,才造出成熟的鐵軌和車輛系統,投入建設後,又用了三年時間,才開始掌握建築技巧。

  第一年從南京出發隻修了不到三十裡,可是到了今年,一天時間就能夠修三裡了。

  據說華人在美國修鐵路的速度記錄是一天十公裡,楊潮不求達到這個速度,等到了草原的時候,希望那種平坦的土地上,自己的建築工人可以一天修十裡就可以了。

  每隔一百裡建設一座容納百人的堡壘,駐扎上騎兵,足可以維護這一段鐵路的安全了。

  軍隊跟著鐵路的延伸,會一直通到天邊。

  站在張家口的城樓上,看著沿著鐵路線慢慢前行的大軍,以及隨性的長達數裡的車隊,楊潮覺得在鐵路上推動的不是一輛輛貨車,而是一個帝國!
  ————————

  結束了,該寫的感覺都寫出來了,留一個開放的結局。

  吐槽一下,真他麽累!

  我都不知道下一本書,還敢不敢動筆了。

  似乎網絡小說的時代結束了,除了趟過了藍海的那些大神之外,普通的作者處境越發艱難了,似乎廢話成了一個精英階層和廣大撲街階層的啞鈴結構,我不知道這是好還是壞,是預示著網絡文學走向成熟呢,還是走向壟斷。

  總之像我這樣水平的作者,似乎看不到吃這碗飯的希望了。

  感謝一下那些一直默默支持本撲街的書友們,投票的兄弟們,打賞的兄弟們,至於訂閱始終沒有突破一百個,能寫到現在這麽多,也算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兄弟們了。

  希望我們有緣繼續在網上再見。

  愛你們的,阿Q!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