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帝國爭霸》第740章 負重前行
  第740章 負重前行
  長期以來,帝國當局都把東望洋對岸的紐蘭共和國當成勁敵,反到沒有把迢曼帝國當成威脅。

  這不止跟綜合實力有關,還有戰略地緣層面的關系。

  雖然在大陸方向上,梁夏帝國與東方集團一直采取防禦戰略,但是在關系核心利益的海洋方向上,帝國一直奉行的進攻戰略。別說主動向西陸集團妥協,甚至沒有給西陸集團太多發展空間。

  關鍵就在這裡。

  哪怕以迢曼帝國為首的西陸集團非常強大,綜合實力不在紐蘭共和國之下,也會因為地緣問題而難以施展。

  說得直接一點,帝國海軍只需要扼住夕梵運河,再不濟退守基布要塞,就能夠把西陸集團擋在核心利益圈之外。

  從陸地上攻打帝國?

  哪怕西陸集團有足夠的兵力,也會因為後勤保障跟不上,不得不向高達數千千米的戰略縱深低頭。

  在進入到工業時代之後,還沒有一個敵人從陸地上對帝國本土構成過威脅!
  與之相比,帝國跟紐蘭共和國就是另外一層關系了。

  仍然從戰略地緣的角度來看,紐蘭共和國是唯一能在全球范圍內,跟梁夏帝國爭奪統治權的國家。

  要說的話,紐蘭共和國擁有獨一無二,甚至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

  關鍵就是,紐蘭共和國不在世界島上,而且擁有足夠廣袤的國土、以及足夠豐富的資源來參與爭奪霸主寶座的競爭。

  放眼全球,就再也沒有類似的國家了!

  此外,紐蘭共和國還瀕臨兩大洋。

  可見,紐蘭共和國天生是一個面向海洋的國家,而且擁有在全球范圍內爭奪海洋霸權的獨特優勢。

  要說的話,比梁夏帝國還要優越!

  哪怕梁夏帝國從來就沒有把迢曼帝國放在眼裡,但是不能無視迢曼帝國的存在,更別說是不設防。

  可見,在任何時候,梁夏帝國都是海陸雙向的帝國。

  這意味著,梁夏帝國不可能把資源集中到任何一邊,在任何時候都要同時在兩個方向上發力。

  其實,這也是帝國不可能跟紐蘭共和國和解的原因。

  為了遏製,也可以說不讓紐蘭共和國發展壯大,特別是在至關重要的東望洋對帝國構成威脅,帝國一直控制與佔領著霍瓦依群島,而且從來沒有提過要把霍瓦依群島歸還給紐蘭共和國,或者從霍瓦依群島撤軍。

  此外,帝國還一直在增強霍瓦依群島上的軍事部署。

  在軍事層面上,帝國控制霍瓦依群島,主要是東望洋實在太大了,而且幾乎所有的島嶼都集中分布在西邊。

  即便是霍瓦依群島,也在東望洋中部,距離紐蘭共和國西海岸超過5000千米。

  從霍瓦依群島往東,直到孤大陸,幾乎就沒有島嶼!
  這種地理環境造成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即便帝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從霍瓦依群島起飛,也需要飛行5000多千米,才能夠到達紐蘭共和國西海岸上空。如果要轟炸紐蘭共和國本土腹地的目標,轟炸機就要有8000、甚至是10000千米的作戰半徑。

  相反,如果紐蘭海軍控制了西東望洋上的島嶼,哪怕是離巨大陸比較遠的北馬群島,轟炸機也隻用飛行3000千米,就能轟炸位於帝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即便是轟炸帝都也只需要不到5000千米的作戰半徑。

  何況,在西東望洋,還有很多島嶼離帝國本土更近,比如狹夷諸島與南北撒豆群島。

  這種差距,讓帝國海軍必須在東望洋保持戰略進攻態勢,因為只要喪失主動權,本土就可能不保。

  此外,也對帝國空軍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次大戰後期,帝國投入海量的資金、資源與人員,研製作戰半徑超過5000千米的超級轟炸機,就是為了以霍瓦依群島為基地,對紐蘭本土實施戰略轟炸,而且到最後,還是因為技術與成本問題下馬。

  即便到了現在,這個問題也非常突出。

  具體一點,帝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跟同時代其他國家的轟炸機比,作戰半徑都要高出大約2000千米。

