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措施
亞歷山大騎士湛藍的眼珠轉了轉,白嫩俊朗的臉上滿是堅毅的神色,愛德華目光轉到他的身上,莫名的有一種幾百年前騎士出入在自己眼前,有些令人驚豔。
恐怕這就是真正的騎士,忠誠而又勇於奉獻,正直而又善良,憐愛而又推崇風度。
這與中國的士為知己者死是同一種概念吧!愛德華默默地思考著。
而亞歷山大又何嘗不是如此,大多數人看到他俊美的面容,都以為他是靠臉蛋來上位的,而忽略了他跟隨亨利八世出征法國的戰績,這對心中一直秉承著騎士榮譽感的亞歷山大騎士而言,就是一種侮辱。
而面前這位年輕的國王卻從未如此,他沒有因為以前與亨利八世陛下不容曝光的關系而棄用,甚至是打壓他,反而比亨利八世信任於他。
先是改革並掌控近衛軍,再是讓他率領近衛軍出擊那群天主教暴徒,哪怕他不知道士為知己者死這句中國話,但相似的思想卻在他的心中湧現。
於是,此刻的亞歷山大顯得有些感性,眼眶有些泛紅,臉色激動莫名,嘴角浮現一絲別樣的笑容。
見此,愛德華感覺自己渾身不住得打著冷顫,一種難受地感覺越發的強烈了。
“陛下,您沒事吧?”亞歷山大騎士探過身來,一臉關心的問候道,俊美的臉色沒了以往的冷酷的表情,這讓愛德華感到更加別扭了。
“沒什麽,騎士先生,只是有些冷而已!”愛德華面對這樣的亞歷山大騎士,連忙擺了擺手,急忙說道。
“騎士先生,你立馬率領三千近衛軍,召集德文郡和康沃爾郡的民兵一起行動!”
愛德華按耐住心裡泛起的難受感,直接吩咐道。
“是,陛下!”亞歷山大看見國王沒事後,這次緩下心來,靜靜地聽候著國王的吩咐。
“不,你再召集附近的多塞特郡和薩默塞特郡的民兵,我想最後兩萬應該是有的,再加上三千的近衛軍,這些是足以對付那些暴民了!”
愛德華站起身,走動了幾步,隨口說道。
“那麽,最後對於那些暴民應該如何行事?”
亞歷山大輕微地彎著腰,問道。
“殺——”愛德華臉上浮現出狠色,直接說道,“給我將那群領頭的全都殺了,至於那些參加的暴民嘛……”
“一起給我押送到愛爾蘭,強迫他們改信,並且要連同他們家人一起,我想等他們成為新教徒後,不用我們趕,他們就會自動地與那些愛爾蘭人鬥上一番!”
想到這個好方法,愛德華心裡止不住的得意,嘴角也泛起冷笑。
雖然亨利八世強迫愛爾蘭議會授予都鐸君主愛爾蘭國王的頭銜,但是英格蘭隻控制了都柏林及其附近一些地區,不到愛爾蘭十分之一的土地,人口也只有幾萬人而已。
但是英格蘭侵入愛爾蘭都柏林後,趕走了當地的居民和貴族,佔有了大部分土地,除了一些賞賜給出征的士兵和貴族,其他的都是屬於王室的田產。
愛爾蘭人大部分都是信仰天主教,如果將他們這群新教徒遷入愛爾蘭的話,如果不想被欺負,只能依附於當地的駐軍了。
“阿?是!”亞歷山大猶豫了一下,覺得國王陛下這樣太過於嚴厲了,竟然牽連家屬,不過一想起這是一起天主教徒叛亂,這樣的處罰比較而言還算輕的了。
亞歷山大騎士心裡對於那些暴民的行為感到憐憫,這不是找死嗎?
彎下腰,對著站立在前方的國王行禮,之後悄悄地選擇離開。
愛德華此時卻也在琢磨著對於東北部的叛亂鎮壓後,如何處理,是不是也要全部遷移到愛爾蘭,進行殖民擴張,擴大英格蘭的統治范圍。
如此一來,加上西部的天主教徒們,以及家屬,那麽,總人數就會超過十萬了。
而要知道,目前英格蘭和威爾士才三百萬人,佔據他統治下人口的三十分之一了,這可不是一筆小數字。
而且,這筆錢肯定不是中央出的,他們可沒錢,只能由王室來出。
有人說,可以將他們全部貶為農奴呀!
可是,英格蘭在十四世紀,名義上就廢除了農奴製,貴族們也被迫放棄了大部分農奴,司法權轉交了給王室。
所以,除了王室和一些大貴族們還保留些許農奴外,英格蘭出現了一個新的階層——租地農,也就是佃戶。
如此將這麽多人貶為農奴的話,有悖於英格蘭的傳統,是不被人們認可的。
“算了,等勝利了再說吧!我這算操的什麽心呀!”
忽然,愛德華發現自己都在瞎想,戰爭都還沒勝利,至少還有一兩個月,目前來說不著急。
而此時,諾維奇城,這個目前英格蘭第二大城市,英格蘭的紡織和皮革中心,卻不再屬於愛德華國王的手裡,一群暴民佔據了這裡,而他們的首領羅伯特.凱特與其他的首領,將市中心的諾維奇大教堂當作會議中心。
作為信徒,在歐洲,哪怕新教和天主教衝突再大,也沒有人敢毀壞教堂了,更何況這些反對圈地的暴民了。
所以,在與教堂的教士們“商議”了一番,迫於無奈,教堂的主教這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借出一些房間給這些暴民。
而從小生活在教堂的教士,亞齊今年才十四歲,青澀的臉上充滿著對於這些暴民的不滿。
早上,在去做禱告的路上,經過那些被佔據的房間時,臉上露出憤恨的表情,飽受教育的他,難得的輕輕地‘呸’了一聲,握緊拳頭,快步離去。
看守房門的卻臉上露出無奈和憤怒的表情,對於這樣的事情無可奈何。
在亞齊看來,這群暴民們懶惰無為,好吃懶做,全家一無所有,不想著找工作過日子,反而在失去工作後,卻發起叛亂,還敢褻瀆上帝的聖地,是無可原諒。
這不是他一個如此看待,亞齊的看法代表著大部分英格蘭民眾的看法,他們認為這群失地的農民是因為懶惰的原因才貧窮的,不是因為圈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