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矛盾
“奧蘭治家族作為尼德蘭著名的家族,在整個尼德蘭享譽盛名,且前任奧蘭治親王作為澤西、荷蘭、烏德勒支三省總督,人脈勢力遍及尼德蘭,現任的路易.奧蘭治對於陛下而言,依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財政大臣托馬斯.馬恩,一字一句地為國王陛下和眾位大臣分析著尼德蘭總督的競爭人選,其中,奧蘭治親王路易.奧蘭治最具有威脅。
愛德華聞言,也不得不沉默起來,雖然說他一直持續地為尼德蘭人輸血,且信仰新教,在尼德蘭貴族間也是比較有威望的。
但北方經濟最強大為荷蘭省和澤蘭省,兩者對於目前這個聯合自治省合體影響力很大,而奧蘭治家族恰恰具有龐大的影響力。
但一個強大的本土競爭者,依舊讓他這個外來的國王希望變小。
幸好我之前讓威廉.奧蘭治死於非命,不然這個位置還真的難以奢望。
北方各省與南部些許城市,成立了“烏特勒支同盟”,作為反抗西班牙統治的聯盟。
而這個聯盟的總督的職位,得到了許多人爭奪,貴族平民,議論紛紛,這讓剛剛獨立出來的北尼德蘭各省,隱隱產生分裂的痕跡。
這時,布魯塞爾的突然獨立,立馬衝刷了焦躁不安的北尼德蘭地區,喜慶的氣息格外的濃厚。
而國不可一日無君,地區不可一日無領導。
在愛德華決定擱置後,其他的尼德蘭貴族也選擇了擱置,等以後再說。
總督的職位雖然難產了,但需要的領導還是必須的,蛇無頭不行。
所以,最後無可奈何之下,北方各省貴族開始建立起特別議會,進行臨時的領導工作。
在現在社會,一國領袖與所在國劃上等號,但在十六世紀不一樣,數十個國家,都有可能擁有同一位君主。
所以,尼德蘭此刻的獨立,只是相當於脫離了西班牙的控制,但沒有想脫離腓力二世的控制。
也就是說,尼德蘭獨立於西班牙,但名義上依舊屬於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腓力二世依舊屬於尼德蘭真正的國王。
最後如果愛德華當上了總督,就相當於成為了腓力二世的附庸,或者說,成為了他的臣子。
雖然,這在十六世紀的人們看來,這是一件很稀疏平常的事情。
比如,英格蘭國王很長一段時間,作為諾曼底公爵,都是法國國王的附庸,以公爵的身份效忠,法王打仗了,他照樣要出兵。
而如果說,要愛德華成為總督後,就要當腓力二世的附庸,那還真是不可能。
而這個總督職位的話,又不能掉到新任奧蘭治親王手裡,好不容易將前任親王弄死,又怎麽可能再讓回去呢?要是當上了,下來可就難了。
所以,愛德華很是糾結。
於是,議會就出來,暫時性的替代了總督的職能。
如此,爭權之事才告一段落。
但,各方勢力絕對不可能罷休,這種權利之爭,在下個月特別議會開庭之時,開展的更為迅速。
議會這個東西,是平衡各大省份和貴族的最佳工具。
歷史上所謂的民主,其實就是貴族共和式的民主,與普通老百姓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當然,它也是製衡君主權利的利器。
當然,之所以成立特別議會,主要是貴族們不想與那些平民們分享權利,不想召開三級會議。
所以,貴族們選擇擱置總督,選擇聯合執政。
而國不可一日無君,沒有君主的國家,在這個時代是無法想象的,就像是我們無法相像在現代還有奴隸社會一般,隻可表達於書本,而不可體會。
於是,總督的選擇時間,被規定到了三月二十一號,也是特別議會真正開庭的日子。
而在這一段時間內,爆發了一場報復性活動,就在南尼德蘭地區。
布魯塞爾發生居民叛變,蛇大肆屠殺守軍的消息後,駐守南尼德蘭的西班牙部隊,頓時人心憤慨,激動,害怕,猙獰,不一而足。
安普衛特,作為著名的經濟中心,這裡的繁榮一直是尼德蘭人和外來者津津樂道的,誇讚一直也是它經常遇到的事情。
而這天,為了報復根特協議的簽訂,也是為了報復和震懾布魯塞爾叛臣事件的發生,西班牙士兵衝進安特衛普,狂殺濫搶,男女老幼被殺者達七、八千人。
僅僅三天的時間,這個富庶城市一片荒涼,成為了廢墟,曾經的繁華如同過眼煙雲,轉瞬即逝。
如此行動,卻絲毫沒有震懾住反抗的尼德蘭人,反而促使南部尼德蘭地區,由幾座城市鬧事,變成了幾乎全體反抗。
怒火席卷整個尼德蘭,尼德蘭十七省中,就有十六個省宣布獨立,反抗西班牙的統治。
並且重申《根特協定》,提出撤走西班牙軍隊,廢除總督的一切法令,重申各城市原有的權利,但是仍舊承認腓力二世的君主權力,
北部各省,基本經營紡織業和船運業,經濟發達,資本主義比較盛行。
由於革命的因素,再加上加爾文宗的盛行,北部尼德蘭貴族們,依靠著大局,重複英格蘭的那一套,沒收教會資產,剝奪神父財產進行吞噬。
也就是說,北部尼德蘭剛剛落下頹勢的天主教,頓時被乾脆利落地解決掉了,各個階層還飽餐了一頓。
且,特別議會還重申,廢除天主教的統治地位,加爾文宗得到官方認可,方盛行起來。
而這時,興起的大批反抗群眾,在南方突然地降溫起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到底是為什麽呢?
“北方各省竟然遵從加爾文宗,肆無忌憚的沒收教會財產,性質太惡劣了!”
“況且,他們還製訂了稅收標準,這該守多少稅,都是我們貴族的權利,什麽時候輪到別人插手!”
“土地永遠是我們的,休想奪走!”
得知北部各省已經開始制定損害貴族舊有權利的事情,南方的貴族們頓時議論紛紛。
對於這種行為,紛紛給予譴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