  此外,帝國空軍在和平時期維持了近800架大型加油機,還堅持使用輸油速度更快,而且對受油機的操作要求更低的硬管式加油系統,也與轟炸機有關,即帝國空軍的加油機主要為轟炸機服務。

  要說的話,帝國空軍的機型全都向“大”看齊,也與肩負的戰略打擊使命有關。

  比如帝國空軍的電子偵察機,全都用大型民航客機充當平台,航程均超過1萬千米。在戰爭時期,電子偵察機的頭號任務就是協助轟炸機作戰,伴隨轟炸機飛行,干擾與壓製敵人的防空雷達等電子平台。

  此外,這也是帝國空軍堅持發展空射巡航導彈,而且對巡航導彈的尺寸做出嚴格要求的主要原因。

  發展巡航導彈可以理解,即巡航導彈能把轟炸機的打擊距離提高上千千米,還可以讓轟炸機在相對安全的空域活動,不用像以往那樣冒險突破敵人的防空網,在高射炮與防空導彈編織起來的火網中投彈。

  至於後者,跟帝國轟炸機天生存在的缺陷有很大的關系。

  為了盡可能的延長轟炸機的作戰半徑,哪怕能夠獲得加油機支持,也需要轟炸機有足夠的載油量,即加油機未必能隨時飛往前沿,因此在設計轟炸機的時候,必須首先保證油箱的容積。

  哪怕沒法滿油起飛,也可以滿載起飛,升空之後再進行空中加油,從而獲得更遠的作戰半徑。

  在機體大小確定了之後,油箱越大就意味著留給彈倉的空間越小。

  雖然帝國戰略轟炸機的最大載彈量並不低,但是彈倉的容積相對較小,特別是長度受到嚴格限制。

  正是如此,就需要嚴格的限制空射巡航導彈的長度,至少能塞進彈倉。

  就算能夠在外部掛點上攜帶導彈,在設計階段,也必須考慮彈倉尺寸,按照內載的標準限制尺寸。

  其實,海軍也深受影響。

  “攻-5”在設計的時候,要求作戰半徑必須超過2000千米,而實際在掛上了3具大型副油箱之後能夠達到2500千米。只是後期改進型,因為空重增加了不少,加上內部油箱受電子設備擠壓,作戰半徑反而縮短了幾百千米。可即便如此,“攻-5”也具有不低於2000千米的最大作戰半徑。

  這幾乎超過同時代所有戰鬥機的作戰半徑!
  要說的話,即便是在現役的第四代重型戰鬥機當中,都沒有幾種具備2000千米以上的作戰半徑。

  此外,“戰-9B”在掛上2具大型副油箱後,有高達1500千米的截擊作戰半徑。

  按海軍的戰術要求,“戰-9”得在必要的時候為轟炸機護航,因此需要大航程,以及足夠的作戰半徑。

  反到是用來替代輕型攻擊機的“戰-12”在設計的時候為了控制價格,不得不降低性能指標,把作戰半徑縮短到1200千米,由此成為進入2馬赫時代之後,帝國海軍裝備的作戰半徑最短的艦載戰鬥機。

  所幸的是,帝國海軍一向都非常重視夥伴加油技術。

  其實,這也是海軍遲遲不肯讓“攻-5”退役的關鍵所在。

  在掛上4具大型副油箱,以及1具夥伴加油吊艙後,“攻-5”能飛到1000千米外為3架戰鬥機各補充3噸燃油,確保這些戰鬥機能以巡航速度飛回艦隊,或者把作戰半徑延伸500千米。

  這種能力,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而且現在沒辦法替代。

  帝國海軍一直強調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其實就是希望把航母戰鬥群部署在遠海,在離陸地盡可能遠的地方作戰。

  雖然帝國海軍沒有指望通過距離避免危險,但是離得遠一點,那麽受到的威脅就肯定小一點,而且在遭到攻擊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時間組織防禦,也就有更大的把握頂住即將到來的攻擊。

  其實,這也是帝國海軍同樣重視巡航導彈,並且努力提高各種戰鬥艦艇搭載巡航導彈能力的關鍵原因。

  當巡航導彈的射程提高到1500千米、甚至是2000千米的時候,就能替代艦載機,承擔一部分戰略打擊任務。因為不存在損失飛行員的問題,所以在做戰術安排的時候,指揮官就有了更多的選擇,而且往往會動用巡航導彈去打擊敵人的戰略目標,以降低艦載航空兵的作戰損失。

