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第253章 韓國的計較
  第253章 韓國的計較

  在聽到齊國也向魏國求援後,韓國君臣不由面面相覷。莫非齊國還不知道河東目前緊張的氣氛?信陵君前些日子剛剛領五萬大軍增援河東,防備秦趙兩國大舉入侵。雖然白起只是領兩萬精兵屯兵在河水對岸,絲毫沒有渡河攻擊的架勢,但魏國卻不敢有絲毫小覷。畢竟白起的名聲擺在那裡。說不定白起是想欲擒故縱,待魏軍松懈,再強渡河水呢!沒人敢打這個保票!

  這也就導致了隨著河東局勢的緊張,魏國能夠直接調動的兵力相應不足。征召大軍自然可以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但齊國現在缺的就是時間。齊國自然希望魏國可以派晉鄙領軍解臨淄之圍,畢竟魏國的近十萬大軍就拜在邊境上。但與此同時,魏國不可能不考量援救臨淄所要付出的代價。

  畢竟誰都清楚,趙國的十五萬大軍不可能全部都去臨淄。趙奢多半留下了不少的兵力在聊城,一方面是要保住聊城不失,另一方面何嘗不是牽製齊魏兩國的大軍!只要晉鄙、田單的主力敢全部東進,聊城的趙軍勢必蠢蠢欲動,魏國剛剛從趙國手裡攻克的,還沒捂熱乎的平邑、馬陵、觀城三縣之地就有丟失的危險!這恐怕是魏國君臣不願意見到的。

  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魏國認為,領兵的田單聲望既高,又坐擁十萬大軍,加上陸陸續續征召的青壯入軍,又是本土作戰,沒理由不能擊退趙奢的大軍。能夠看到齊趙兩國拚個兩敗俱傷,肯定是魏國樂於見到的。趙國衰弱意味著魏國大可遊刃有余地經略趙國南部,開疆擴土。齊國衰弱則意味著魏國少了一個直接的競爭對手。畢竟趙國南部就那麽大,齊國退出,魏國可獨吞趙國南部十一城邑!即使魏國可以出於長遠考慮,答應齊國援救臨淄,也肯定不會讓晉鄙出動主力,有三萬已是極限!

  不少韓國大臣紛紛意識到這一點,內心也是唏噓。魏國想要將側重點放在守衛河東和保住侵佔的趙土,這無可厚非。韓國也想趁著這個混亂的機會一舉攻克巴蜀,在戰略上包圍秦國,為滅楚創造先機。國家利益高於一切,與這個相比,解臨淄之圍似乎不那麽重要了。

  韓王然則在心裡反覆權衡利弊,既然是利弊就要先假設結果。田單領兵回師臨淄,只有兩個結果,要麽逼退趙奢,要麽敗於趙奢之手。至於雙方戰局焦灼,則不在考慮。畢竟對深入齊國境內的趙國大軍來說,越早結束戰鬥越好。否則單單是糧草的消耗就足夠趙奢頭疼了。雙方如果鬥個旗鼓相當,趙奢鐵定主動退兵。

  從歷史上看,田單一生除了火牛破燕之外,鮮有勝績。在復國行動中,更是受阻於聊城一年之久,全賴魯仲連遊說才兵不血刃地收復聊城。其後世地位之高,多半是古人敬其品行。畢竟田單攜復國之功,聲望一時無兩,本可取齊國王室而代之,卻甘願交出大權,古之周公也不過如此。

  齊襄王掌權後,對田單多加刁難,田單也是以國家大局為重,對齊王的權威多有維護。後來,趙國以三座城邑加上五十多個鄉鎮換取了田單,齊王對此求之不得,加上忌憚趙國,順水推舟地將田單送了出去。田單象征性的領十數萬趙國大軍攻克了燕國三座小城,就開始磨洋工。趙國視其為積累,隻好將其扣留在趙國。第二年,齊襄王身死,主少國疑,君王后輔政,當政者忌憚田單巨大的聲威,更不敢接其歸國。田單受封都平君,終老於趙國。

  所謂時勢造英雄,按照史書推測,田單高義,善於守城。若無五國伐齊一事,田單可能終老於一小吏。但火牛破陣成就他的赫赫聲名,一舉位列當世名將。然成也火牛,敗也火牛。他越是高潔惜名,越是不容於齊王。終其一生,未能輔佐齊國複興。相反卻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隻留下周公之名!

  趙奢的情況和田單有些類似。趙奢為趙國王室偏遠一支,沙丘之亂後不容於趙國,亡命入燕。然而是金子總會發光,趙奢在燕國憑借自己的才能硬生生做到了一郡郡守的高位。在趙國時局穩定後,投歸故國。先為一收稅小吏,不畏強權,說服平原君繳納賦稅,繼而進入趙王視線,掌管全國賦稅。

  秦軍佔據閼與,居高臨下進攻韓國。韓國向趙國求救,趙王問詢眾臣意見,廉頗等人皆言不可救,唯有趙奢知道趙王心意,以狹路相逢勇者勝安撫了趙王焦躁的心。當然智如趙奢者絕不會簡單地就是強攻閼與,於是,一場被後世忽略的經典戰役-——閼與之戰以趙國的完勝告終。趙奢一躍封君,成為當世名將!然而,其後的命運多舛,竟然沒有一次領兵出征的機會。結局自然的鬱鬱而終,也許上天感慨其命運,一報還一報,他的兒子趙括敲響了趙國覆滅的喪鍾!