  在巡洋艦與驅逐艦,帝國海軍已經開始普及能夠發射巡航導彈的垂直發射系統。

  此外,在下一代大型攻擊潛艇上,帝國海軍也明確要求,搭載30枚巡航導彈,不能影響正常的作戰行動。簡單說,大型攻擊潛艇也要通過搭載與使用巡航導彈,承擔一部分對地打擊任務。

  當然,在帝國海軍看來,巡航導彈的射程依然遠遠不夠。

  在發展巡航導彈的時候,海空兩軍才搞得不歡而散。海軍希望通過增加尺寸的方式,裝載更多的燃料,在保證其他指標,比如彈頭重量不降低的情況下,盡量的提高射程,哪怕導彈大一些與重一些都能接受。

  在海軍的規劃當中,下一代巡航導彈的射程至少都要達到2500千米,確保搭載平台能遠離危險海域。

  此外就是,最好把彈頭提高到1000千克,至少要在現有基礎上增加50%,也就是達到750千克,從而能采用像子母彈、鑽地彈頭等特種彈頭,提高巡航導彈的作戰效能與戰場適用性。

  其實,在針對紐蘭共和國的所有戰略計劃當中,巡航導彈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因為距離紐蘭本土實在是太遠了,而且從北夕落洋撤離之後,在紐蘭本土附近再也沒有帝國軍隊的立足點,所以不管是空軍的戰略轟炸機,還是海軍的戰艦,都主要依靠巡航導彈打擊紐蘭本土。

  這樣一來,戰略打擊的成本就成了天大的問題。

  如果當大規模消耗彈藥使用,那麽巡航導彈的價格根本就沒辦法承受,可以說是一種貴得根本就用不起的彈藥。

  特別是在和平時期!

  因為采購數量不會太多,而且高技術武器都有一定的時效性,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迅速落後,也就不可能大批量的儲備,所以巡航導彈的造價根本降不下來,也不可能通過擴大采購數量來降低單價。

  關鍵就是儲存周期。

  雖然在理論上,任何一種彈藥都能儲存數十年,但是在科技日新月異,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的今天,沒有一種高科技裝備能夠保證在10年之後,依然足夠的先進,不會被更先進的武器淘汰。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像巡航導彈這類精確彈藥,基本上是用多少采購多少。

  不說別的,帝國的兩種巡航導彈,即“畫戟”與“蛇矛”都已經發展到第三代,第四代也即將進入到量產階段。

  可見,要用巡航導彈來完成戰略轟炸任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是如此,丁鎮南才反覆的強調,在面對紐蘭共和國的時候,任何速勝的想法都會導致慘敗。

  當然,在此基礎上,丁鎮南還提出了一套新的軍事學說。

  從當前局面看,準確說以帝國在過去3年做的準備,根本不要指望通過幾場決定性戰役來擊敗紐蘭共和國。

  要說的話,任何往這個方向上進行的努力,都非常危險!

  白華偉來找丁鎮南,就是要談這件事。

  其實,白華偉不是不清楚其中的厲害關系,只是依然抱有那麽一點點幻想,或者說覺得應該嘗試一番。

  當然,也可以看成是來此糾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兩人聊了半個小時,主要是運輸機早就做好了起飛準備,地勤人員兩次打電話來詢問何時能起飛。

  畢竟,這裡是軍事基地,隨時有軍機起降,總不能讓運輸機一直停在跑道旁吧。

  當然,半個小時的時間,也足夠讓白華偉回心轉意。

  在地勤部門第三次打電話過來的時候,丁鎮南駕車把白華偉送了過去,並且目送他搭乘的運輸機升空。

  要說的話,丁鎮南還真有點擔心。

  白華偉的能力肯定沒有問題,他的問題是壓力太大。

  在外人的眼裡,他是“海軍戰神”白止戰的小兒子,而且是幾個兄弟當中,最有可能繼承父親衣缽的一個。

  生活在父親光環下,不可能沒有壓力!

  如果無法放下壓力,白華偉很難把自己的能力展現出來,甚至有可能在戰場上犯下嚴重錯誤。

  這一點跟當初的劉向真非常相似。

  只是,丁鎮南幫不了他。

  丁鎮南能做的,也就是打即將開始的地面戰爭,盡可能降低對後勤保障的壓力,從而把更多的資源用在東望洋那邊。

  波沙灣這邊即將打響的地面戰爭,才是關鍵之中的關鍵!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