  韓王然認為,趙奢、田單皆是知兵之人,趙奢善攻,田單善守,兩者可謂一時瑜亮。然而現在雙方卻要硬生生地在平原上決戰,如果不是考慮到田單巨大的威望對齊軍士氣的加成,還有齊軍是本土作戰的因素,韓王然已經可以下斷言田單多半凶多吉少。但現在,結果真的很難說。

  如果非要指定一個人獲勝的話,韓王然還是願意相信趙奢獲勝的可能性更大。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臨淄危在旦夕,田單重名,對齊王的命令不敢違背,自然是著急救援臨淄。兩個旗鼓相當的人,一方心裡有了擔心,開始慌張,這仗就輸了一半。

  不過,田單即使兵敗應該也不至於全軍覆滅,最壞的結果應該是韓魏放任齊國兵敗後,齊國畏懼趙國,向趙國乞降媾和。這樣的結局自然不是韓國想要看到的。至少在趙王掛掉前,韓王然想要齊國魏國為自己擋住趙國的威脅,自己好專心對付秦國或者楚國。

  “如此看來,援救齊國將是自己的唯一的選擇。”韓王然暗暗思量道。至少不能讓齊國大敗,甚至要求再高一些的話,最好是齊國和趙國鬥一個旗鼓相當。雙方都要看到獲勝的希望,他們才有繼續鬥下去的心思。

  “寡人意欲令李牧揮師五萬攻打武安,眾愛卿以為如何?”韓王然語不驚人死不休道。

  群臣當即傻眼了。田單有十萬大軍,乃當世名將。趙奢不過是趙國一個後起之秀,沒有多少拿得出的戰績。加上齊國是本土作戰,源源不斷的大軍正在召集。怎麽看齊國都不會怎麽失敗啊!齊國向韓國求援,不過是想要韓國攻打邯鄲,減少他們自己的損失!韓王怎麽就沒看出這一點呢!

  只有典客陳筮當即讚同道:“我韓國以信義著天下!眼下齊國臣服我韓國,遇險而向我們求援,救之乃義不容辭之舉。若是坐任趙國犯齊,齊國不但會心生嫌隙,魏國怕也會對我們陽奉陰違。若是幫助齊國擊潰趙國大軍,齊國心生感激還是其次,天下必然知曉我韓國之義。王上稱霸天下,韓國名聲傳頌四海之內,大業可期矣!”

  韓王然聽後只是笑了笑,自己在乎的可不是什麽虛名,而是切切實際的利益。自己又不能告訴群臣田單不是趙奢的對手,齊國多半凶多吉少,為了防止齊國被打慫一蹶不振,自己隻好敲打敲打邯鄲方面。讓趙國也知道,韓國的厲害!自己小心翼翼地遮掩住韓國的鋒芒,幾乎沒有和趙國發生多大的衝突,隱忍多年,現在也該拿趙國試一下了!

  不過,宗正韓澤計較的是實在的利益,攻打巴蜀他不反對,畢竟巴蜀地廣人稀,可以滿足許多豪族對土地的渴望。但為了一個虛名和趙國死扛,還要深入邯鄲面對趙國大軍。韓澤竊以為不值!哪怕解了臨淄之圍,齊國也不會對韓國死心塌地。既然這樣,不如不救。當然,直接反對韓王然是不明智的,所以他走了一個迂回路線,說道:“王上!臣聽聞趙國以平原君為主將,樂毅族侄樂乘佐之,領五萬精兵扼守武安!路險而城堅,攻打怕是不易。不如派五萬精兵兵出新鄭,對外稱十萬,直奔臨淄。趙國聽聞後,必然畏懼,如此,臨淄之圍可解!”

  一聞此言,太常王方、司寇司馬德、少府陳穗等人皆面露喜色,竊竊私語。如此可博取巨大名聲還沒多少傷亡的好事他們很想舉雙手讚成。但這無疑和韓王然的想法相悖,見韓王然眉頭皺的很深,不好再言語。

  丞相張平這個時候開口了,說道:“新鄭距離臨淄愈千裡之遙,等召集五萬大軍抵達臨淄,怕是要有半個月之久。舍近而求遠,怕是不妥!”

  韓王然來了興趣,問道:“丞相也讚同寡人的想法?”

  張平點了點頭,反問道:“王上不覺得趙國和秦國靠地太近嗎?”范睢聞言眼中的精光一閃,韓王然則是一喜。英雄所見略同啊!

   關於田單、趙奢兩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仔細查閱下趙奢的一生,還是很有趣的,大家感興趣的不妨翻閱下。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